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自閉症兒童社交遊戲訓練(二)

作者:由 嗨腦仁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8-08-31

自閉症兒童社交遊戲訓練——給父母和訓練師的指南

你將學到的教導技術

你在 mPACT計劃中所學到的教導技術都可以運用於目常生活以及與孩子的常規交往中。在你學習這些技術的過程中,你需要留出額外的時間進行練習。並使這些技術成為你的第二本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本程式中的技術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在使用這些程式時,由孩子來選擇玩具、物品和活動。這樣做可以確保他感興趣、被吸引以及被激發。這些是你進行教導以及孩子進行學習的最佳條件。

如果你之前接受過訓練,本程式中的某些技術對於你來說會比較熟悉。 IMPACT計劃與其他針對兒童的程式有著相同的原理,比如發展取向、注重個體差異、以關係為基礎的模式(DIR)/地板時光模式、漢恩中心模式、迴應性教學、社交、情感調控、日常生活支援( SCERTS)模式。它與附帶教學、環境教學以及關鍵反應治療的原理也是一樣的。不過,你在這裡所學到的與其他程式仍然有所不同,因為 ImPACT計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對技術進行了整合。

你將從 ImPACT計劃中學到兩套教導技術,它們彼此互為基礎。第一套叫做互動式教導技術,它可以增強孩子的社交參與以及互動能力。一旦孩子感興趣並被吸引,我們就能使用第二套直接的教導技術,教導孩子新的語言、模仿和遊戲技能。

互動式教導技術

互動式教導技術是整個程式的基礎。它們的目的是增強孩子與你的互動能力。這很重要,只有當孩子參與一個活動時,他們才能進行學習。此外,這些技術的焦點是讓孩子將注意力自發地集中到你身上。換句話說,它們幫助孩子發起一開始一參與活動或與你進行溝通。

我們為什麼會關注於讓孩子發起參與呢?有些自閉症兒童只有在自己父母的引導下才會進行溝通一例如,父母提出問題。他們難得自發地進行溝通。然而,無法自發地進行溝通的孩子將會在滿足自身需求方面面臨困難,尤其是隨著他們的成長成人的關注會逐漸減少;而且,如果孩子無法自發地進行溝通(出於自己的意願),他們就無法真正地參與到社會交往的來回溝通中。互動式教導技術的目的是讓孩子自發地進行溝通或參與。由孩子進行引導或者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做出迴應就可以實現這個目的。你的迴應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聲音和行為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夠有效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本程式的前半部分包含了七個互動式教導技術:跟隨孩子的引導、模仿孩子、充滿活力、示範與擴充套件語言、有趣的障礙物、均衡的輪換以及溝通誘惑物。這本書的第3章到第9章解釋了這些技術,並描述瞭如何逐步地使用它們。我們的目標是讓你透過下列步驟進行綜合運用:

第1步:跟隨孩子的引導。

第2步:為孩子創造一個參與或溝通的機會。並

第3步:等待孩子參與或溝通。

第4步:把孩子的行為視為有意義的並做出反應、遵從,並向孩子示範你希望他採用的行為。

●第1步:跟隨孩子的引導。互動式教導技術的第1步是跟隨孩子的引導。這意味著允許孩子選擇一個玩具或活動,這能確保孩子感興趣並有動機。然後你把自己置於孩子的視線中,與他面對面並加入他的遊戲。

●第2步:為孩子創造一個參與或溝通的機會。你可以運用一個或多個互動式教導技術,為孩子創造參與或溝通的機會。每種技術都是讓你加入孩子的遊戲並讓他在某些方面認同或接納你。模仿孩子、充滿活力(在遊戲中表現得非常活潑有生氣)以及示範與擴充套件語言(對孩子的遊戲進行描述或評論)是最初的幾個技術,你可以透過它們邀請孩子與你一起參與。如果這三個技術無法讓孩子接納你的話,那麼你可以採用另外三個互動式教導技術:有趣的障礙物、均衡的輪換或者溝通誘惑物。你可以透過這些技術為孩子設定一些需要向你提出請求的情境。為了得到他想要的—或者阻止他不想要的(諸如有趣的障礙物)一一他必須與你溝通。

●第3步:等待孩子參與或溝通。當你使用一個互動式教導技術以後,你要等待並注意孩子是否能在某些方面接受你或與你交流。對有些孩子來說,這可能僅僅是一瞬間的目光接觸或者一個身體姿勢的變換。對其他孩子來說,可能包括手勢(用手指、伸手拿等)、情緒的表達(微笑抗議等)、語言、嘗試語言(相近的字詞),或者聲音。本程式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讓你學會孩子當前的溝通方式,並從那裡開始開發孩子的技能。

●第4步:把孩子的行為視為有意義的並做出反應、遵從,並向孩子示範你希望他採用的更復雜的(發展的)行為。當孩子接受你以後,把他的行為視為有意義的並做出反應——即使它看似無意識。例如,如果孩子發出抗議的聲音,把它理解為阻止你當前行為的一個請求。照著做——並且邊做邊說“停止”或“停止,媽媽”。這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聲音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取得他想要的結果;同時,可以讓他知道有另一個更好的方式來表達同樣的事情。你還可以控制孩子的行為哪些是可以接受以及不被接受的。不要遵從問題行為。

這裡有一個分四個步驟運用互動式教導技術的例子。以莎拉正在吃午飯開始。

1。媽媽在莎拉吃午飯的時候加入(跟隨孩子的引導)。

2。媽媽讓莎拉看到果汁(為孩子創造一個溝通的機會)。

3。媽媽等待莎拉發起一次互動(等待孩子溝通)。莎拉仲手拿果汁。

4。媽媽一邊把果汁遞給莎拉(把孩子的行為視為有意義的並做出反應、遵從),一邊指著果汁說“果汁”(示範一個更復雜的行為)。

請注意,伸手拿果汁並不是媽媽希望莎拉進行溝通的方式,她更喜歡使用一句話或一個指向;但是莎拉伸手拿果汁是自發性的,並且那是互動式教導技術的目標。因此,莎拉的媽媽把她的行為視為有意義的並做出反應,並透過把果汁遞給莎拉來遵從該行為。

直接的教導技術

直接的教導技術透過提示和強化這兩套策略,直接地教導孩子新的語言、模仿及遊戲技能。

提示是運用線索來幫助孩子產生一個特定的行為。提示給予孩子的幫助(或支援)是多種多樣的,這可以確保孩子成功地產生新的行為。

強化是在一個行為之後給予一個肯定的結果。一旦孩子表現出你所提示的行為,你可以給他一個想要的東西來進行強化。

直接的教導技術是建立在互動式教導技術基礎之上的。繼續運用互動式技術來設定孩子需要向你提出請求的情境。一旦孩子發起一次互動或溝通,你就能運用直接的教導技術提示孩子用一種略微複雜的—或發展的—方式來表達。當孩子表現出你所提示的行為時,給他想要的東西並稱贊他,從而進行強化。

直接的教導技術更多地要求孩子透過一種特定的方式做出反應。在最初使用時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詳細介紹直接的教導技術時,其中也將包括管理孩子挫敗感的策略。

透過以下步驟運用直接的教導技術:

第1步:跟隨孩子的引導。

第2步:為孩子創造一個溝通的機會。

第3步:等待孩子溝通。)單人動

第4步:提示孩子使用更復雜的(發展的)語言、模仿或遊戲。

第5步:必要時給予一個更具支援性的(有幫助的)提示。

第6步:強化並詳述孩子的反應。

這裡有一個直接的教導技術使用步驟的例子。再次以薩拉正在吃午飯開始。

1。媽媽在莎拉吃午飯的時候加入(跟隨孩子的引導)。

2。媽媽讓莎拉看到果汁(為孩子創造一個溝通的機會)。

3。媽媽等待。莎拉仲手拿果汁(發起溝通)。

4。媽媽一邊指著果汁一邊說“果汁”(提示孩子)。莎拉沒有反應。

5。媽媽讓莎拉的手做出“指”的姿勢(給予一個更具支援性的提示)。

6。媽媽把果汁遞給莎拉(強化反應)並說“果汁”(詳述反應)。

請注意,前三個步驟與互動式教導技術相同。但是在莎拉伸手後,媽媽並沒有把果汁給她。取而代之的是在第4步時,媽媽提示了一個更復雜的反應一一用手勢表示指向。當莎拉沒有做出反應時,媽媽給予了一個更具幫助性的身體提示並確保莎拉做出指向的動作。媽媽在這個時候才把果汁遞給莎拉,並說“果汁”以詳述莎拉的反應。互動式與直接的教導技術兩者不同的關鍵之處在於,你何時對孩子的溝通行為做出遵從這裡是另一個運用直接的教導技術的例子。薩姆正在玩汽車。

1。爸爸加入薩姆玩汽車的遊戲中(跟隨孩子的引導)。

2。爸爸把他的汽車開在薩姆的汽車前面(為孩子創造一個溝通的機會)

3。爸爸等待。薩姆說“把車移開”(孩子發起溝通)。

4。爸爸說“爸爸,把你的車移開”(提示孩子)並等待。

5。薩姆說“爸爸,把你的車移開”(不需要一個更具支援性的提示)。

6。爸爸移開了他的車(強化反應),並說“爸爸,把你紅色的車移開(詳述反應)。

如果爸爸採用了互動式教導技術的步驟,他會在薩姆說“把車移開”的時候移開他的車。請注意,爸爸在這裡沒有遵從薩姆的要求,直到薩姆做出他所提示的反應。然後爸爸給予強化,從而增加薩姆今後再次使用那種語言的可能。

本手冊的第11章對直接的教導技術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綜述,尤其是有關提示與強化的原理。第12章到第15章說明了如何運用提示和強化來教導表達性語言、接受性語言(理解並聽從指令)、社交模仿以及遊戲技能。

教導技術金字塔

在 ImPACT計劃中,互動式與直接的教導技術互為基礎,如圖1。1所示。金字塔的底部是你幾乎總會使用的四個互動式教導技術:跟隨孩子的引導、模仿孩子、充滿活力以及示範與擴充套件語言。這些技術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機和參與性,併為孩子的行為賦予意義。

自閉症兒童社交遊戲訓練(二)

圖1。1 ImPACT計劃干預技術金字塔

金字塔的中間層包含了三個互動式教導技術:有趣的障礙物、均衡的輪換以及溝通誘惑物。這三個技術以底層的四個技術為基礎,鼓勵孩子進行溝通。

金字塔的最高層包含了直接的教導技術。這些技術涉及運用提示和強化來教導新的、更復雜的社會交往技巧。這些技術建立在位於金字塔下面兩層的互動式教導技術的基礎之上。直接的教導技術對孩子來說是一次挑戰,它可能有好處,但是使用過頻也可能給孩子帶來挫敗感。當你和孩子互動時,你只能在約1/3的時間內採用金字塔頂部的技術。

本文摘自[自閉症兒童社交遊戲訓練]

【美】 Brooke Ingersoll and Anna Dvortcsak/著鄭錚/譯

標簽: 孩子  教導  技術  莎拉  互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