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作者:由 水魚哥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1-18

幾位網友提到絞絲旁,網友陳錚貼了影片,陳錚是一個基礎比較紮實的作者,我也看過他很多貼。

當然我覺得他不會認為:水魚哥不知道雞距筆。可能大家說的不是同一個問題。陳錚普及知識很好。

只是我們不是為了把提寫出來而已,書法家隨筆賦形和臨摹時隨形調筆不是一個事情,但都很難,我臨摹可能遠比不上陳錚,因為大家關注的地方不一樣,我相信陳錚能知道他演示的踢和顏這個踢的區別,筆走的路徑其實不一樣,但不是他寫不好,他寫了一個常規的踢,寫的很好。

……………………

最近關於這個作品,網上熱鬧得很。

關於感情的流露,已經很多人寫了。充沛的感情流露,自然是它藝術價值的重要部分,祭文內容四字一讀,節奏分明,動人肺腑,這個留給文學評論去解讀。

我們來說說書法的技術問題。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第一個字,絞絲旁的三連按,最後一按再提,是一個技術難點,本身3個連續同方向的按,第一個最重,然後一個比一個輕,已經很反常識,因為毛筆本身的柔軟,重按後筆毫常常變成弧形,後面毛筆的彈性就出問題,而從最後的提看,這個筆的彈性仍然保持得很好,技術上是比較難做到的。

這個做法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書法家採用類似的方式,通常是採用改變行筆方向來保持毛筆的彈性。比如: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第二個字: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豎彎鉤的起筆平頭,在弧線和直線的轉換,毛筆的筆形不變,又是一個比較高難度的技術。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這個字的長豎,是一個極難的寫法,因為毛筆已經很乾了,從收筆的狀態看,是一個筆毫完全鋪開的狀態,毛筆在完全鋪開的狀態下,快速做出“按-提-按‘’的連續動作,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做到的。

洪厚甜臨出來是這樣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拋開字型不說,這個長豎出現了很明顯的偏鋒狀態,左實右虛。當然,臨帖有它的限制,我們想說的是,這一筆很難寫。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叔”字的撇,和“銀”字的撇,很多人一輩子都寫不出來,這種打散筆毫的寫法,才是中鋒用筆的意義。筆毫裹束狀態下,寫不出這種“刮”過去的質感。

洪厚甜寫出來是這樣: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夫”字平淡無奇,其實這個字的功力極深,最後一個反捺,完全沒有弧度,這需要對筆毫的控制到很精微的地方,一般人寫出來都是帶弧度的。

順便說一下,張旭的“古詩四首”,因為用筆和其他張旭的作品有明顯區別,很多人認為不是張旭寫的,但是裡面有大量類似這個夫字的筆畫,書寫難度極高,所以後人願意相信,只有草聖才能寫得出來。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典型的顏體“橫折豎”寫法,臨摹顏體楷書,碑刻有時失真,可以在這裡找到參照。最後一勾,重點在捻扭,一定要轉筆,王義軍說轉筆不對,還請他和顏真卿說好。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連續幾個大圓弧,筆毫的狀態都不一樣。我們現在常說好的書法家筆畫變化莫測,需要在寫的過程中思考做出變化對比。其實這種觀念是錯的,好的書法家是對筆毫的即時狀態觸覺特別敏感,他只需要在書寫的過程中順應不同狀態的筆觸,自然就產生變化,而不是要特別的做設計。

前幾天在另一個貼中,水魚哥說“寫不出歐陽詢的變化”,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對筆觸的感觸,沒有巨匠那麼細微,刻意去寫,並不能做到變化,反而成了刻意求變的造作。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這兩個字筆端的纏繞,非常考驗筆力,王鐸的寫法,你看著這種纏繞,再聯想以筆力著稱的王鐸的纏繞,自然就知道,王鐸的纏繞實際上比顏真卿生硬太多。顏的纏繞方圓變化自然無礙滯,王鐸根本做不到。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還是筆端的纏繞,這種纏繞在這個貼中非常多,對比張旭的纏繞: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王鐸的纏繞: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轉折處的對比還是很明顯的,因為毛筆方向的改變,筆毫的狀態也會跟著改變,所以轉折的地方看不見提按,是因為手上動作抵消了筆形的改變。

重點,請注意:轉折的地方,如果明顯看見出尖或者粗細變化,是因為手上動作跟不上筆形變化。或者故意的提按處理。像張旭、顏真卿這種筆畫連貫沒有“折”的筆觸,實際上是要用很細微的手上技術動作來抵消筆形變化的,這種技術非常難練。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如果不看全篇,只看著四個字,甚至無法想象這是顏真卿的筆下。和“苦筍帖”何其相似。因為它的根源是王獻之的寫法。如果只看“方”字,完全就是王獻之。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如果不看全篇,這幾個字會讓觀者想到什麼?就像在喪亂帖上切下來一樣。另外“不”字也可以去看“快雪”,看看像不像雙胞胎兄弟。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這個斜勾的寫法,是顏真卿的招牌寫法。愛好者可以自己試試,墨跡明顯看到,顏真卿處理成把勾藏在斜畫裡面。而不是駐筆提。很有意思,這個筆路給我們很多提示,學顏楷的朋友如果不知道顏體的斜勾怎麼寫,這裡給了個標準答案。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這兩個字,聯想一下前面的“階庭”,是不是差別特別大?這兩個是不是和“苦筍”“肚痛”一脈相傳?這種落差,本質上是“披毫”和“裹毫”的差別。

顏真卿是把披毫運用得特別好的一個作者,但不意味著他不能裹毫,相反的,顏體裹毫的運用前無古人,顏真卿的書法技術特點,就是在走極端:披毫拖頂,裹毫拖按,寫到了極致。

最後用兩個瘋狂的字鎮樓: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這種把筆按到崩潰的寫法(只有老顏沒崩,別人都崩了),沒有人敢做了。我們有請當代幾位“大師”來捧個人場: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洪厚甜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白砥

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什麼能夠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具有怎樣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陳忠康

標簽: 筆毫  顏真卿  纏繞  寫法  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