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作者:由 榆木齋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7-13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文:枯木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書聖王羲之,字逸少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是我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出身名門望族琅琊王氏,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

“王右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關於王羲之的生卒年月,歷來頗有爭議,因為史書

《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傳》

中只有“年五十九卒”卻無年月,因而至今有多種說法,其中以公元321年—379年說和公元303年——361年兩種為主。而在《辭海》、百科等中,要麼列舉其一,要麼兩者兼具,那麼,哪一種說法比較接近歷史?或者相對符合事實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種說法:公元321年—379年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持這種說法的最早依據是出自南北朝劉宋時期書法家

羊欣的著作《續筆陣圖》:“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

因為《蘭亭序》流傳至今,有明確時間,即

“元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而元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以此推論,則得出王羲之生於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結合《晉書》59歲(古人皆用虛歲),則卒於晉孝武帝四年(379年)。

後代引用此生卒年月的都是以此為依據,諸如唐代《太平廣記》、宋代桑世昌的《蘭亭考》等;清學者錢大昕根據此說,在他的《疑年錄》中載:“王逸少,五十九,生大興四年辛巳,卒太元四年己卯。“;現代的中學課文《蘭亭集序》關於王羲之註釋;《辭海》也列為其中之一等。

第二種說法:公元303年—361年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這種說法最早依據為南北朝蕭梁時期的醫藥學家

陶弘景

(公元456—536年)撰著的

《真誥》

十六《闡幽微》注云:

“逸少為會稽太守,永和十一年去郡,告靈不復仕。至昇平五年(361年)辛酉歲亡,年五十九。”

,以及唐代書法理論家

張懷瑾的《書斷》

中卷《王羲之傳》:

“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

,昇平五年為東晉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年號,公元361年,結合《晉書》59歲,因而推出王羲之生於西晉孝惠皇帝太安二年(303年)。

以上兩種說法非常懸殊,相差18年一代人,並非其他歷史人物的相差幾年那麼難以考據,因為我們可以依據同時期的許多歷史資料和野史記載,進行推論,從而得出比較符合事實的結論。

一、啖牛心炙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王羲之《胡桃帖》

《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傳》載:

“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於是始知名。”

,這段話說明王羲之年少時寡言少語,因而沒有其他歷史人物的“自幼聰慧”之類,而是13歲才被周顗發掘才華,周顗是當時天下名士,親自給王羲之第一個割烤牛心,自然使得別人刮目相待,從此王羲之得以傳名。

周顗

(269年-322年),字

伯仁

,晉朝名士,就是大名鼎鼎的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的周伯仁,大將軍

王敦

(266年-324年)反叛的時候被殺。周顗死於322年,倘若按照最晚算起,死之年賞識王羲之,那麼王羲之13歲,最少也應該是公元310年出生。倘若按照第一種說法王羲之生於321年,當週顗去世時,王羲之才一週歲,不可能被周顗看中並給他吃烤肉。

二、東床駙馬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王羲之《妹至帖》

《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傳》載:

“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 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 以女妻之。”

《世說新語·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這兩則史料記載旳是東床駙馬”的典故來歷,王羲之為人豁達灑脫,不拘形跡,因而被太尉郗鑑看中,從而把女兒

郗璿(xuán)

嫁給他,後欷璿生了七子一女。

《世說新語·賢媛》:

“王右軍郗夫人謂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見二謝,傾筐倒庋;見汝輩來,平平爾。汝可無煩複往。’”

,說明王家高傲,其中司空即郗鑑長子郗愔。

《晉書·列傳·第三十七·郗愔傳》:

與姊夫王羲之、高士許詢並有邁世之風”,“太元九年(384年)卒,時年七十二。”

,那麼郗愔生於西晉懷帝永嘉七年(313年),而欷璿是姐姐,應該在311年左右出生,如果按照第一種說法,王羲之生於321年,那麼結合王家當時的權勢,

無論如何都不會娶大他10歲以上的“阿姨”

,況且王導(276年-339年)去世是339年,倘若按照第一種說法,郗鑑向王導求婿,那麼在王導去世那一年,王羲之才9歲,也不可能被選為女婿。因而第一種說法很難解釋。

三、裝睡保命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黃庭經

《世說新語》

是筆記體史料,為南朝劉義慶(403年-444年)所撰寫,由於是同時期記錄,其中雖有逸聞野史,然而很多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世說新語·假譎》記載: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汙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

《世說新語》是一上文大意為王羲之十歲左右,大將軍王敦(266年-324年)是他的堂伯父,非常喜歡他,讓他在帳中休息給忘了,和錢鳳密謀反叛被王羲之聽到,於是裝睡,逃過了一劫。王敦反叛在永昌元年(322年)正月,密謀應該在此之前,那麼按照第一種說法,王羲之出生在321年,還在襁褓,何來的急智?

四、王述相爭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大觀帖》

《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傳》

載,

王述

(303年-368年)和王羲之二人雖然同姓,然而卻相互因憎生仇,後來鬧得不可開交。王述字懷祖,出身太原王氏,承襲父爵藍田侯;而王羲之則出身琅琊王氏,伯父王敦、王導等都是東晉的締造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可見王氏的權勢之大。

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

,因為是同姓,後來受到王導提拔,得以受到重用。王述先任職會稽太守,因母喪丁憂離職,王羲之接任,然而僅僅是憑弔了一次,不去慰問,並且再沒去拜訪。王述每聽到鼓角聲以為是王羲之前來,就讓人灑掃等待,結果三年都沒有來,於是深以為恨。後來王述被任命為揚州刺史,路過王羲之會稽郡,也不去拜,只是臨走的時候拜別一下,再後來監管稽查,於是讓人稽查會稽郡,讓王羲之忙於對付,王羲之深以為恥,於是辭職,併發誓再不去朝廷就職,從此賦閒到去世。

王羲之認為自己和王述年齡相仿,然而待遇和職位卻不一樣,曾經對幾個兒子說

“吾不減懷祖,而位遇懸邈,當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王坦之

(330年-375年),字文度,善書,

《晉書·列傳·第四十五·王述王坦之傳》

記載,時人曰:

“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

,倘若王羲之是321年出生,不可能和年齡比自己大得多的王述相爭,只能和王坦之相爭,因而王羲之只能是第二種可能,那就是和王述一樣,都是303年左右出生。

五、調和殷浩桓溫矛盾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喪亂帖》

《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傳》載:

“時殷浩與桓溫不協,羲之以國家之安在於內外和,因以與浩書以戒之,浩不從。”,殷浩(303~356年),字深源,東晉大臣;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東晉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權臣。殷浩和桓溫相爭的結果,以殷浩失敗告終。

試想,如果王羲之生於321年,比殷浩和桓溫都小很多,況且官職最高才是右軍將軍、會稽太守,即便是名滿天下,而其他兩位都是當時權臣,既沒有資格也不可能居中調和。惟只有年齡相仿,名氣相同,關係頗深,才有可能從中調和。

六、暮年方妙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哀禍帖》

《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羲之傳》載:“羲之書初不勝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嘆伏,因與羲之書雲:‘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庾亮(289年-340年),倘若在庾亮去世最後一年340年才寫信,那麼按照第一種說法,王羲之才20歲,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暮年”。

綜上所述,不用再列舉更多的其他證據(諸如子侄和謝安交往等等),就以上六點證據,就可以說明王羲之生於大興四年(321年)缺乏論據,站不住腳,而只有生於公元310年以前方才能符合以上六點。而從現有證據來看,陶弘景和張懷瑾記載的

王羲之生於太安二年(303年),卒於昇平六年(361年),時年五十九歲,最符合歷史事實。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2020/7/13榆木齋

書聖王羲之生卒年略考

參考書目:

《筆陣圖》東晉 衛鑠撰寫

《世說新語》南朝 劉義慶編撰

《真誥》南朝 陶弘景編著

《筆陣圖》南朝 羊欣編撰

《晉書》唐 房玄齡等人合著

《書斷》唐 李懷瑾撰寫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人編撰

標簽: 王羲之  王述  晉書  321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