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武大中哲史課程學習筆記(一)

作者:由 林蕭散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7-02

嚴復用中國的“理學”來理解“哲學”。他對此有過說明:“理學,其西文字名,謂之出形氣學,與格物諸形氣學為對,故亦翻神學、智學、愛智學。日本人謂之哲學。”

王國維於1903年發表《哲學辨惑》,批評張之洞等不用“哲學”概念的主張,力主在中國使用“哲學”概念。進一步把“哲學”中國化,認為“哲學為中國固有之學”。

中國重聯絡的非原子論、非實體性的思維方式,與古代希臘哲學家原子論、實體性的思維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原始宗教意識→商代上帝觀念→西周天命觀念,在天命觀念中產生出嚴格意義的哲學思想。

氏族貴族蛻變而來的奴隸主貴族的兩次宗教改革

(1)絕地天通《國語·楚語下》:斷絕地下之民與天上之神的相通之道,即廢除原始氏族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的與神發生關係的平等權利,而由少數氏族貴族壟斷神權。由此天命神權思想開始成為維護統治利益的意識形態。

(2)隨著統一的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奴隸主王權的強化,宗教意識也出現新變化。在祖先崇拜的基礎上,又產生了“上帝”觀念。“上帝”觀念在商代佔據著統治地位,商代甲骨卜辭上就有許多關於“帝”的記載。“上帝”觀成為商代統治者的統治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和保證。《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商代人與“上帝”的溝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卜問方式來實現的。

“小邦周”取代“大國殷”:顯示民心向背的作用,從而猛烈地動搖了殷商時代奴隸主階級的“上帝”觀念。周公看到:如果說夏、商二朝都受命於“天”,得到“上帝”的保護的話,那麼夏、商二朝的統治為什麼都不能永久延續呢?為此,提出了“天命”觀念,以修補原來的“上帝”觀念。

“上帝”觀念強調奴隸主權力的永恆性,“天命”觀念則強調奴隸主權力的變動性。按照“天命”觀念,儘管奴隸主可以由“天命”授予權力,但“天命”也能把這種權力轉移給別人。因此,“天命靡常,惟德是輔”《詩·大雅·文王》。為什麼“天命”會出現轉移呢?在於“天命”反映著“民心”,是由“民心”的向背來決定的。周公: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原始的五行思想的產生→治水斗爭

《尚書·洪範》:周武王戰勝商王朝後,向箕子請教治國方略。箕子提出治理天下的“洪範九疇”,其中第一條就是“五行”。所謂“行”,有通路之意,這裡有基本要素的意味。

《易經》是商周之際的一批巫、史、卜官,根據世代相傳、不斷積累的占筮資料和社會生活經驗逐漸整理加工而成,後人又根據自己時代的經驗給予進一步補充和修訂。

《易傳·繫辭》中:“《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易經》又稱之《周易》。戰國後,出現瞭解釋《易經》的《易傳》,又往往把《易經》、《易傳》合而稱為《周易》。

“——”與“—”兩個表示陰陽的符號是由數字“∧”(六)和“一”演變而來,反映了遠古先民對數的迷信與崇拜。

《易經》思想主旨:陰陽、變化、憂患

史伯對周王朝衰落的原因進行思考:他從五行思想出發,提出了“和”與“同”相對。“和”,指不同元素、不同事物之間的結合;“同”,指相同元素、相同事物之間的簡單重複。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伯陽父:“陰陽之序”,地震是陰陽失其序。

晉國太史史墨:物生有兩,由此構成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人的初步覺醒:

《詩經》中的一些詩篇,對“上帝”、“天命”的神聖性提出了質疑和批評,指出:“疾威上帝,其命多闢。”(《詩·大雅·蕩》)“浩浩昊天,不駿其德。”

明確地肯定了人的自我意識和性善本性,使人在天地之間挺立起來。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則,好是懿德。”《大雅·烝民》

“人”比“神”、“天”更重要: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

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標簽: 天命  上帝  觀念  奴隸主  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