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抄錄)

作者:由 海綿鮑勃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4-26

實踐活動不但形成了社會存在,而且還創造了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意識,使世界二重化為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一)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上。

意識的起源經歷了

由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最終發展為人類的意識

共三個階段。

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需要的可能;另一方面,在人們的勞動和交往中形成的語言促進了意識的發展。

從意識的本質來看,意識是人腦這樣一種特殊物質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因此,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是物質的產物。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東西而已。”

(二)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意識的能動作用。其主要表現在: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馬克思說,人在“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

人的整個實踐過程,就是圍繞意識活動所構建的目標和藍圖來進行的

意識活動具有

創造性

。人的意識不僅採取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反應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和選擇建構,在思維中構造一個現實中所沒有的理想世界。

意識具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列寧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改變世界或創造世界不僅意味著強化客觀世界的變化過程,

而且意味著創造出世界上原來所沒有的東西

,即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意識具有調控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現代科學和醫學實驗證明:意識、心理因素能夠對人的行為選擇和健康狀況產生重要影響。

(三)

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一方面,人創造歷史,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只有遵循歷史的規律和程序,把握時代的脈搏和契機,人才能真正成為歷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發揮

主觀能動性

,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承認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是說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無所作為。人能夠透過自覺活動去認識規律,並按照客觀規律去改造世界,以滿足自身的需要。

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前提和條件:

只有是從實際出發、充分反映客觀規律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只有以正確的認識為指導,才能形成正確的行動。

實踐是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基本途徑。正確的認識要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只能透過物質的活動——實踐才能達到。

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還需要依賴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標簽: 意識  主觀  物質  客觀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