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何謂「泛心論」?

作者:由 圖林根人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5-30

泛心論,也就是Panpsychism,指的是心靈在自然界無所不在。這個理論歷史悠久,有著不同的版本,卻從未進入過哲學的主流。最早的泛心論起源於古代人的泛靈論思想,而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泰勒斯本身就是一個泛心論者。而在整個近代,萊布尼茲、叔本華,還有懷特海等都可以做泛心論者的解讀。此外物理學家愛丁頓還有發明家愛迪生也可以認為是泛心論者。

但泛心論作為一個派別被提出來,是為了解決心靈哲學中的“難問題”。所謂心靈哲學的“難問題”,說的是所有自然科學都可以看成是物理科學所派生。化學裡的現象可以透過物理學的定律來理解,而生物學的現象又可以看成是化學現象。總的來說,世界萬物永珍都可以看成物理事物及其運作所產生的現象。具體到人類的大腦,也可以看做是一個精巧的物理機器,它透過恰當地處理資訊提出解決方案來提高人類存活的機率以及進化的優勢。那麼問題就是,這樣的圖景裡,意識的位置何在?

看起來“我”不需要有感受,或有意識,這個生物機器照樣可以成功地運轉。所以一些哲學家選擇了認為感受和意識是一種幻覺,但對於那些不願意選擇放棄的人,解釋這樣一具精確運作的生物機器為何必須要同時產生感受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

下邊我將提供四種證明泛心論合理性的證明,這些證明都假定“快樂”“頭痛”“(主觀意義上的)紅色”這些qualia是需要解釋的真實存在的現象。對於那些懷疑這些事物存在性的人,我只能說,我無法說服他,他也無法說服我,它們的存在似乎是無法再進一步說明的事實。

生物的連續性

:人類是有意識的,貓、狗這些人類寵物看起來也表現出有意識的樣子,動物都懂得進食、繁殖、躲避傷害,所以看起來也具有某些原始的意識或感受,蚊子雖然只有一兩週的壽命,也可以認為它有感受。一般人認為植物沒有感受,但有些植物也會表現出動物的特點,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日葵會隨著太陽移動,一些植物甚至會捕捉蟲子。如果我們觀察微生物,有時也會發現它們表現出根據環境做決定的能力。這樣的序列一直到非生物,似乎找不到一個分界線,可以合理地區分有感受的事物和沒有感受的事物。反過來說,從經驗上看,沒有一個區分是否有意識的無爭議的標準,所以不如認為這個分界不存在,所有事物多少都擁有意識(或稱為感受)。

物質的本質:

這個證明源自提出中立一元論的羅素,世界可以認為是由物理學所描述的物質構成的,而物理學的結構是“某物在某種情況下,做出某種行為”這種形式。物理學並沒有對其基本概念的本質進行解釋,比如物理學不會特地說“質量”“電荷”是什麼意思,它們的意義表現在其最終的運作之中。由於不可能所有事物的本質都被其他事物所決定,所以物質的本質必須是另外的東西。那麼這個另外的東西就是心靈。某種意義上,我對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物質的另一面,這一面不被數學化的物理學所描述。

大自然不會識別複雜形式:

不考慮認為感受是幻覺的情況,如果感受(意識、心靈)不是這個世界的基本性質,那麼它就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的產物(比如說大腦)。那麼大自然在這種情形的運作方式會非常不符合常規,因為它需要識別到這是一個正確的會產生意識的結構,然後才賦予其意識。但我們從其它領域來看,大自然不會特別地去識別一個模式,一個語音識別程式並不是因為符合某個標準所以被賦予了識別功能,而是其各部分以一種簡單機械的方式運作,整體看起來就剛好實現了識別功能。

最小可能意識的機制:

我們考慮一個產生意識的最小結構,這個結構的任一部分都不具有意識,而它作為一個總體卻擁有,那麼我們需要解釋為何這些沒有意識的部分可以合起來產生意識。我們解釋一個微波爐為什麼可以加熱東西,經驗上的解釋方式是演示一遍用微波爐加熱一個雞腿,然後說它確實做得到,而原則上的解釋方式是由於熱本質上是物體分子的平均運動,而微波爐發出微波和加熱的物體產生共振,從而使物體得到加熱。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方式。產生意識的最小結構看起來只能得到經驗的解釋,卻很難想象一個原則上的解釋是什麼樣子的。

除了這些證明以外,還有另一個有效率的證明,就是它的備擇假說都多少有問題,而相比之下泛心論是問題最不嚴重的。如果一個人想堅持這個世界沒有物質世界以外的力量,又不認為“快樂”“頭痛”這些都不存在,那最好還是認為泛心論是對的。

標簽: 泛心論  意識  感受  解釋  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