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朝鮮王朝貨幣史(6):紙幣的復甦與《經國大典》

作者:由 松平信綱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0-23

1450年,在位32年的世宗大王李祹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留給後人的是一個強盛的朝鮮——以及一堆沒人願意用的紙幣。戶曹曾經向新國王文宗抱怨過,官貿當中,“給價之時,並給楮貨,興利之徒願納者鮮少”,一聽說官府支付的對價是布匹紙幣各半,便望而卻步。

文宗是有心思恢復紙幣制度的,他認為紙幣不受歡迎,最大的問題是急於求成,在市場的投放量過多(雖然他沒意識到投放範圍的問題,但是這比那些拍腦袋印鈔的也好多了)。於是他的主要舉措,放在了設法回收紙幣上。一方面命令“各司所支用,勿以楮貨,代以布”,減少紙幣的外流,另一方面要求官貿易中“五、六分之一,令納楮貨”,同時向地方官徵收紙幣作為貢物,以便回籠過多的紙幣。(上貢標準是“各道牧官以上一千張,都護府八百張,知官六百張,縣官四百張,開城府一萬張”,可見紙幣發行量之多)

幾乎沒人察覺到的是,文宗還改制了紙幣的樣式。史載文宗元年(1451)從議政府啟,“本國楮貨,長廣太過,其紙箚為難,一從中朝體制,造板印之”,在樣式上模仿中國的大明寶鈔。查《明太祖實錄》,大明寶鈔“高一尺,闊六寸許”,那麼朝鮮的舊鈔應該比大明寶鈔大很多,加之紙質“厚而勁”,自然很容易損壞。

然而天不假年,1452年文宗去世,恢復紙幣之事遂成畫餅。而繼位的端宗在位一年就碰上了“癸酉靖難”淪為傀儡,朝鮮的政權就落到了首陽大君(後來的世祖)李瑈手中。

世祖在紙幣問題上主張“聽從民便”,篡位之初就放寬了紙幣的使用要求。世祖4年(1458),申叔舟啟:“楮貨,無用之物,民皆不利,每稱古用布之時,然楮貨不可輕廢,請自今兼用楮、布”。申叔舟從長遠角度看希望能夠通用,而世祖也接納了他的觀點。

在世祖6年(1460),朝鮮頒佈了《經國大典》,其中《戶典·國幣》條雲:

國幣通用布、楮貨。

國幣分三等,五升布為上等,三升布為中等,楮貨為下等。(這句輯自《世祖實錄》)

正布一匹準常布二匹,常布一匹準楮貨二十張,楮貨一張準米一升。凡徵贖全用楮貨,價買一半用之。

折騰了70年的朝鮮法定貨幣,終於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了。

首先考慮到紙幣的存量,世祖承認了紙幣的法定貨幣地位,並且制定了一定的比價,雖然這一比價相對於15年前的一張每張楮貨1升~7升不等已經很低,但是相較於事實而言,依舊是偏高的。成宗4年(1474)有大臣奏啟中就說,“往者米一升,楮貨多至十五六張;聞近者楮貨五六張,可換米一升”,可見楮貨價格始終在官價以下波動。另外,“楮貨為下等”的表述,也說明其在朝鮮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實際情況比紙面上的情況要糟糕很多,從後來的反饋來看,即使是“徵贖全用楮貨,價買一半用之”也沒有堅持多久,使得中宗朝不得不再一次整頓幣制)

第二,朝鮮極力試圖將布匹從貨幣體系中驅逐出去的嘗試,至此宣告失敗。究其原因,首先朝鮮的任何一種貨幣在投放的時候,都是隻在漢城、開城等大城市投放(錢可能還好一點,因為鑄錢爐在三南也有),導致貨幣的分佈出現了極度的不均勻,往往京中貨幣價值暴跌的同時,京外一幣難求;同時朝鮮的經濟和貨幣體系都非常落後,甚至連稅收都是實物稅為主(朝鮮的稅收制度類似於唐朝的租庸調製,但是比那個更復雜,這裡暫且不展開),使得百姓習慣於以物易物式的貿易而不相信貨幣的效能。除此之外,朝鮮政府的朝令夕改、官吏的藉機掊克,也是導致貨幣推行不順的原因之一。

為了防止高麗末年那種用粗布代替細布上市貿易的例子,朝鮮還規定用作貨幣的布匹需要一定的尺寸(長三十五尺寬七寸為一匹,五十匹為一同),“兩端須經官印,京中司贍寺,外方各其邑並經「朝鮮通幣」之印,方許買賣”。但是,到了燕山君8年(1502),現象變成了“以三四升綿布為常用之貨,一匹之長,不過三十尺”——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這裡面也包括人的逐利本性。

題外話,世祖朝還造過一種叫“箭幣”的鐵錢,事在世祖10年(1464),每年以十萬枚為限。行狀如箭,箭頭部分長一寸八分,箭尾上銘“八方通貨”四字。這樣的異形貨幣不說在朝鮮,在整個漢字文化圈也是幾乎沒有其他同類的(貌似朝鮮半島特別喜歡搞這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高麗末年的銀瓶)。但是此物在史料中只出現了一次,再無下文,應該是行之不久便被廢除了。

標簽: 紙幣  世祖  朝鮮  貨幣  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