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作者:由 講透經方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9-03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簡介

鄧鐵濤老先生,是廣東省開平縣人,生於1916年11月。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醫大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部“973”計劃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談到鄧老的個人養生,“上工治未病”是他養生的指導思想,他認為“養生將重於治病”。

鄧老並不贊成西方醫學所稱的“亞健康”這一說法,認為這個詞不妥,一說亞健康人人都有,這不利於人們心情愉快,所以對防病保健也是不利的。

鄧老說:我幼承家學,後接受中醫院校教育,粗通醫術,在臨證教學之餘不免將之施諸自身。

在長期的防病、治病過程中摸索總結出一些心得經驗,歸結起來大致是:養德、養心、養脾胃和養腎。

養德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歷代養生典籍大多強調:養德可以長壽,養生必先養德,這一觀點。

如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論》中指出:

“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

“古養性者,不但餌藥食霞,其在於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

據說孫思邈活到147歲,既然他如此強調養德的重要性,必不可小視。

中國養生之道,貴在靜中寓動,善養生者,必重調神,而神之修養,德字為先。

唯有勤修德行,才能心平氣和,氣血通暢。

鄧老93歲時,仍然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言語流利,步履安穩。

這同他不斷修養德行而逐步達到心胸豁達,樂觀開朗有很大關係。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養德與養生二者之間之所以關係密切,就在於透過對自身道德性情的修養,可以幫助我們淨化心靈。

使思想純正健康,情志活淡愉悅,心神安寧,從而使機體氣機調和、氣血暢達,而有利於身心的和諧與健康。

品德高尚的人,便容易達到《黃帝內經》所言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境界。

養心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中醫的經典著作《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強調養生必先養心,養心是保持臟腑功能健康執行的基礎。

如果心不處於正常狀態,血脈閉塞不通,便會影響各個臟腑的功能,且損傷形體,達不到養生長壽之目的。

由於神藏於心,心是一身之主,故調神即養心。

中醫養神強調的是“靜養”,即“神以靜為養”,避免外物所擾,保持內心的清淨和安寧。

而如何才能“靜養”?

鄧老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要保養心神,首先要重視七情的調節。

所謂“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要進行七情調節,需要不斷修煉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做到心胸豁達。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樣才能夠不受外界環境所左右,擺脫各種物質和名利的困擾,保持自己內心平靜,悠然自得,精神愉悅,情緒穩定的狀態。

鄧老說:我一生較樂觀,愛開玩笑,也很少動怒,所謂“笑一笑,百年少”,而“發怒是對自己的懲罰”。

2

以動促靜,修習靜心功。

即透過靜坐、入定、冥想等方法使自己獲得內心的平靜,輕裝上陣,面對生活。

如打坐,其要點是:

雙腿交叉盤坐,穩坐於板床上。

靜坐時,上身自然放鬆,頭位正直,自然閉目,含胸拔背,兩手置於腹前相互輕握,也可雙手自然垂放於兩腿上,以人體感覺舒適為度,上半身稍向前傾。

舌尖輕抵上顎,自然閉口。

坐正後,全身放鬆,不加意念,聽任平素的呼吸習慣,約50次呼吸即可。

此法不但晨起和人睡前可以幫助靜心,還能在旅途奔波中幫助安定心神。

另外,鄧老的體會是練太極拳與八段錦也能使心境平和。

3

寄寓書法,以練字養心神。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閒暇時,鄧老喜歡練習書法。

多年的書法練習,使鄧老受益匪淺。

以前一遇到強烈的情緒波動時,鄧老便常持毛筆寫字而令自己安靜下來,從而保持頭腦輕靈,減少不良情緒的干擾。

當然,琴、棋、書、畫也有此等功效。只要投入進去,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充足睡眠,調神養心。

調養心神,必須注重睡眠質量。

而想要睡眠質量高,必須堅持早睡早起,作息規律。

各地區長壽老人調查結果表明,壽星們睡眠質量都相當高。

為保證高質量睡眠,鄧老喜歡用溫熱水浴足,浴足過程中同時用雙手按摩、揉搓腳背及腳心,最好以勞官穴摩擦湧泉穴,以加速腳部的血液迴圈,以產生溫熱感為度,每次10—30分鐘,自覺確能幫助入睡。

有時,還用一些藥材煮水泡腳,具體藥物是:懷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5克、鉤藤30克、夏枯草10克、吳茱萸10克、肉桂10克。

5

食療藥治,養心妙法。

鄧老比較喜歡吃橙子與榴蓮,夏天則適當吃些苦瓜。

這些果蔬對養心有幫助。

研究表明,經常吃橙子的人,猝死發生率較一般人低。

榴蓮則具有溫養心腎的作用,若吃後有上火感覺,可進食適量山竹以解其溫熱。

夏天適當吃苦瓜則可以清心火。

此外,有時鄧老還喜歡燉人參與田七,一般每次各10克左右,可加5克陳皮。

養脾胃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要想長壽,必須注意養脾胃。

欲想脾胃健旺,關鍵在於重視飲食習慣與適量運動。

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飲食有節。

俗話說:暴飲暴食易生病,定時定量得安寧。

這說明飲食要有節度,過分食用肥甘厚味,或過飢過飽,食無定時,都易傷脾胃,脾胃傷,則諸病叢生。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脾胃與人體免疫有莫大的關係,這就說明了脾胃受損易生諸病的道理。

許多高齡老人的飲食習慣證明,飲食清淡,適時適量是一個重要因素。

現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強調少食高膽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則強調少吃高鹽食物,這些都說明了飲食有節的重要性。

2

雜食不偏。

鄧老一貫主張進食宜雜不宜偏,五穀雜糧,酒肉果蔬都可以進食,關鍵在於不可過量。

每種食物都有寒熱溫涼之偏性,更有酸苦甘辛鹹之殊味,缺之則易令人體氣血陰陽失衡,正氣不足而易患內傷或遭受外邪,痾疾易起。

鄧老有個習慣,他每次出差時,必品嚐當地的土特產,一方面可以大飽口福,另一方面則對糾正身體之偏勝有一定幫助。

有些人總以為自己脾胃虛弱,這個不能吃,那個不敢碰,結果反而導致營養不良,脾胃虛衰,實不可取。

3

宜溫不涼。

現在得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非常多,其中部分原因便在於長期進食寒涼飲食,日久耗損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結果變生諸疾。

廣東地處嶺南,常年氣候炎熱,許多人為了降溫解暑,喜歡大量進食冰凍的食物,故而胃痛、腹痛、腹瀉、腹脹的人非常多見,小兒與老人更為嚴重。

年輕時氣血旺盛,尚不覺有何不妥,等到中老年時,氣血漸弱,腸胃病證叢生,悔之不及。

故而,飲食宜溫不宜貪寒涼,方可養好脾胃。

4

動以養脾。

中醫理論認為,脾主四肢,脾氣虛弱則四肢疲軟乏力,精神倦息不適,飲食不振。

適當鍛鍊則精神爽朗,精力充沛,四肢有力,進食亦覺甘美。

從某種角度上講,適當運動便可調養脾胃。

華佗在論五禽戲時曾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其中“不當使極”是一句關鍵的話,運動不能過量,失度過量,則容易勞損傷身。

基於此,鄧老最喜歡的運動便是八段錦,他從50歲後便開始修習此拳,深覺受益匪淺。

養腎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腎為先天之本,歷代養生家多認為養腎可令人長壽。

鄧老認為可用以下措施養腎:

1

珍惜精氣,節戒色慾。

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曾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

歷代醫學家又反覆強調保養腎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醫朱丹溪的《格致餘論》,就專門為此撰寫了《色慾箴》。

精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高階精微物質,精充則體健壽長,精耗則體衰而不能盡其天年。

一些人手上有了錢,就去花天酒地,過著糜爛無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氣,節戒色慾,儘管有很好的營養和優越的生活環境,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會健康長壽。

歷代帝王的壽命史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據說清代乾隆皇帝之所以長壽(89歲),全靠御醫教他“遠房帷,習武備”之故。

當然,如果只講習武,不注意保精,長壽也是不可能的。

2

午間散步,採陽助腎。

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方公開:想長壽,先學這4養

在天氣晴朗陽光燦爛的日子,鄧老都會圍繞樓下空地悠閒散步十數個圈,尤其在陽光充沛的夏日。

鄧老通常稱此為“午間散步採陽養生法”。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於中老年人以及陽虛體質的人群。

人到老年,真元漸耗,身體陽氣漸趨不足,容易出現一派陽氣虛弱之相。

如怕冷、惡風、面色蒼白、氣短之力、容易疲勞、精神萎靡不振、腰膝痠軟冷痛、小便頻多清長夜尿多等表現。

有這些症狀的老年人,都可嘗試此法,此外,這項練習還適合於一些經常無精打采、愛打瞌睡,總感到精力不濟的年輕人群。

3

藥取平和,常服養腎。

歷代養生書籍中,記載了豐富的藥物養生的資料,其中大部分藥物與養腎相關。

鄧老說:我認為較好的養腎藥物必須選擇那些藥性平和的,最好是食療為善。

我個人較喜用的是枸杞、何首烏、杜仲、肉蓯蓉、靈芝、桑葚子、蜂王漿、女貞子、山萸肉等。

這些藥物長期適量服用有一定養精保腎效果。

4

嗜慾耗精,龜欲固腎。

越到晚年鄧老越發現,過度的慾望,容易導致腎精的耗散。

現在不少年輕人,為了某種慾望,如名利慾,拼命奮鬥,廢寢忘食,結果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白髮叢生,腰痠腿軟,牙齒退化,耳鳴眼花。

而有一些中老年人,退休之後,慾望不減,總覺得心有不甘,終日患得患失,於是失眠、心悸、胸悶等症狀隨即而生,身心也更快衰老。

清代的尤乘在《壽世青編》中則強調說“養生之要,首先寡慾“。

正由於此,鄧老一貫對很多東西都看得很淡。

唯有在不斷修養中剋制慾望,才能使腎精充沛,達到壽而康的目的。

標簽: 鄧老  養生  脾胃  養心  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