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西方哲學史(九):德國浪漫主義哲學的一線生機

作者:由 白峰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11-22

對真正的理性的追尋不會停止,因為德國浪漫哲學出現了。浪漫哲學的一個特質就是它擁有混沌事實——宗教的或者藝術的事實,並在這種混沌事實中致力於“有限與無限同一”之思。

浪漫哲學出現的外在原因在於現代性不斷髮展所帶來的虛無主義需要克服,而直接原因在於康德試圖調和自然與自由領域時出現在《判斷力批判》中的美學思想。康德的“審美判斷力批判”中展現的仍是一種柏拉圖主義的美學,認為美是合目的的純粹形式,這與他在提出道德律令時的方式是一致的。康德認為美在於人對純粹形式的把握,而跟經驗物件本身沒有關係,在一種對純粹形式的合目的性的把握中,美才是可能的。當然,這種柏拉圖主義式的美學思想本身沒有實質,但它啟發了後來的浪漫派哲學家對藝術的重視。當他們能夠從藝術的事實出發時,就可能出現不一樣的情形。

這裡,費希特從絕對自我出發的思想對浪漫派哲學家如何來理解藝術有直接的影響,正是費希特的絕對自我與非我的設定——儘管這種設定是邏輯的,使浪漫派哲學家看到了存在於藝術中的有限與無限的事實。現在,他們要對藝術本身作出闡釋。

浪漫派哲學家對藝術——詩有完全的肯定,“詩是真正絕對的實在”(諾瓦斯利),“沒有詩,就沒有實在”(施勒格爾)。但是,在藝術——詩中,由於藝術是非完全的存在,而詩是完全的存在,那麼想要在藝術中確認詩並不容易。事實上,當時對於無限的理解,一方面是柏拉圖主義式的,而另一方面是宗教式的,前者無法跨越存在,後者無法消解神的影響,所以都難以徹底。

浪漫派哲學家那裡擁有藝術——詩的事實,但這個事實是直接的無限與有限之間的中介經驗嗎?顯然值得懷疑。就藝術——詩本身而言,不過是無限的自我表現。如果從主體意義上的有限出發,那麼與無限之間就不存在任何關係,因而需要意識到浪漫派哲學家那裡可能存在的這一問題。

當然,直接從藝術出發也許可以避免這一問題,只不過藝術的非完全存在對浪漫派哲學家而言,仍然困難重重。藝術的這種非完全存在確實是中介性的,不能將其與完全的詩相等同,因為詩那裡已經實現了他們所期望的有限與無限的同一。那麼,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從非完全的藝術出發來實現對完全的詩的確認呢?

這裡,施勒格爾將藝術理解為有限與無限之間的一個生成環節——透過有限對無限的渴念,而在謝林那裡則是一種美的理念的流溢——“在藝術那裡,特殊的美的事物從普遍的絕對的美中流溢位來”,這一點很新柏拉圖主義,他們事實上仍在一種主體性的意義上來理解藝術。

他們也用想象、愛、魔化、反諷等方式來闡釋藝術,事實上並沒有能夠突破藝術的非完全性,甚至他們也未必能夠意識到非完全性本身的存在,因為非完全需要基於完全來理解,因而關於完全的詩的知識在他們那裡是不可能的。同一性對於他們而言,仍可望而不可及。

當這些浪漫派哲學家無法透過藝術掌握有限與無限的同一時,他們就轉向了對神話的主張。除了謝林的理念意義上的神話學之外,另一位浪漫派哲學家施勒格爾也提出了他的新神話學。

施勒格爾的新神話學的核心就是詩,而神話不過是對詩的象徵。施勒格爾的新神話,是相對於古希臘的舊神話而言,他同時認為古希臘的神話與詩本身就是一體的存在。

事實上,新神話不過是詩的完全性無法確認下的一種其次的選擇,但象徵性的新神話必然不可能實現有限與無限的同一。

浪漫派哲學家始終受困於這種同一性建構,只要這一程序沒有徹底,他們就不可能輕易轉身。需要明確的是,這一建構的最終目的——同一性的確認,在於確認人的實體存在,而實現這一點的是叔本華,他轉過身來直接挺立了實體——意志。

標簽: 藝術  浪漫派  無限  神話  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