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作者:由 許偉明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19-01-11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中原文脈接續到嶺南大地

—— 南粵山河多錦繡·河源

I

廣東之北偏東

有一個安靜的客家城市

河源

距離廣州、深圳約2~3個小時車程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河源位於粵東,是廣東省內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城市。製圖@這和那

“河源”兩字都和水相關

但估計更多人想起這個地方

會認為它是一個山城

這雖然符合事實

但又不全對

一方面

河源是一個山極多的地方

山地面積非常廣闊

花崗岩、喀斯特、丹霞等

山地地貌應有盡有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位於河源龍川縣的霍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霍山懸崖高聳,絕壁萬丈,怪石嶙峋,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省級森林公園。攝影@這和那

另一方面

多山的河源也多水

你或許想不到

它是全

廣東省水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而在河源的水系脈絡中

最重要的動脈無疑是

東江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河源山多,水資源優勢更豐富。在這裡,東江時動時靜,山水田園之景經常可見。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嫻靜的東江,河中小島蘆葦叢生,白鳥徐飛。圖為東江畫廊一角。攝影@這和那

東江是珠江水系幹流之一

發源於江西尋烏縣的椏髻缽山

由河源流入廣東省

再經惠州、東莞匯入獅子洋

河源的大部分地區為東江流域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東江,從東北向西南流經河源,河源域內發育的河流也多由東江接納。製圖@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東江最純美的一段在河源,蜿蜒曲折,兩岸綠竹叢生,有若畫廊。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清晨,東江邊的鬱郁翠竹。攝影@這和那

東江串聯起河源的市縣

在公路交通暢通之前

東江水系才是河源各地的交通要道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東江水緩緩流過河源主城區,在城區中又接納了新豐江,圖為兩江匯合之處。攝影@這和那

東江流域水量充沛

多山環境又帶來明顯的水流落差

潛藏著發電的巨大勢能

目前,東江的一級支流多已蓄水成湖

河源於是成為廣東之腎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河源萬綠湖為新豐江水庫湖,是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最大長度達147公里,最寬為12公里,湖區有360多個綠島,造就山中有湖、湖中有山的景觀。攝影@這和那

東江流域中

最大的兩座大型水庫

為萬綠湖、楓樹壩水庫

它們都在河源域內

兩座水庫總庫容159。3億立方米

佔廣東27座大型水庫總庫容量的

59%

新豐江水電站在1958年籌建

大壩蓄水後成為了今天的

萬綠湖

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

蓄水量約139。1億立方米

它也是河源生態旅遊的第一招牌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萬綠湖湖區生態環境良好,湖水清澈,水質達到國家地表飲用水一類標準。攝影@這和那

位於河源北部的

楓樹壩水庫

廣東省內第二大人工湖

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

庫容量為19。5億立方米

平均水深100多米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楓樹壩水庫湖勝在清幽、寧靜,水質亦為國家一級水質。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楓樹壩水庫湖的水域形態似龍,湖水青綠,所以還被稱為“青龍湖”。攝影@這和那

常在河邊,易遭水患

現代人用水庫來調節洪峰

古人用寶塔來鎮河妖

河源市東江邊龜峰山上的

龜峰塔

便是用來鎮河妖的

它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

是南宋早期的樓閣式磚塔

現塔為1989年重修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龜峰塔平面為六角形,第一層外邊長為4。8米,內邊長為1。6米,牆體厚為3。3米,塔高42。6米,塔正門向東望著東江。攝影@這和那

II

河源的區位雖看似偏僻

卻是古代

由北進入嶺南的重要通道

也是今時瞭解嶺南歷史繞不過去的地方

而河源歷史上最繞不過的一個人

應是秦漢的

南越王趙佗

秦始皇奪取嶺南地區後

設定了南海、桂林、象三郡

又在南海郡中設立四縣

包括番禺、四會、博羅、龍川

趙佗

便是龍川的首任縣令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龍川縣建制,第一任縣令趙佗開始經營龍川,並在此築牆造城,圖為南粵王廟。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佗城石獅子,佗城應是距離趙佗往事最近的地方了。攝影@這和那

追溯河源城市的歷史

先有龍川后有河源

而龍川最早的縣城

便是今天的佗城鎮

佗城也被稱為尉佗城、龍川城

秦漢以後向為

粵東重鎮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在佗城的龍川商會附近,古時的護城河已經淤塞,但岸邊仍留存著明時的古城牆。攝影@這和那

秦朝滅亡後

趙佗擁兵自立,建立南越國

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

雖然國都定在廣州

但趙佗治龍川縣的幾年

深刻影響了龍川與河源的發展程序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龍川考棚,建於光緒年間,這也是廣東唯一保留下來的古代考棚。攝影@這和那

除了趙佗

與河源歷史密切相關的另一位歷史名人是

王陽明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王陽明受命平定閩粵交界地區的農民起義

烽火平息後

他上疏設立和平縣(今為河源下轄縣)

寄望“

百姓永享太平之樂

當地人感念王陽明

將縣治所在地改為陽明鎮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王陽明,明代心學之集大成者,被與孔子、孟子、朱熹一起稱為孔、孟、朱、王。誰能想到,在遠離當時政治中心的陽明鎮,竟在世代追憶他呢?

除了趙佗、王陽明這些遠去的故事、傳說

我們還能在河源鄉間找到具體的事物

它們至今可見可摸

也讓我們可以感知到

中原文明剛來嶺南時的大概模樣

而當中最典型的應為和平縣的客家獅

它以手藝和習俗的形態存檔著

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的早期影響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貓頭獅,像貓又像獅子,既異於北獅,也不同於南獅,它隱藏著客家和中原的文化傳承密碼。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製作貓頭獅的毛坯,要用竹子製成的草紙,一層層塗上糨糊,乾透後成為堅固的毛坯。攝影@這和那

製作貓頭獅的毛坯,要用竹子製成的草紙,一層層塗上糨糊,乾透後成為堅固的毛坯。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貓頭獅的上彩環節。攝影@這和那

貓頭獅是一種年代久遠的傳統獅舞

主要流傳於客家人群中

它的工藝匯聚了泥塑、繪畫、裱糊等

色彩以金、藍、綠、黑等為主

線條粗獷,表情誇張

威猛之餘滲透出溫馴可愛的一面。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貓頭獅”道具的製作流傳了近600年,如今和平縣的肖金蘭老人家,還堅守著這項古老的工藝。攝影@這和那

III

河源這座客家古邑

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與百越文化

交流融合的地方

它既有今日客家文化的多彩

也有昔日文化的印跡

今天,撥開層層的歷史煙雲

我們會發現

河源有一條清晰而古老的脈絡

與中原文明有著緊密的對接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粵贛古道是古代從江西進入嶺南的重要通道之一,北來的人與文化由此入粵,河源是這條通道上的首站。製圖@這和那

除了目前隱沒于山中的古道

東江及其支流也是河源的古水道

東江是古道網路中的大動脈

它的兩岸多為客家人口占比高的“純客家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東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展脈絡之一。攝影@這和那

循著

東江古驛道

在東江和久社河交匯的地方

有一座安靜的客家村子——蘇家圍

它三面被山水環繞,宛若桃源

村裡人相信自己是

蘇東坡的後裔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蘇家圍是東江古驛道沿線的寶貴遺產,村裡保留大量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圍屋,全村18座圍屋,其中有5座明朝建築。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蘇家圍的眾多古建築中,最古老的是建於1481年的東山蘇公祠,也是蘇家圍人舉行祭祀、議事的地方。攝影@這和那

繼續循著東江古驛道逆流而上

前往東江的上游支流——

浰江

的上游

便來到和平縣的林寨鎮

這裡自古以來水上運輸較為發達

是東江上游小有名氣的客家水鄉

不過這裡更著名的是

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建築群

林寨鎮建制於秦代

趙佗

為了防禦來犯之敵

派一姓林的將軍到當地築寨守關

後來便用他的姓來命名為“

林寨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四角樓是客家民居代表形式之一,高大的四角樓林立在鄉間,造出了林寨與眾不同的景緻。攝影@這和那

林寨興建四角樓的原因有多方面

一來

,地勢低窪,需避免水患

二來

,要抵禦匪盜之擾

三來

,借水利之便經商,富甲一方

於是,在清代至民國其間

一座座高大的城堡式建築拔地而起

形成如今頗具規模的四角樓群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林寨目前儲存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國4座,總佔地約3萬平方米。攝影@這和那

永貞樓是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築

是較早建築的四角樓

炮樓巷道、水井馬廄一應俱全

據傳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將途經林寨

曾久攻不下

足見四角樓的堅固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林寨薰南樓,是當年的當鋪,也是林寨地區早期的鄉村銀行,開啟了鄉村銀行中外合資的先河。攝影@這和那

客家人自中原南下

卻執著地傳承和發揚儒家文化

他們世代崇文重教、耕讀傳家

今天,河源的很多村落裡

在很多建築裡、門楣上、雕刻上

仍可見客家人對這種傳統的認真執著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勤、儉、和、忍,是傳統客家家族教養體系的幾大要義,源自於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攝影@這和那

IV

當宏大的歷史敘事逐步淡化

個體生活的光輝也就日益彰顯

那些跟隨趙佗來到河源的中原人

他們是往昔開發百越的先驅

也是今日客家人的重要先民

在河源

早期中原人帶來了中原的食物加工技藝

並與嶺南的地理文化相結合

形成了具有鮮明南北融合特點的美食

它們不僅不同於廣東其它民系

甚至在客家區域裡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豆腐丸

或許就是這樣的美食樣本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龍川豆腐丸,是用豆腐來“包”河鮮。攝影@這和那

客家飲食善用“釀”的手法

如釀豆腐、釀茄子、釀苦瓜……

在豆腐、茄子、苦瓜中填裝肉餡

豆腐丸既有客家人“釀”的手法

又有龍川瀕臨東江水產豐富的地理特點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龍川佗城鎮的人有醃製酸花生芽炒肉的傳統。攝影@這和那

秋風起,吃臘味

臘魚、臘鴨、臘肉等臘製品

在我國南方飲食中有著重要地位

而居於大山之中的客家人

尤其擅長製作臘製品

以此儲存時間與陽光的風味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秋天起,降雨減少,天氣乾燥,是客家人曬制臘魚、臘肉的好時節。攝影@這和那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客家人習慣把臘味拿來蒸,風乾之後的臘味在蒸汽的作用下,變得柔韌而富有彈性,並能夠最好地彰顯臘味的鹹香濃郁。攝影@這和那

而在那麼多客家美食中

最能體現與中原文化關聯的或許是黃酒

客家人稱之為娘酒

東源縣義合鎮的蘇家圍

這裡還有純手工的客家娘酒釀製工藝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客家娘酒是由糯米發酵而成的黃酒,它在過去主要由客家婦女釀製和傳承,因此得名“娘酒”。攝影@這和那

傳統的客家家庭都善於釀製娘酒

它既是婦女坐月子時的滋補品

也是喜宴上的“完婚酒”

老人壽辰上的“生日酒”等

如今,釀酒早不限於婦女了

河源:被東江偏愛的客家古邑

由於釀酒和客家做豆腐一樣普遍,每家每戶的酒各有千秋,因此客家人說“釀酒做豆腐,無人敢稱老師傅”。攝影@這和那

美食是文化交融的見證和創造

客家的美食

一頭連著客家人對古老中原的追思

另一頭連著客家人在南粵的奮鬥史

經過這麼多歲月

在誠實的手藝中

在樸素的信仰中

在四季的餐桌上

在日常的生活中

客家人終於把中原的文脈

接續在嶺南的大地上

從美食到建築

再到鄉村和山水

太多穿越時空的故事

都在河源安靜的風景裡

出品 |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這和那文化

策劃 | 許偉明

撰文 | 李亞蟬

攝影 | 這和那

編輯 | 唐婉婷

標簽: 河源  攝影  東江  客家  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