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孫瑞雪 | 什麼是順從?

作者:由 孫瑞雪教育機構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0-20

蒙特梭利認為,人的正常狀態是服從,是順從。對於兒童來說服從會變成一種榮耀,一種快樂。對成人來講,最典型的現象是談戀愛的時候,尤其是愛情這層面紗還未揭開,你傾慕的物件請你幫忙,榮耀就真正地到來了!順從就是這樣一種感覺:榮耀和快樂。

意志是服從的基礎,先有意志後有服從。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前面講過,當一個兒童練習走路(1歲左右)的時候,他能不能服從你的命令(如你不讓他走路,或讓他快快地走路)?他不可能服從,當他的腿的機制發展得比較完善、具備了行走的能力時,他就開始服從了。當成人給他說什麼的時候他會考慮,我能不能服從?這個服從能不能使父母高興?

兒童是依據他個人的能力來服從的。

在小學裡,很多孩子好動、愛說話,老師不斷地告訴他們,上課不要說話,這些孩子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教師就懲罰這個孩子:“給我站起來!“過一會兒,他還是說話,他站著說話。這個孩子沒有能力控制他自己不說話,因為他自己說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為分裂著,無法合一。那是因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喪失了。

有一次,我們用《兒童EQ的開發與培育》來測試兒童(7歲半)。

我們問:“能遵守規則嗎?”

一個孩子沉思了一會兒說:“一半能遵守,一半不能!”

我問:“為什麼?”

他說:“比如,音樂課太難了,我沒法遵守!”

當規則難度太大,兒童沒有能力遵守時,強迫兒童,只能給兒童再製造一個不誠實的品質。

幼兒期是形成意志的關鍵期,兒童都在學著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規則,順從事物的規律,建立真正的順從,但難度太大就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惡果。

順從才是兒童的正常狀態。當兒童不順從的時候,正是他沒有能力順從的時候,那是他的意志力沒有完善。

好動,完全是在兒童自發的活動遭到破壞以後,兒童沒有發展的目標才出現的。

蒙特梭利說:“這裡所說的服從比通常所說的服從具有更深刻的意義,這個服從指的是意志的昇華。服從是個人意志的昇華。”

一次,我問外甥女:“玲玲,你說說,鄰居家誰最順從?”

玲玲說:“我覺得王老師最順從。”

王老師真的非常順從。你請王老師拿一樣東西,王老師就去,你讓王老師今天負責炒菜,王老師就負責炒菜。在外人眼裡,王老師是一位和善、順從、忍讓的好丈夫。當別人發表與他不同的觀點時,他就安靜地聽。他的美好,他的寧靜,他的深邃,普通人無法瞭解。他從不參與到任何世俗的事物中去。當你仔細觀察他,你就會發現他是因為生命狀態遠遠高於別人而在遷就和照顧別人,他是一位科學家,但他又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家。他像一位聖賢那樣總是在關鍵時刻說一句,平時他從不佔用別人的空間和時間。他是我見到的人格發展最正常的人。

順從的人,按照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1908~1970)的說法,就是自我實現的人。他實現了自己,就會關注和幫助他人實現自己。

但是,

如果一個兒童正在發展他的某個敏感期,比如他到了發展觸控的敏感期,他要到處抓摸,你讓他順從、安靜、坐在那兒不要動,他是不可能順從的。

蒙特梭利告訴我們,如果人類靈魂不具備這樣的品質,如果人類從來沒有透過某種深化過程獲得這種服從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社會生活。兒童首先要實現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達到與社會的和諧。

以往順從的含義是,教師和父母告訴兒童做什麼,兒童就去做什麼,這是傳統教育中的順從。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順從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兒童能夠順從,但並非總是如此,在這個階段,順從與不順從是相互交織的。第二個階段,兒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導致障礙。第三階段,兒童會渴望順從,這時順從只是轉向他認為優秀的人。(未完待續)

*作者:孫瑞雪教育機構,倡導“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25年專注兒童教育實踐和研究。

孫瑞雪教育機構

標簽: 順從  兒童  服從  王老師  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