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109-北京碧雲寺:西山風水地,國父暫居處

作者:由 鹿鳴南山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1-29

北京碧雲寺是北京西山風景勝地中最雄偉壯麗的古老寺院之一。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模。

碧雲寺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相傳為耶律楚材後裔耶律阿勒彌舍宅開山而建,始稱碧雲庵。明正德年間(1506—1521),御馬監太監於經曾在寺後營建生壙,對寺進行擴建,並改碧雲庵為碧雲寺,後魏忠賢亦在此營建生壙,重修碧雲寺,但二人均獲罪未能葬於此地。至清乾隆年間,又對寺進行大規模修建,除對原有殿宇重加修葺外,復於乾隆十三年(1748),按西僧所貢奉的圖樣建金剛寶座塔,至今留存,成為現在中國最高的金剛寶座塔。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後,曾在該寺的後殿停過靈柩,因而此殿後改為中山紀念堂。1929年,移靈南京後,在塔院建有孫中山先生衣冠冢。可見西山風水雖好,卻需有德者居之。

碧雲寺坐西朝東,佔地40000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殿宇錯落有致。中路共有六進院落,山門、彌勒殿、釋迦牟尼殿、菩薩殿、中山堂、金剛寶座塔坐落於中軸線上,左右有配殿、廂房等建築。寺南側有羅漢堂,寺北側有水泉院。

山門前有石獅一對,蹲踞於須彌座之上,雕琢精細。山門殿後為彌勒殿,殿內有明代鑄造高2。5米的彌勒佛一座。彌勒佛殿後為釋迦牟尼殿,亦稱丹青閣,為全寺之主殿。殿為明代建築,面闊三間,灰瓦單簷方形廡殿頂,簷下有斗栱。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左有迦葉尊者和文殊菩薩,右有阿難尊者和普賢菩薩。山牆上的壁塑放置姿態各異、形象活潑的彩塑十八羅漢和《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神怪故事,雲山縹緲的境界,形之於立體雕塑上,增強了立體感與真實感,堪為明代藝術珍品。釋迦牟尼塑像後是觀音菩薩以及善財、龍王、龍女、韋陀等像,四周襯以觀音菩薩懸塑,以及山石雲海等,同前殿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中山紀念堂面闊五間,山牆後鑲嵌漢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花紋,白底金字,上書《孫中山先生致蘇聯書》。正門上方懸掛紅底金字木匾,上為宋慶齡手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正廳設孫中山半身塑像,身右停放1925年蘇聯贈玻璃蓋鋼棺一口。室內陳列孫中山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和史蹟。

塔院位於寺院最後,院內南部有雕工精緻的漢白玉石牌坊,牌坊兩側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個歷史人物浮雕,並有題名,左有藺相如為節,李密為孝,諸葛孔明為忠,陶淵明為廉;右有狄仁傑為孝,文天祥為忠,趙壁為廉,謝玄為節。照壁小額枋刻有八個大字,左為“精誠貫日”,右為“節義凌霄”。石牌坊後有兩個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對,亭內放乾隆御製金剛寶座塔碑,左亭內為滿、蒙文,右亭內為漢、藏文。金剛寶座塔位於全寺最高點,建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仿北京五塔寺形狀建造。碧雲寺金剛寶座塔高34。7米,分塔基、寶座、塔身三層。塔基呈方形,磚石結構,外以虎皮石包砌,臺基兩側有石雕護欄。塔身全部為琢磨過的漢白三石砌成,四邊還雕刻有藏傳喇嘛教的傳統佛像。塔基正中開券洞,券牆上有一漢白玉石匾額,上書金字“孫中山先生衣冠冢”。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在我國同類的十餘座塔中年代較早,樣式最秀美,堪稱為明代建築和石雕藝術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結合的典範。

碧雲寺承接西山餘脈,掩映於香山紅葉翠樹之中,香火不絕,佛脈淵源。身處其中,觀滄海之桑田,嘆世間之變幻,悟萬物之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