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作者:由 蒲陽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02-20

貳ž 成形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隋唐大運河示意圖

隋唐大運河,是由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等多條人工運河組成的全國性的運河網路,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達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接涿郡【今北京市】,南至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總長兩千餘公里,將錢塘江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以及海河流域連為一體,為中國古代南北水路交通大動脈,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全國性、系統性的運河網路,極大地便利了全國水路交通和運輸,促進了全國文化、經濟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而此時的政治中心關中盆地,由於連年戰亂,水利設施和漕運設施的破壞,土地的過渡開發,以及自然環境的退化,已無法滿足糧食的自給自足。在關中饑荒時期,隋文帝楊堅甚至需要帶領著大臣們和關中百姓,前去洛陽“就食”,因此修建一條從黃河至大興城的運糧水道成為隋王朝的當務之急,這便是廣通渠修築的初衷。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決意南下滅陳,為滿足軍事行動中對兵員、糧草的需求,下令修繕邗溝,最終順利一統天下,結束了自西晉以來長達三百餘年的大分裂局面。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隋煬帝楊廣畫像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接收的既是一個幅員遼闊、統一的帝國,同時也是內憂外患、並未完全融合的國家,主要有:

經濟問題

隋文帝時期修建了廣通渠,但受限於黃河三門峽河段的河心砥柱,其運輸量和運輸效率很難提升,黃河航運成為關中與中原水道上的瓶頸,帝國首府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一直也未能實現充足地糧食和物資供給,在人口增長和需求增加的情況下,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北方由於持續多年的戰爭,人口大規模地南遷,長江中下游成為主要接納地區,並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使得長江中下游特別是太湖流域得以大規模開發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全國的農業和經濟中心。

如何將富餘的江南糧食輸送到缺糧的關中成為隋朝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既然技術上無法解決黃河水運受限的瓶頸,隋煬帝楊廣就繞開它,直接將首府東移,這便是新建東都洛陽和開鑿大運河通濟渠段、邗溝段和江南運河段的經濟原因。

政治問題

隋王朝雖然一統天下,然而三百餘年的分裂狀況,很難實現快速融合,新收復的江南地區人心不穩,變亂頻發,為及時平定叛亂,並加強對南方統治,加快民族融合,需要一條快捷、經濟的交通通道,這便是新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通濟渠段、邗溝段和江南運河段的政治原因。

軍事問題

在隋王朝集中精力在國內統一和融合的過程中,北方的突厥和東北的高句麗迅速崛起,並壯大起來,威脅著帝國的西北、東方邊境,在國內穩定後,隋王朝的軍事重心便從國內轉到北方邊境,將地處農牧交界帶的涿郡【今北京市】打造成為應對北方外患的軍事前沿基地,同時將政治中心從前沿的關中地區遷移至腹心的中原區域,可進一步加深戰略縱深以及軍事協調,這便是新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永濟渠段的軍事原因。

上述的經濟原因、政治原因和軍事原因,顯示出隋王朝營建東都和開鑿隋唐大運河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前瞻性。

隋唐大運河主要渠段分為:

廣通渠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廣通渠示意圖

由於年久失修以及多年戰亂不斷,西漢時期修築的漕渠已經完全淤廢,人們不得不再次使用渭水進行糧食和物資運輸,然而渭水多沙,水流寬淺,水道曲折,運輸航運十分不便。公元584年,即開皇四年,隋文帝楊堅為緩解關中糧食短缺,任命宇文愷在西漢漕渠的基礎上,疏通和修築一條西自大興城,東至潼關,匯入黃河的人工運河,全長約150公里,取名廣通渠。

自此,南方和中原的糧食物資可透過黃河、廣通渠直接運抵首府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

通濟渠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通濟渠示意圖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便開始營建東都洛陽,為方便溝通江淮區域,任命宇文愷主持修鑿通往江淮地區的通濟渠。

宇文愷在充分利用了原有鴻溝、汴水等故道的同時,又開鑿了部分新渠,一條西自東都洛陽,徇汴水河道東行,至開封后折向東南,沿著蘄水河道至盱眙,匯入淮河,全長約600公里的人工運河,歷時僅半年便竣工通航,將黃河流域、泗水流域和淮河流域連通在一起。

通濟渠之所以未複用古時汴水水道:一是直接入淮,航線順直,縮短了航程和運輸時間;二是避免汴水故道自徐州以下泗水河段因丘陵山地、水流湍急而引發的航運風險。

通濟渠建成通航後,成為東都洛陽與江淮地區之間糧食和物資運輸的主幹道,同時在洛陽附近建造了許多大型糧倉如洛口倉、回洛倉等,用來儲存和中轉水路運輸來的糧食和物資。

山陽瀆(邗溝)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山陽瀆(邗溝)示意圖

公元587年,即開皇七年,隋文帝因討伐長江以南陳國的軍事需求,對原邗溝河道進行調整,基本沿用東漢時期航道,只是將入淮口由末口改到山陽,故更名山陽瀆。

公元605年,即大業元年,隋煬帝發動淮南十餘萬百姓,對邗溝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大,基本恢復如東漢末年舊道,極大地提高了水道的航運能力,奠定了後世的格局。

江南運河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江南運河示意圖

公元610年,即大業6年,隋煬帝楊廣下令修築江南運河,在原有古江南運河、百尺瀆等運河基礎上疏浚、連通而成,同時加深、加寬渠道,使得通航能力大大提升,北起長江南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繞太湖東岸,經蘇州,南至錢塘江北岸的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全長約400多公里。

永濟渠

中國古代大工程之大運河(五)

永濟渠示意圖

公元608年,即大業四年,隋煬帝欲征討高句麗,為了保證糧食及軍事物資的運輸通暢,下令修築永濟渠。

永濟渠,南自黃河南岸的東都洛陽,北至河北涿郡【今北京】,最大化地利用曹魏時期的白溝、清河故道、平虜渠等原有運河河道,以及自然水道,連通了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總長約800公里,僅歷時一年左右便竣工通航。

隋唐大運河總長兩千餘公里,並不是一條全新的人工運河,而是充分地借鑑前朝已完工的人工運河,最大化地利用自然的河流湖泊,疏浚、疏通和修鑿而成,但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全國性的水路運輸大動脈,促進了全國範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的發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然而,隋煬帝楊廣在這些工程實施過程中,好大喜功,急於求成,濫用民力,同時對外征戰不斷,過度消耗國力,惡化了階級矛盾,最終激起了全國性的民變,立國僅僅37年的隋王朝隨之覆滅。這位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開疆拓土,暢通絲綢之路,完善科舉制,本可“共禹論功不較多”的君王,最終淪為揹負著千古罵名的暴虐之君。

未完待續。

宣告:本文所用底圖來自網路,如有侵犯,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