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隋朝東都洛陽的尷尬

作者:由 提示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1-26

隋煬帝在位期間是沒有遷都的。因為在《隋書》中已經表明了。大興城(西安)一直是隋朝的京師。隋書對於洛陽的營建改名有詳細的記載:

《隋書·帝紀·卷三》大業元年春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立妃蕭氏為皇后。改豫州為溱州,洛州 為豫州。

隋煬帝在登基之初只是把洛州改為豫州,並沒有提到遷都是事宜。

《隋書·帝紀·卷三》三月丁未,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 以實之。

直到三月十七日份才下令宇文愷修建東京,並且遷徙豫州城下的居民來充實那裡。也沒有提到遷都事宜。

《隋書·帝紀·卷三》戊申,詔曰:……關河重阻,無由自達。朕故建立東京,躬 親存問。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徒繁詞翰,而鄉校之內,闕爾無聞。 恇然夕惕,用忘興寢。其民下有知州縣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 於民者,宜聽詣朝堂封奏,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

十八日隋煬帝下詔書大意是說:官員不稱職,如為邀功請賞而請求考查,搞個假優秀,並無真實的政績,綱紀就亂了,冤屈就無法伸了。關河阻隔,真實情況無法傳到京師,所以我建立東京,以便親自處理。這裡的京師是大興城,東京就是洛陽。這段話也說明了修建東京的目的,是為了處理政事。也沒有說遷都,只是說修建東京的目的。

《隋書·帝紀·卷三》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賜監督者各有差。

大業二年(606)春正月初六,東京建成,按等級賞賜監督營建的官員。沒有提到遷都事宜。

五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五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癸未,詔天下均田。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

大業五年(609)正月初八,改東京為東都。二十日,皇上從東都回京城。這裡用了還字。說白了就是皇帝回家了。說明在大業五年的時候,京城還是大興城。

十一月丙子,車駕幸東都……乙亥,上自江都 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於涿郡。

十一月十五日,皇上車駕蒞臨東都。這裡用了幸字。後續涿郡也是一個幸字。而不是還。從側面也反映了此時的東都只是東都。

冬十月丁卯,上至東都。己丑,還京師。

冬十月初三,皇上到了東都。二十五日,返回京城。大業十年時候京師還是大興城。

十一月丙辰,唐公入京師。辛酉,遙尊帝為太上 皇,立代王侑為帝,改元義寧

大業十三年,李淵到了京師大興城。遙尊皇上為太上皇,立代王楊侑為皇帝,改年號為“義寧”。此時的京師還是大興城。

而《明史》關於遷都北京有詳細的記載。

《明史·本紀·卷七》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廟神主於太廟。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甲戌,大祀天地於南郊。

《明史·地理志》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

明史中明確記載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在北京奉安太廟祭祀天地。改北京為京師。這是明確記載了明成祖是遷都北京,明成祖之後的皇帝陵墓也都修建在北京。北京為成祖之後大明王朝的都城。

兩者相對比一下,明確看出明成祖遷都北京。隋煬帝只是修建東都,整個隋朝的都城一直是大興城,並沒有遷都。

那麼隋煬帝是不是雖然沒有遷都洛陽,但是在洛陽處理政事,也就是說洛陽是不是陪都存在。我們看一下隋煬帝的軌跡。

大業元年八月壬寅,上御龍舟,幸江都。

大業二年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

大業三年三月辛 亥,車駕還京師。丙申,車駕北巡狩。六月辛巳,獵於連谷。戊子,次榆林郡。八月壬午,車駕 發榆林。

壬寅,次太原。詔營晉 陽宮。九月己未,次濟源。幸御史大夫張衡宅,宴享極歡。己巳,至於東都。

大業四年二月乙丑車駕幸五原,夏四月丙午,以離石之汾源、臨泉、雁門之秀容為樓煩郡。起汾陽宮。八月辛酉,親祠恆嶽,河北道郡守畢集。

大業五年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戊申,車駕至京師。三月己巳, 車駕西巡河右。乙亥,幸扶風舊宅。夏四月己亥,大獵於隴西。五月乙亥,上大獵於拔延山,長圍周亙二千里。 庚辰,入長寧谷。壬午,度星嶺。甲申,宴群臣於金山之上丙午,次張掖。丙辰,上御觀風行殿,。九月癸未,車駕入長安。十一月丙子,車駕幸東都。

大業六年三月癸亥,幸江都宮。

大業七年乙亥,上自江都 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於涿郡。夏四月庚午,至涿 郡之臨朔宮。

大業八年三月甲午,車駕渡遼。六月己未, 幸遼東。九月庚辰, 上至東都。

大業九年三月,戊寅, 幸遼東。夏四月庚午,車駕渡遼。庚午,上班師。九月甲午,車駕次上谷。丁酉,東陽人李三兒、向但子舉兵作亂,眾至萬餘。閏月己巳,幸博陵。

大業十年夏四月辛未, 甲午,車駕 次北平。秋七月癸丑,車駕次懷遠鎮。八月己巳,班師。庚午,右 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鄭榮卒。冬十月丁卯,上至東都。己丑,還京師。十一月丙 申,支解斛斯政於金光門外。乙巳,有事於南郊。十二月壬申,上 如東都。其日,大赦天下。戊子,入東都。

大業十一年春二月己酉,幸太原,避暑汾陽宮。八月乙丑,巡北塞。壬申,車駕馳幸雁門。冬十月壬戌,上至於東都。

大業十二年五月壬午,上 於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巖谷。秋七月甲子,幸江都宮

義寧二年三月上崩於溫室,時年五十。

從《隋書》記載來看隋煬帝在位期間四處巡遊,直至死於江都。並沒有在東都常駐,只是在洛陽停留過。不能說皇帝在洛陽停留洛陽就是隋朝的京師。古代皇帝遷都,都是要發文昭告天下,簽署行政命令,而不是皇帝在這個地方住著,這個地方就成首都了,《明史》中就記載很詳細。真是荒繆至極。那洛陽的地位怎麼樣呢?

大業十二年七月:江都新作龍舟成,送東都;守文述勸幸江都,帝從之。右候衛大將軍酒泉趙才諫曰:“今百姓疲勞,府藏空竭,盜賊蜂起,禁令不行,願陛下還京師,安兆庶。”帝大怒,以才屬吏,旬日,意解,乃出之。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堅,無敢諫者。建節尉任宗上書極諫,即日於朝堂杖殺之。

這段話的大意是:江都新制造的龍舟完工,送到東都。宇文述勸煬帝巡遊江都,右候衛大將軍酒泉人趙才勸阻說:“如今百姓疲憊勞苦,國庫空竭,盜賊蜂起,禁令不行,希望陛下返回京師,安撫天下百姓。”煬帝勃然大怒,把趙才交司吏處治,過了十天,煬帝才平息了怒氣,將趙才放出。朝中的大臣都不想讓煬帝出行,但煬帝去江都之意非常堅決,沒有敢於進諫的人。建節尉任宗上書極力勸諫,當天就在朝堂上被用杖打死。可見當時已經大亂,朝臣希望隋煬帝回到京師。可是隋煬帝不聽勸阻執意巡幸江都。

帝以留別宮人曰:“我夢江都好,徵遼亦偶然。”奉信郎崔民象以盜賊充斥,於建國門上表諫;帝大怒,先解其頤,然後斬之。

煬帝以詩向宮人留別:“我夢江都好,徵遼亦偶然。”奉信郎崔民象上表勸阻江都之行,煬帝勃然大怒,先摘掉崔民象的下巴,然後將他處死。可見在隋煬帝的心裡,江都的地位要高於東都。

所以洛陽既不是隋朝的京師,也不是陪都。洛陽的地位和江都,晉陽宮,汾陽宮等都是一樣的。甚至在隋煬帝心裡不如江都。不要拿一首唐詩,或者一本書上的一句話,就可以隨便改歷史,斷章取義,隨意改古代王朝的首都,簡直無恥之極。

標簽: 江都  車駕  大業  京師  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