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悠悠水車隨春轉·黃河之濱也很美

作者:由 如意甘肅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07-26

自古以來,黃河蘭州段因河水豐盈在南岸切割出多條河道,曾與黃河主道一起,將蘭州塑造成一片港叉交錯、河流縱橫的水洲之地。

這裡,因河而生,因河而起,因河而旺,大河古渡的豪邁,悠悠轉動的水車,將城市的款款柔情表露無遺。

悠悠水車隨春轉·黃河之濱也很美

昔日蘭州百姓視水車為生命線。水車,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的主要提灌工具。

「蘭州水車是蘭州人的精神象徵。」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鄧明介紹,曾經,透過蘭州水車這一灌溉工具,人們虔誠順乎自然,巧妙利用自然,發展生態灌溉農業與園藝業,造福地方,永續利用,為黃河渡口提供物質基礎,也形成了絢爛多彩的水車文化。

段續,一個給了蘭州水車生命的本地人

蘭州水車屬「舶來品」,乃明嘉靖進士、蘭州人段續所創。段續於 1523 年(明嘉靖二年)中進士,歷任雲南道御史、湖廣參議、密雲兵備副使等官職。在任期間,他多有惠政,還曾宦遊南方數省。

當黃河邊長大的段續看到湖北竹製筒車時,他不禁眼熱心動:「這東西要是我家鄉蘭州也有,那得解決多少事兒!」想到這裡,他便對竹製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常觀察、研究其構造原理,還繪成圖紙帶在身邊。

悠悠水車隨春轉·黃河之濱也很美

蘭州水車博覽園段續石雕,他手持圖紙,神態指揮若定,形象地展示了段續創制蘭州水車的歷史片段。

嘉靖二十年,段續退休回到蘭州,一向對水車文化頗有研究的他,利用蘭州所產榆、槐、柳木取代竹子創制水車,經過刻苦鑽研,他製作的第一輛水車「祖師車」問世。

段續的水車製成後,黃河兩岸農民爭相仿製,一時間黃河兩岸水車林立,蔚然成風。最多的時候,黃河蘭州段每隔四五里就有高大的水車,晝夜不停,灌溉周圍的菜畦果園。

每年,從三四月間河水上漲到冬季水位下降,一架大的水車可以澆灌田地六七百畝,小的也可以澆灌二三百畝,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水車作為黃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大受百姓歡迎。

鄧明介紹,段續有濟世救民的思想,注重實學,督修顯陵的經歷,使他了解工程技術方面的一些知識,並獲得了指揮重大工程施工的實踐經驗。

同時,段續一定研究過元代王禎的《農書》,該中有《農器圖譜》12 卷,有插圖 200 多幅,多為複雜的機械圖形,每圖附有說明文字,其中就有簡車圖形及文字說明,便於仿製。

此外,蘭州段氏,世代為宦,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成為創制水車的物質基礎。

悠悠水車隨春轉·黃河之濱也很美

蘭州水車博覽園水車群氣勢雄宏,成為很多遊客「打卡地」。

根據學者鄧明的考證,在明清和民國時期,蘭州黃河兩岸以及夾河灘上,架設水車多達 150 多輪,隔四五里就有高大的水車,不斷旋轉,倒挽河水。

水車以其構造獨到、工藝精湛的獨特風格,是當時金城獨有的風景,蘭州也因此被譽為「水車之都」,蜚聲海內外。

水車悠悠 遙想塞上舊時光

大小不一,錯落排開的蘭州水車,成為蘭州黃河沿岸氣勢雄宏的建築,在日夜悠悠轉動中,遮挽黃河水,潤澤農田、果園、菜地,使乾旱少雨的蘭州及其周邊地區成為膏腴之地。

當水車修造完畢,集資修建水車的人家需要聚集到一起,選舉水車管理人,老蘭州人把水車管理人叫「車頭」,還要宣讀管理水車的各項約定條例。

每年立春後,由車頭籌資、算工。富裕的人家多出點修理水車的錢,但不出人力。家裡面收入不好的人家,出不起錢,則需要多出幾個勞力,這叫「富納資,窮出工」,還需要組織使用水車澆地的人家清除水車巷道里的淤泥。

悠悠水車隨春轉·黃河之濱也很美

蘭州水車,主要以柳木、榆木、槐木組合做成,厚重結實,高大雄偉。

水車製造和維修完畢,每年農曆二月二日龍抬頭這一天,使用水車的人家,不管男女老少,都要聚在水車前,宰豬會餐,舉行水車開車儀式。

「車頭」在水車旁邊安放一面高桌,供上豬頭,燃放鞭炮,焚香禱告,祈求水量豐沛、水車安全,還需要給大家交待清楚這一年來水車維修的收支情況。之後「車頭」手拿菜刀,將祭祀的豬頭肉切成條塊狀,平均分配給每戶人家,這在舊時候稱之為「抓份兒」,然後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頓燴菜下饃饃或鍋盔拌燴菜,好不熱鬧。

在穩如泰山的水車前,當三五成群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鳴放鞭炮、開壩放水、開心謀劃未來的良好氛圍中,看水車悠悠轉動,此情此景,成為好多老蘭州人最難忘的記憶。

「蘭州水車是『天人合一』的產物。」鄧明說,在生產能力低下的旱作農耕形態中,因為有了水車,將岸高水低的黃河蘭州段一帶變為水田,在這一過程中秉持「天人合一」的觀念,遵循大自然的法則,自覺踐行綠色環保理念。同時,也是先民敬畏大自然的具體表現。

鄧明認為,黃河具有共有性,任何人皆可利用水資源。曾經,在管理水車灌田、修繕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產生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 世紀 50 年代,隨著黃河電灌工程的發展,絕大多數水車已失去灌溉功能,被拆除,蘭州水車,不得不與曾經的輝煌說「再見」。

悠悠水車隨春轉·黃河之濱也很美

水磨坊,也曾是先民利用水資源,磨製穀物的主要工具。

改革開放以來,為保護傳承蘭州水車這一民俗文化,蘭州市先後建設了七里河區水車園、蘭州水車博覽園,成為頗具蘭州特色的旅遊景觀,吸引海內外遊客遊覽、瞻仰。

2006 年,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鄧明說,蘭州水車以高大、空靈極富動感的形象,使古今之人心生美感,激發創作激情,於是寫詩作文,創作美術作品,乃至製作成旅遊商品、佈置園林環境、印入郵票,不一而足,水車文化的魅力不減。

如今,在春和景明的美好時節,漫步蘭州水車博覽園,水車車軸吱吱作響,水筒嘩嘩傾注,水車轉動激起的水珠像細雨一般飄撒於河岸,緩緩轉動的水車聲與黃河水流聲交相鳴奏,詩意而浪漫。

正如清乾隆年間舉人江得符在組詩《我憶蘭州好》中,曾記述這樣的美好場景:「我憶蘭州好,薰風入夏時。踏花尋竹塢,醉月泛蓮池。泉石多清趣,園林盡古姿。晚來水車下,涼意沁詩脾。」

文字|吳永隆

標簽: 水車  蘭州  段續  黃河  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