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隨我讀詩走邊塞 第五篇 靈州 蘭州

作者:由 申建華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6-02

隨我讀詩走邊塞 第五篇 靈州 蘭州

離開榆林的風景,我們沿靖邊、定邊,直奔靈州。

春秋戰國時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散居地。從秦朝始,歷代都把靈州當作“漢家門戶”,派重兵據守之,而各時代的少數民族政權,也把靈州當作必爭之地。古靈州素有軍事重鎮、交通要道,素有“關中捍蔽”、“朔方雄鎮”、“兵食完富”之譽。

靈州是寧夏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塞上歷史文化名城。唐代是它的鼎盛時期, 到了宋代,尤其是西夏以降,開始被銀川(興慶)取代,到了明朝初年,由於黃河進入了又一輪“不安流期”,城址被河水“衝激崩圮”,經過“三遷其址”後,終於搬出了古靈州的中心地帶,移到“沙山東”落戶,這就是今天的靈武。從此,地位逐年下降,又被後起的、原僅是歸它管轄的“屯堡—十三”之一的“吳忠”所取代。

靈州的輝煌,不僅僅是它曾是朔方節度使的駐地,唐初,唐太宗曾在這兒接受西北諸少數民族的降服和朝拜,被共同尊為“天可汗”,一洗唐初受突厥的欺侮、被迫對其執甥舅之禮的屈辱,也一度被稱為“受降城”。唐太宗曾賦詩刻石立於靈州而還,後雖只留下了兩句“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但從中也不難看出他一雪舊恥的豪氣。

唐天寶十五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向蜀中奔逃。途中,太子李亨被將士和鄉親父老留下主持軍國大事。有大臣獻計說,殿下過去曾為朔方大使,現在我們離朔方道近,靈武士馬全盛,兵食完足,“南向以定中原,萬事一事也”。李亨聽從,連夜疾馳到靈武,見靈武果然兵精糧足:“靈武,真我關中也。”於是,在眾將士和大臣的擁戴下登基做了皇帝,並藉助朔方節度使的兵力,平定了安史之亂。故而唐人說靈武“軍輸王室,功高天下”。

到了靈州,不能不說王維的那首著名的《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唐時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可以想見到邊塞監軍的王維,是如何被一路看到的大漠荒原景象所震撼。那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勾勒出的畫面,一定是很多人永恆的夢。非常認可這一句話:唐人的情懷,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偉大的詩篇涵養出來的。

隨我讀詩走邊塞 第五篇 靈州 蘭州

韋蟾的《送盧藩尚書之靈武》詩曰: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騎鐵衣明。

心源落落堪為將,膽氣堂堂合用兵。

卻使六番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

前四句寫的賀蘭山下的草豐水美,物阜民康。最後四句是對主人公赴邊塞為將的激勵和褒揚,充滿了尚武的昂揚。

很多人知道賀蘭山是透過宋代著名戰將岳飛的那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公元前127年,漢朝著名戰將衛青、李息率軍北上抗擊匈奴,第一次將中原漢族政權的軍事力量延伸到賀蘭山地區。

21年後,漢武帝分全國為13刺史部,下轄郡縣,其中在賀蘭山東麓設立了屬於北地郡管轄的廉縣,這是漢族政權在賀蘭山地區設立的第一個縣級行政建制,也標誌著賀蘭山開始走進漢朝政權的統治範圍

唐朝時,統治賀蘭山一帶的少數民族先後是突厥、吐蕃和回紇。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軍隊出擊突厥頡利可汗下屬的鐵勒人薛延陀,佔據河西走廊一帶的回紇人乘機和唐朝軍隊聯合進攻薛延陀,聯軍進駐到賀蘭山一帶,這是繼漢朝後,中原政權的武裝力量700多年後再次進入到賀蘭山。

賀蘭山位於寧夏和內蒙古交界處,是寧夏平原西部屏障,莽莽蒼蒼的賀蘭山脈氣勢雄偉,如萬馬奔騰。賀蘭山不僅擋住了季風,在古代,她還一度阻擋過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南下的步伐。

隨我讀詩走邊塞 第五篇 靈州 蘭州

繼續讀與此地有關的詩:

杜甫曾寫過一首與靈武有關的詩《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一首詩裡,講故事,述功業,說理想,表心跡,也有讚頌。老杜心事總是萬般複雜,極盡滄桑。

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鹹京。

向公泣血灑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隨煙燼,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圖畫鴻雁行,紫極出入黃金印。

尚書勳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

裁縫雲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

曾經出使過吐蕃的呂溫的《奉送範司空赴朔方》 ,娓娓而談,遙想赴邊所見所任,對友人諄諄叮囑,不忘勞逸結合,賞景遊獵。

築壇登上將,膝席委前籌。虜滅南侵跡,朝分北顧憂。

抗旌回廣漠,撫劍動旄頭。坐見黃雲暮,行看白草秋。

山橫舊秦塞,河繞古靈州。戍守如無事,惟應獵騎遊。

苦吟詩人賈島有詩《送李騎曹》,把苦寒與美景交織在字斟句酌裡,畫面壯闊。

歸騎雙旌遠,歡生此別中。

蕭關分磧路,嘶馬背寒鴻。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東。

賀蘭山頂草,時動卷帆風。

郎士元《送李騎曹之靈武》送別的詩裡,依依惜別的感情是跟著徵人要去的邊塞的大河與遠山、長風與胡笳一起展示出來的。

一歲一歸寧,涼天數騎行。

河來當塞曲,山遠與沙平。

縱獵旗風捲,聽笳帳月生。

新鴻引寒色,回日滿京城。

李頻 《聞北虜入靈州二首》更是渲染了虜騎壓境的緊急。

河冰一夜合,虜騎入靈州。

歲歲徵兵去,難防塞草秋。

見說靈州戰,沙中血未乾。

將軍日告急,走馬向長安。

與靈州有關的詩句很多,無法全部羅列,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一找。

隨我讀詩走邊塞 第五篇 靈州 蘭州

在靈州的縱深處,是蘭州。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地方。上幾首詩,過蘭州。

古代的蘭州,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可謂是西北地區的要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蘭州之地屬榆中,曾在此“因河為塞”修築長城。漢朝控制河西走廊通西域之後,為加強對這一帶的控制,設定了金城縣、金城郡。到隋朝時因附近有皋蘭山而始名蘭州。蘭州城雖狹小,但由於南面雄偉的皋蘭山成拱狀護衛著蘭州城,北面又臨滔滔的黃河水,東面是“雖盛夏冰雪不消”的馬衡山,西南通有名的榆谷,形勢十分險要。加上“地據南北之中,為東西咽喉扼塞之處”,自古便是東西軍事的咽喉重地。蘭州西面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東面是廣袤的關中平原。因此,它的得失,對於不斷爭權奪利的各族統治者來說都事關重要。

高適《金城北樓》,有他一貫的開闊氣勢: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潘溪老,休道猶思塞上翁。

為向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盧照鄰《紫騮馬》,以馬寫人,戰將的威武與疾風寒水相映成畫,聲色靈動。

騮馬照金鞍,轉戰入皋蘭。

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

馬戴的《相和歌辭·關山曲》, 端的是一派戰場畫幅,最後兩句更是盡顯英雄氣概。

金鎖耀兜鍪,黃雲拂紫騮。叛羌旗下戮,陷壁夜中收。

霜霰戎衣故,關河磧氣秋。箭創殊未合,更遣擊蘭州。

火發龍山北,中宵易左賢。勒兵臨漢水,驚雁散胡天。

木落防河急,軍孤受敵偏。猶聞漢皇怒,按劍待開邊。

岑參的 《題金城臨河驛樓》 ,可見古蘭州的城樓雄偉,市井繁華,有鸚鵡啼鳴,有花香勝麝,還有江上釣魚郎,和江南的釣翁一般,邊塞之城,頗見悠閒。

古戌依重險,高樓接五涼。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牆。

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忽如江浦上,憶昨捕魚郎。

隨我讀詩走邊塞 第五篇 靈州 蘭州

Tips

黃河大峽谷:位於寧夏吳忠青銅峽市青銅峽鎮,距吳忠市區20公里,為石灰岩和砂頁岩構成的黃河峽谷類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青銅峽黃河大峽谷長10多公里,具有典型粗獷雄渾的北方黃河特色,被譽為“黃河中上游第一峽谷”。

一百零八塔:位於寧夏吳忠市的青銅峽水庫西岸崖壁下,是中國現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塔群坐西面東,依山臨水,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題記的帛書和佛禎,可能建於西夏時期是喇嘛式實心塔群。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開國帝王元昊將自己的爺爺李繼遷埋葬在賀蘭山東麓開始,西夏大白高國的歷代君王都非常看重賀蘭山東麓背聽松濤、俯瞰黃河的風水之地,將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這裡,經過190多年的持續修建,形成了賀蘭山下壯觀的帝王陵墓群。千百年來,那些收留昔日帝王身軀的西夏王陵,已成一堆堆土冢,坐落在賀蘭山下,與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鞏縣的宋陵並稱中國三大帝王古陵。那些看起來很普通的幾十個土堆零零星星地散居在一片約50平方公里的開闊地上,置身於宏偉高大的賀蘭山大背景前,寂寥無語看千年。

標簽: 賀蘭山  靈州  靈武  蘭州  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