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楚居前4簡地理研究

作者:由 沙迎風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19-05-12

楚人與商洛、荊山地名重複之關聯

在進行對照之前,有必要列舉一項基本的事實。

*湖北荊山與商洛周邊地名重複

地名重複是族群遷徙歷史的重要見證,古代、近代莫不如此。下列所列舉的地名是湖北荊山與陝西商洛周邊現存共有的地名:

寺坪

廟溝

長坪

李廟

廟灣

後坪

馬橋

桃坪

廟坪

西坪

重陽

紫陽

雙坪

麻坪

板橋

薛坪

巡檢

店埡(子)

茅坪

馬河

姚河

東鞏

廟前

……

以上列舉絕大部分均為現存鄉鎮級地名。其在湖北荊山和商洛周邊在地圖上的範圍大致如下:

楚居前4簡地理研究

楚居前4簡地理研究

商洛周邊的地名範圍以丹河上游盆地、洛水上游盆地、丁河盆地、藍田白鹿原為主。

湖北荊山以沮河、漳河、清溪河河水周邊為主。

更值得注意的是,荊山、沮河這些山水名,也存在於商洛周邊的歷史記載中。

由此可證,湖北荊山和商洛周邊之間非同一般的聯絡。

歷史記載中,能讓兩地之間建立起如此聯絡的,除了楚人,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

由於《史記·楚世家》曾記載:封熊繹于丹陽。而《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昔我先王,闢在荊山。《左傳·哀公六年》載楚昭王說:“江漢雎漳,楚之望也。”《墨子•非攻》曾記:“楚將不出雎漳。”新蔡出土的楚簡,甲三268號殘簡有:“及江漢雎漳,遂至於淮。”甲三11、甲三24兩段殘簡:“昔我先出自顓頊,宅茲雎漳,以選遷徙處。”由此在楚史的早期研究中,丹陽、荊山、雎漳就成了確定楚人早期活動中心的要素。由此而引發了丹陽丹淅說與丹陽枝江說之爭,卻又各自存在致命的缺陷,如丹淅無漳河,而枝江之楚人則遠在西周初期的勢力範圍之外。

丹陽兩說之爭下,產生了遷徙說。清宋翔鳳《過庭錄》認為楚之丹陽先在淅川,後遷南漳。張正明先生認同此說。石泉與徐德寬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認為丹陽先在陝西商縣,後遷河南淅川。顧鐵符《楚三邑考》則認為,丹陽先在丹淅,後遷荊山。

石泉與徐德寬對陝南商洛地區古代記載的楚山、楚水進行了研究,其已注意到商洛與楚人之間密切的聯絡:

在今商縣附近,丹江上游一帶,古有楚山三座(秦王山、劉嶺、商山),楚水二條(南秦河、三十里鋪河)。另外,丹江上游北部偏東諸水源中,又有名荊水和大荊川、西荊川者。而且這些楚山楚水早在魏晉六朝時已見於文獻記載,其歷史淵源之久,可以想見。“荊”、“楚”二字,上古通用,則楚山亦可稱之為荊山。而荊山腳下,正是商州之所在的“丹江之陽”河谷平原。這同商末、周初楚人早期活動的場所,熊繹所居的“丹陽”和“闢在荊山”的地望與名稱皆能相合。②商於道又是逾秦嶺、藍關,通往關中平原、西周王都的大道,正符合西周初年周、楚交往較密的史事。③西周初年,熊繹所居的丹陽地理環境較為艱苦,近旁有高山,荒蕪偏僻,但也應有一塊比較平坦的土地。較之丹江口來說,今陝西商縣其自然環境當更相合些。另外,商洛特產中也盛產楚人當時“以供王事”的“桃弧棘矢”(弓材)和用以濾酒的“苞茅”(龍鬚草)。因此,似可認為熊繹所居的早期楚都丹陽,宜當在此。周昭王時,屢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下到周夷王以前數十年間,楚人終於在丹江下游(今河南省淅川縣)的“丹、淅之會”,建立起了首座都城丹陽。按照中外歷史上地名隨人遷徙的慣例,“荊山”之名也隨楚人的實力所及越過漢水,移植於漢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處。

而前述所列舉的商洛周邊與湖北荊山大規模的地名重複,亦可為《楚都丹陽地望新探》一文的證據,證明商洛、湖北荊山與楚人遷徙之間的密切關係。

標簽: 荊山  丹陽  商洛  楚人  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