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作者:由 紇石烈雍達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01-18

原文章連結: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清朝天聰五年(1631年),佟養性組織一批漢人軍匠成功仿製了第一門紅夷大炮,清太宗皇太極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並下諭佟養性:“凡漢人軍民一切事務付爾總理,各官悉聽爾節制。”

隨後,八旗軍組建了一個新的兵種――烏真超哈,烏真超哈是滿語音譯,字面意思為“重兵”,即炮兵部隊,由佟養性統領。不久,這支部隊便在大淩河之戰中初露鋒芒。

一、皇太極的特殊恩寵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清朝的建立者,在位17年,年號天聰、崇德。圖為繪像

1627年,新即位的皇太極不相信西洋大炮之威力,親率四旗後金軍,圍攻錦州、寧遠,當時有私人著作《遼事述》雲:“建洲兵十五萬攻錦州,城上炮火矢石,交加如雨,自辰至戌,集屍滿城下,至夜,乃退兵五里。……建洲兵不得志於錦州,因而攻寧遠,參將

彭替古

以紅夷炮碎其營大帳房一座。”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年),後金政權創立者,在位11年,年號天命。圖為蠟像

一年之前,努爾哈赤圍攻寧遠,被袁崇煥指揮的紅夷大炮痛擊,後金軍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也鬱鬱而終。一年之後,不信邪的皇太極再次劍指寧遠,還是被明朝引進的無敵神器——紅夷大炮所擊退,而用紅夷大炮裝備起來的錦(州)寧(遠)防線,似乎成了後金軍隊無法徹底逾越的天塹。

痛定思痛,皇太極認識到了火器使用的重要性,為了迅速補齊短板,對於明將孔有德、耿精忠及尚可喜率火器部隊前來投降,禮遇有加。1634 年,在皇太極對各兵種進行“分辨名色”,制定統一名號時,稱孔有德和耿仲明所部為

天佑兵

,稱尚可喜所部為

天助兵

。1636 年,封孔有德為

恭順王

、耿仲明為

懷順王

、尚可喜為

智順王

,時稱“三順王”。

這一系列的恩寵,就是為了使八旗軍迅速掌握火器、裝備部隊。

二、佟養性:清朝首任“炮兵司令”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1631年,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

在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守城明軍的紅夷大炮一戰成名,在崇禎三年(1630年)的灤州之役中,明軍再度憑藉紅夷大炮攻城。這幾次戰敗,令皇太極對此種新式火器的威力有了深刻認識,迫切感到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炮兵部隊”。

在後金的歷史上,有一位將領叫佟養性,先輩居滿洲,後遷徙至撫順行商。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他與努爾哈赤暗通書信,密謀叛明降金。明朝查獲了這些書信,將佟養性逮捕入獄,但他越獄逃走,投奔了努爾哈赤,深受器重,並取宗女為妻,授二等副將世職,受命督造並執掌火炮,總理節制歸附的漢軍官民。

說起佟養性,有的研究者認為佟養性是滿族人而非漢族人,學界對佟養性的族屬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 包括佟養性在內的“佟氏是較早降金的漢人”;另一種說法是,“一些女真人先世為明官吏,後人即在遼東世居,逐漸成為漢化程度很高的女真人,如遼東佟氏家庭”。後一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因為這種說法既指出了佟養性的滿族本源,同時又指出了他漢化程度較深的實際, 全面而準確。

清天聰五年(1631年),佟養性組織一批漢人軍匠成功仿製了第一門紅夷大炮,皇太極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並下諭佟養性:“凡漢人軍民一切事務付爾總理,各官悉聽爾節制。”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八旗旗幟

隨後,八旗軍組建了一個新的兵種――烏真超哈,烏真超哈是滿語音譯,字面意思為“重兵”,即炮兵部隊,由佟養性統領。不久,這支部隊便在大淩河之戰中初露鋒芒。

這一年的八月,八旗軍使用紅夷炮攻擊大淩河附近的明軍據點,炮擊的效果相當顯著,明軍各個據點均陸續投降或棄逃。到了十一月大淩河城中糧盡援絕,明將祖大壽不得已,率尚存的萬餘軍民請降。

三、孔有德降清,給後金帶來的火炮長技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架設在城頭的紅夷大炮

在大淩河之戰中,後金軍不僅取得了勝利,更獲取了明軍所囤積的大量武器輜重,其中就包括紅夷炮2門和其它種類更多的火器。

受到輝煌戰果的激勵,後金更是認識到紅夷大炮的重要性“以是久圍大淩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皇太極)創造紅衣大將軍炮故也。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清太宗實錄》)

1633年,明朝叛軍

孔有德、耿精忠,

率士兵3600餘名投降後金,他們不僅帶去數門直接購自葡萄牙的紅夷大炮,同時也讓明軍一直引為不傳之秘的火炮操作瞄準技術外洩,令明軍不再能以紅夷炮作為克敵的獨門長技。

次年,明朝鎮守廣鹿島(今屬大連市長海縣)的副將

尚可喜

,也就是被袁崇煥斬殺的毛文龍的部下,也攜帶包括4門紅夷大炮在內的大量火器投降後金。

由於孔有德、耿精忠及尚可喜的到來,使得後金迅速跨越了引進紅夷火器技術的初始階段,短短數年之間,八旗軍的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短短數年之間,八旗軍的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1640—1642 年,明清雙方展開了松錦大戰, 這是皇太極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

這場戰役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兵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明軍陣亡55780餘人,以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3萬殘兵跟隨吳三桂退守孤城寧遠,

四、大規模整編之後的“漢軍八旗”

在決戰時刻,雙方都使用了紅夷大炮,明軍在關內加緊造炮,清軍把紅夷炮用於大規模的野戰和攻堅。僅松山一役,清軍就調運了炮彈萬顆,紅衣炮37門,炸藥萬斤,到陣前備用。

明軍對清軍火炮的長足進展,感到十分震驚。戰役中,明將樊成功說:“達賊將松山二十五、二十六兩日狠攻,城中拾得打進炮子六百多個,俱重十餘斤,目下南牆所列紅夷炮三十七 門……大攻松山,將欲盡力一舉,妄圖破克,以搖撼八城”。

松錦戰後,明軍關外主力被被殲,火炮多落入清軍之手,只有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門紅夷炮,而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擁有近百門紅夷炮,清人曾揚言:“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排,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

1642年

松錦之戰後

,

皇太極對漢軍進行了大規模整編,“設烏真超哈八旗”,漢軍的主要來源為清軍在關外歷次戰爭中的明軍降將與部下,

共有兵力24500 人,這就是“漢軍八旗”的過往。

精通火炮技術並裝備西式紅夷炮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部,成為清軍新的兵種——獨立的炮兵部隊。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已經成為遼東最強大的政權,八旗軍作為後金命根子,在人數和裝備上都有了很大提升,擁有了強大的實力,這支武裝力量經過連續戰爭的考驗,成了一支野蠻殘忍、驍勇善戰的精銳作戰部隊。

也是在1642年 ,皇太極命漢旗諸將領率所部炮匠到錦州

鑄神威大將軍炮

,1643年又派人赴錦州督造紅衣炮,像這樣一批地遣官造炮,說明當時的錦州已成為清軍火器的製造基地,形成了清朝歷史上生產紅夷火器的第一次高潮。也為清軍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物質基礎。

五、走向深淵的明朝:只能靠官員捐資鑄炮

而此時明朝的財政日益窘困,只能靠官員的捐資來鑄炮,如

薊遼總督吳阿衡

曾於崇禎十年捐造了至少54門的“西洋炮”。

宣大總督盧象升

等人於十一年所造的一批重500斤紅夷大炮,以及

遼東總兵吳三桂

等人在十五年所鑄的一批“定遼大將軍”。

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明軍正在城頭用火炮轟擊攻城的清軍(繪畫)

此種狀況導致清朝崇德年間,清軍在關外每場戰役中,所能投入戰爭的紅夷大炮均超過明軍,並已擁有攻城略地時所需的優勢火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明軍將大炮分開安設於各個據點,而清軍則往往是集中攻城,雙方在火力上的強弱立見。

入關前夕,已佔領關外絕大部分土地的清軍,更已能綜合明人創穫的冶鑄技術以及西方先進的火炮設計,鑄出35門高品質的鐵心銅體“神威大將軍”火炮。此時在火器的使用上清軍已經後來居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所以說,僅僅依靠先進火器的引人和使用,不可能挽救明朝大廈之將傾,更何況清軍已經掌握了火炮的冶鑄技術和作戰要領。

隨著遼東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明朝引入製造的先進火器發到各地,“將帥多不得人,城守不固,有委而去之者。及流寇(農民軍)犯闕,三大營兵不戰而潰,槍炮皆為賊有,反用以攻城。城上亦發炮擊賊。時中官已多異志,皆空器貯藥,取聲雷而已。”(《明史》)

三大營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分別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作為精銳部隊的戰備和士氣如此敗壞,更不要說地方部隊了,所以說,在內憂外患中,明朝的崩潰是必然的。

標簽: 紅夷  佟養性  大炮  後金  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