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歷史科普(8):中國文字的演進│脫苦海

作者:由 脫翁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8-01-04

歷史科普(8):中國文字的演進│脫苦海(2018/01/04)

中國各地眾多方言,仍然能夠互相溝通,不像印度那樣,多得大家都是用地球上現存唯一的語素文字(有別於其他拼音文字)──漢字,以區別於其他民族如滿丶蒙丶藏丶彝等字,也可以叫中文字。無論講甚麼方言,寫出來的漢字都可以各自讀出來。

現時全球最多人用的漢字,並不是繁體字,而是簡體字,不過就有很多人認為繁體字是「正體字」,而簡體字卻被很多人謔稱為「殘體字」,其實有欠公允。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字型是逐步演變中,是由繁變簡,以下是文字演變表:

歷史科普(8):中國文字的演進│脫苦海

中國文字的演變 其中最大的一步演進,是由「秦篆」逐步變為「漢隸」,完全由圖畫變成符號,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據稱隸書是流行於低下階層的簡化文字,後來變成正式的書體。到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楷書,出現「永字八法」的筆劃,是現代漢字的原型,現時所謂的「正體字」,就是以楷書為標準,成於唐朝,所謂「漢隸唐楷」。

不過請不要以為漢字由唐朝至今沒有改變,反而開始出現一些簡化書體,比如行書和草書。筆者曾習書法和篆刻,純粹從美學角度,覺得篆書是最美的,擺在楷書旁,正體字都變殘體字了!不過,又怎可以叫現代人用篆書呢?以下是筆者手頭上兩本篆文字典的首頁:

歷史科普(8):中國文字的演進│脫苦海

篆體字典 現時流行稱的簡體字,官方叫「簡化字」,可並不是最簡的,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才有簡化字,以下是維基百科的民國時推動簡化字的相關內容:

1920年(民國9年),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

1931年(民國20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5年(民國24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2400餘字)中的324個,[6]附說明:1)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2)本表所列之簡體字,包括俗字丶古字丶草書等體,俗字如「體丶寶丶巖丶蠶」等,古字如「氣丶無丶処丶廣」等,草書如「時丶實丶為丶會」等,皆為已有而通俗習用者。

1936年(民國25年)2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暫不推行簡體字。

而官方的簡化字,也是演變了多個方案,而現存的並不是最簡化:

歷史科普(8):中國文字的演進│脫苦海

簡化字草案方案比較 其他的事情,網上有眾多論述,不用筆者多言。反而有興趣的是:究竟未來中國文字會演變到怎樣? 筆者大膽推測,在一兩代人之後,漢字將會再次統一,但並不會是繁或簡,而是出現第三種文體,就是方便在電腦及手機上使用的文體。

真的很不幸,可能後世會說: 在20和21世紀之間,出現了當代文字的雛型──火星文…… 火星文

歷史科普(8):中國文字的演進│脫苦海

P。S。 漢字不要走回頭路,還有另外一個考慮:要一帶一路的廣大人民學習漢字,用簡體字遠比繁體字容易。

相類文章:

地理科普(1):怎樣用地圖來解讀一個城市?│脫苦海

地理科普(3):地球上哪個點的視野最開闊?│脫苦海

地理科普(5):地理相關的口訣(全國部份)│脫苦海

地理科普(7):地理相關的口訣(全球部份)│脫苦海

地理科普(9):西伯利亞如果屬於中國,會建設成怎樣?│脫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