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聖奧古斯丁的魅力在哪裡?

作者:由 徐新源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6-06-24

一直沒答案,自己稍微研究了一下。由於不是哲學專業的,只是課外愛好,權當拋磚引玉吧。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他的體系討論了當代重要的神學和哲學問題,闡釋了一種基督教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達到了教父思想的頂峰,成為此後幾個世紀基督教哲學的指南。

基督教哲學問題本質上都是聖經解釋學問題,在同時代那麼多聖經解釋者的“包夾”中,奧古斯丁如何脫穎而出?又如何到如今依舊魅力不減?

奧古斯丁是《上帝之城》和《懺悔錄》的作者。在前一本書中,他闡發了塵世之都和上帝之都的對照,這是其積極介入社會事件的產物:當公元410年羅馬被哥特族劫掠的時候,異教徒很自然地把這場災難歸咎於不再信仰古代諸神的結果。他們說,在信仰朱庇特時,羅馬一直保持強盛;但現在皇帝們都不再信奉他,所以他也不再保護羅馬人了。為了給基督教的神辯護,奧古斯丁用了15年陸續寫成《上帝之城》,有力迴應了異教徒的言論。

在大篇幅敘述了羅馬帝國深重的罪孽之後,他說羅馬在成為基督教國家之前,從未受過苦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它從高盧人的入侵和內戰中所遭受的苦難,比起哥特人帶來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還說:道德,即使在今世,會給人帶來不幸的想法也是錯誤的,身為基督徒的皇帝們,如果有德即使遭遇不幸也是快樂的,君士坦丁和狄奧多修斯二位皇帝就相當幸福。再者,當猶太人堅信宗教真理的期間,猶太人的王國一直得以延續。總之,這位日後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中被封為聖人的教父用盡一切知識證明了皈依基督教的合理性。

然而隨著這部作品寫作的進展,概括面也越來越廣泛起來,最終發展成一部包羅永珍的基督教歷史綱要。他的倫理學認為人類最高的目的是同上帝融合。我們靠愛而同上帝、即至善相融合,愛是最高的德性,是所有其他德性的源泉。由此,他推演出了塵世之都與上帝之都的二元對立:

塵世的國家建立在自愛、以至輕蔑上帝的基礎上/上帝之城以愛上帝和輕蔑自己為基礎

愛被造物,無論如何只是“華麗的惡德”/愛造物主上帝才是真正的德性

世俗國家是倫理的社團,負有增進塵世幸福的使命,正義雖在其中有統治地位,但它的目的是相對的/而教會的目的是絕對的……

總之,奧古斯丁有雙重的理想。至善是超驗的善,甚至基督徒,由於仍受肉體慾望的支配,也不能在世俗生活中予以實現。因此,他的完善在於愛上帝、有善良的意願。然而,一定程度的完善,即一種神聖性,可以由做某種外表的工作來達到。例如,用禱告、齋戒和施捨以解除輕微的罪惡。而最高和真正的目的,畢竟是棄絕塵世,所以奧古斯丁認為修道院的生活才是基督徒的理想。

他的意思很明確:國家惟有在一切有關宗教事務方面服從教會才能成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自此以後,這種說法一直成為教會的原則。貫穿整個中世紀,在教皇權的逐漸上升期中,在教皇與皇帝的歷次衝突中,奧古斯丁為西方教會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也難怪,這個使教權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推手會被基督教會視為聖人。

那麼如何解釋這位基督教思想家延續至今的魅力呢?

梯利說:“奧古斯丁‘愛上帝’的學說比原始基督教的理想,有可能對塵世生活和人類制度懷有更積極的態度。”早期基督教徒對人類的制度,諸如婚姻、國事、戰爭、司法以及商業等等,採取消極態度。但是,在有組織的教會得到發展和羅馬帝國以基督教為國教以後,必然發生一種變化,其直接結果是動搖於出世、入世之間。奧古斯丁就在苦行的理想和世俗的理想之間搖擺不定。例如,他承認財產權,不同意老教父的觀點,即財產是建立在非正義的基礎上的,人人都有同等的財產,財富是“可惡的掠奪”(安布羅斯觀點)。他還肯定窮人和富人一樣能得救。他把擁有私人財產看作是靈魂的障礙物,而清貧則比較有益。他說我們不要佔有私人財產,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不要喜愛佔有。他關於結婚和獨身的評價,同樣是二元論的:結婚是聖禮,而獨身的狀態最為高尚。

有一件事情很有象徵意義,在《懺悔錄》第八卷裡,奧古斯丁記錄了他母親的去世,雖然這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女性對於上帝的信仰使她毫不在意身死異地,他的兒子依舊不能感到釋然,在極度悲痛中,奧古斯丁表現出一種前所未見的思想深度,在後世也只有盧梭等少數人能與之相比:

因此,如果不是我們那最甜美、最尊貴的生命的突然斷裂所造成的肉體創傷的話,究竟是什麼使我們如此悲痛呢?

母親的死使他的心“撕成碎片”,雖然他曾在《懺悔錄》第四卷對於一位朋友的死表達了極大的悲傷,但那時他還沒有皈依基督教,現在問題完全不同了,因為他此刻的痛苦表明他仍受到了人類情緒的支配,不夠愛上帝。他說:“我的哀痛疊加著哀痛,我被雙倍的哀傷撕裂。”這裡第一層哀痛是母親的死,第二層則是由於自己過於哀傷而自覺有罪。

作為“愛上帝”理論的提出者,他在自傳中坦白人類的世俗痛苦,這讓我們意識到他懺悔的深刻、真誠,也從中發現了人性的閃光。當這種情感進一步生髮,就走向了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受奧古斯丁影響深刻,他的《秘密》集中體現了這位古羅馬教父對他的精神塑造,書中虛構了彼特拉克和奧古斯丁的對話,後者勸他放棄對勞拉的愛,彼特拉克說出了他的愛情宣言:

如果任何人見著愛情在我心中的影象,他將發現這影象與我讚美的真實面孔毫無二致,而真實只會更值得人們讚美。請真理女神見證我對她的愛中沒有任何卑鄙、任何可恥、任何可指責之事,除了我對她的愛還不夠。若您補充道我的愛從未跨出那條正確的界限,我則認為沒有任何事可比這更美的了。

當奧古斯丁勸他放棄寫作《阿非利加》,因為這是對非永恆的虛榮的追求,他又說:

但願上帝保佑我,助我遠離那愚蠢。以良心為證,我一直熱愛永恆的事物,然而我方才真正的意思是,我想依凡俗之事原本的價值來使用他們,不願因渴望超越人類的極限刻意而為。因此,我追求世間的榮耀,同時知道自己和那榮耀都將腐朽。

如前所述,奧古斯丁意識到了,人既有感性的、慾望的一面,又有神聖的、超越的一面,對此不需要有任何迴避與遮掩,我們要認識到,人之為人,是有此正反兩面的一個整體,然後克服人性那一面的誘惑,追求神性一面的永恆。直麵人性,並且真誠地愛上帝,昇華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就是這位古代哲人至今受到歡迎的原因。

彼特拉克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從自然感情的角度主張人不應一味追求永恆與超越,而是應該不排斥世俗的追求,如愛情,榮譽等。彼特拉克正是從奧古斯丁那兒繼承了對於人的各種矛盾衝突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懺悔錄》還啟發了藝術的繁榮,不同於以往哲學家的抽象說教,《懺悔錄》中的思想全都出自奧古斯丁的個人經歷,著眼於個人具體事件而顯得格外形象生動,這一點正是從文藝復興開始藝術家們用具體形象表現美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