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作者:由 金陵小老頭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2-05-28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金陵小老頭2022-05-28 17:53:04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2022-05-23 16:40:58

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但他的軍事才能卻令劉邦極度不安,更何況韓信在劉邦生死存亡的時刻,曾要挾過劉邦封王,

因此項羽一死,劉邦就悄悄去韓信營帳裡拿走了兵符,奪走了韓信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繼而又黜為淮陰侯。

劉邦曾與韓信閒聊討論諸將的軍事才能,韓信直言自己領兵“多多益善”,

這並非是他自以為是,楚漢戰爭中,韓信率軍攻城奪隘,出奇制勝,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連北宋名臣司馬光都忍不住發出感嘆: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然而,韓信這位軍事“天才”,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軍統帥,

最後竟慘死在於婦人之手,

若干年後,留給後人的只有“荒墳埋骨腰山路,駐馬令人一嘆傷”的感傷。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空前絕後的韓信,其身世至今很詭異,

太史公並未提及韓信的家世淵源,也沒留給我們太多資訊,

使得民間與野史眾說紛紜,

有人說,韓信出身布衣、地位卑微;也有人說,韓信是沒落貴族;還有人認為他是“王孫”。

然而,這三種說法存在分歧多少個年頭了,

誰都拿不出可靠的論據來。

太史公司馬遷對文字有著極高的駕馭能力,他是否會為韓信身世的真相,埋下什麼伏筆呢?

今天我們就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尋找端倪。

太史公筆下的“韓信”很奇怪:“布衣”還是“貴族”?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韓信在太史公筆下的出場,一點也不體面: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

從這裡我們得知:

韓信的家鄉在淮陰;他是庶人,也就是布衣平民。

太史公又講述了韓信未發跡時的兩個故事:

一是“漂母飯信”的故事;二是“胯下之辱”的故事

故事一: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故事二: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手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故事一中,漂母稱韓信為“王孫”;故事二中,屠戶少年說韓信“若雖長大,好帶刀劍”,我們得知韓信長得人高馬大,佩戴著刀劍,

由此,我們又得到這樣一個資訊:韓信可能是貴族!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這就奇怪了,

在當時不僅衣食住行處處蘊含著等級差別,就連冠帽形制、髮式也有等級差別,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形態各異的秦陵陶俑得到證實:有梳著圓椎髻偏後的“跽坐俑”,也有髮髻偏左或偏右的“武士俑”,以及戴幘者、不戴幘者……。

另外從文獻資料來看,當時“帶利劍”的多是貴族階級,因為當時冶金技術並不高,鑄一把好劍很不容易,而且從目前出土的秦兵器來看,當時鑄造的兵器都是青銅的,

韓信都落魄到吃不上飯的地步了,哪裡得來的寶劍呢?一介布衣的韓信,又為何佩戴著寶劍呢?

還有一個疑點是,

我們知道秦統一時,六國舊貴族四處逃匿,隱姓埋名,許多兵器也散入民間,有的甚至被埋藏起來,如河南新鄭附近的戰國遺址裡,就發掘出了不少兵器,從銘文推測這批兵器是韓國敗亡時埋藏的,

而秦始皇為了防止六國殘存勢力伺機反秦,曾下令收繳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

韓信為何不顧嚴厲的《秦律》,明目張膽地佩戴著寶劍招搖過市呢?

在此背景下,布衣韓信“好帶刀劍”於淮陰市集招搖,不得不讓人疑竇叢生。

韓母葬地,是不是從另一頭牽引出了韓信隱秘的身世呢?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太史公在韓信傳的末尾,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之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也就是說,太史公曾經親訪淮陰,也去參觀過韓信母親的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太史公在這裡描述韓信母親的墳墓為“冢”,高而大的墳,

而且韓信將母親葬於“行營高敞地”,

這在當時,只有達官顯貴死後才會按照古代墓葬風水觀念選擇“高敞處”建大墳,

此外,太史公只提到了韓信母冢,除此之外一無父冢、二無祖墳,

這些資訊,是不是從另一頭牽引出了韓信隱秘的身世呢?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我們再回顧一下太史公對韓信的描述,說他“始為布衣時,貧無行”,這裡的“始”字,本義是“開頭,開始”的含義,但也有“過去,從前”的含義,

那麼問題又來了,

太史公的這句“始為布衣”,是說“

韓信剛開始成為布衣

”的意思,還是“

韓信過去是布衣

”的意思?

兩者的區別在於,

前者引入一個方向:韓信以前不是布衣平民;後者也導向了另一個方向:韓信發跡之前是布衣平民。

如果太史公指向後者

,那麼韓信寶劍的來歷、韓母墓冢的規格、淮陰只有韓信母親的墓冢等資訊,

似乎都在說明韓信過往擁有顯赫的望族門楣,韓信及其父母應該都不是淮陰本地人,而是後來才遷徙到淮陰的,並且在來淮陰之前,其父便已去世或韓信是私生子……。

這也說得通為何人高馬大的韓信,不會經商餬口,常“從人寄食飲”不勞動,卻讀書識字、熟諳兵法了,他所接受的教育不會是一個普通平民之家能夠提供給他的,

而且韓母帶著韓信,孤兒寡母是如何在淮陰生存下來的?

歷史上這類孤兒寡母,比如劉備母子都要賣草鞋餬口,假如韓信母子也窮困落魄到一定的地步,韓信怎麼會不懂得任何生存技能呢,

以上種種,都表明韓信應該是個落魄的貴族少年。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為何太史公

不明明白白地指出這一點呢?

似乎後世史學家班固與司馬光也從“始為布衣”的記述中看出了什麼端倪,故而雙雙默契地進行了一致的刪減:

韓信,淮陰人也。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其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令傍可置萬家者。

——班固《漢書》

初,淮陰人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

——司馬光《資治通鑑》

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太史公的確為我們留下了韓信身世的伏筆,很可能因為沒有尋訪到韓信的家世淵源、其先祖與生父是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會論定韓信出身“布衣”還是“貴族”。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我們繼續尋找蛛絲馬跡,說說為什麼

韓信能夠大搖大擺帶著刀劍,走在眾目睽睽之下

這樣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韓信與屠夫少年發生衝突時,淮陰可能還是楚國的地盤,也就是說這發生在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前,所以不受秦律約束;也可能發生在秦王下令收繳武器(公元前221年)之前。

二是,太史公對先秦、秦代攜帶兵器的史料記載,帶劍法令經歷了三次轉變:

1。簡公六年(前409年),令吏初帶劍。

2。簡公生惠公,其七年,百姓初帶劍。

3。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鋸,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由此可見,簡公七年之後“帶劍”範圍已由官吏到百姓的擴大,這意味著當時各國的百姓都被允許“帶劍”,來適應對外擴張戰爭。

這樣的話,布衣韓信佩戴刀劍,反倒說明不了他的身世貴賤了。

太史公沒有記載韓信的年齡、家庭資訊

有一點很奇怪,

司馬遷大約從20歲開始遊歷,大約是公元前123年左右,距離韓信去世的那一年相隔了70多個年頭,按理說,淮陰人對韓信這樣的名人,應該能夠提供更多的事蹟才是,為何太史公堪堪蒐集了為數不多的資訊?

就連韓信出生的大概時間,應該也不曾查到、打聽到過,否則他不會漏記在《史記》中,

這一點讓人匪夷所思,

要知道當初劉邦等人攻入秦都咸陽後,將領們爭相去秦朝府庫瓜分財寶,唯獨蕭何率先入宮把秦丞相御史所掌管的律令文書、戶籍圖冊收藏起來了,

可見秦朝的戶籍冊子沒有毀於戰火,

秦時戶口冊的內容,史籍雖無正面記載,卻可以從秦簡、秦律資料中尋覓其梗概:

首先,戶口冊必須寫明戶主的姓名、籍貫、身份及其家內人口的情況;其次,戶主及家內成員的年齡和健康狀況,必須在戶口冊中註明;第三,必須在戶籍中註明其祖宗三代的出身情況;第四,家庭財產與類別,也可能要記入戶口冊;第五,也可能有戶內成員的身高記錄。

所有這些內容,都是為了對民戶加強控制和便於徵發兵役、徭役及課取賦稅服務的。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從秦朝嚴格的戶籍制度來看,

有可能是司馬遷沒找到韓信的戶籍資料,也可能是韓信的戶籍資訊根本就不全,

還有可能是韓信自己也不知道家世淵源,

可即使是這樣,難道韓信連自己的年齡都不知曉麼,他又是如何躲得過秦朝“人口大普查”的?

即使秦朝的戶籍上沒有韓信,那漢朝建立之後也該有所登記才是,

為何這樣一個顯眼的人,家庭資訊如此空白呢?

而且,史料中明明白白地寫著

“夷信三族”

(雙親、兄弟、妻子),可見韓信的家族有很大可能是找到了,

總而言之,為何太史公沒有記載韓信的年齡、家庭?究竟有什麼苦衷?

韓信戶口資訊空白的話,唯一能聯絡到的便是秦統一時有不少六國貴族隱藏身份,

畢竟倘若只是一個普通百姓,怎麼可能不見於秦漢戶籍中呢,又哪裡的能力躲過一次又一次人口普查,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

韓信的情況恰恰說明他的身世不只是平民布衣

我們回到“漂母飯信”這一故事中,漂母用“王孫”來稱呼韓信,“王孫”二字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王室後裔,當然也泛稱貴族公子,

秦末多失國,言王孫、公子,尊之也——司馬貞《史記索隱》

那麼漂母口中的“王孫”,究竟是說韓信是王室後裔,還是貴族公子呢?

據此,有人提出韓信是“韓王孫”:

公元前230年秦攻韓,不少韓地百姓為躲避戰亂向東遷徙,韓信一家,抑或是其中之一。

有這種可能嗎?

鑑於當時有兩個名叫“韓信”的人,一個是我們熟悉的淮陰侯韓信;另一個則是韓襄王姬倉的庶孫“韓王信”,潁川人,跟隨張良入關追隨了劉邦,

有沒有可能將兩人的事蹟弄混?畢竟潁川韓信才是正兒八經的“韓王孫”。

結合上述問題,下面我們做個整體分析。

沒落的“貴族公子”,還是“王孫”?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從上述各種分析過程,我們

首先排除韓信的布衣出身

,種種資訊表明,韓信的身世並不普通。

那麼,

韓信究竟只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公子”,還是“王孫”呢?

根據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新黔首挾兵令》簡文,

秦統一後下令

新黔首公乘以上挾劍毋過各三劍,公大夫、官大夫得帶劍者,挾劍毋過各二劍,大夫以下得帶劍者,毋過各一劍,皆毋得挾它兵,過令,以新黔首挾兵令議之。

翻譯過來就是:

新黔首

(新百姓,也就是六國故民)爵位在公乘(第八等)以上的擁有劍不得超過三把;公大夫、官大夫被允許佩劍者,擁有劍不得超過二把;大夫以下被允許佩劍的,不能超過一把;不允許持有任何其他兵器,違反令文規定者,將用新黔首挾兵令問罪。

這個簡文透露出這樣一個資訊:

六國故民雖然是“被征服者”群體,但秦國仍然認可他們的貴族身份,他們仍擁有爵位。

這樣看來,韓信的父母若因為秦國攻打韓國,而流亡到了淮陰的話,

按理說,只是一個普通貴族,完全可以在秦國統一之後找回貴族身份,畢竟除了“挾兵令”,秦律簡文多處還講到了各種擁有不同爵級者所應享受的傳食、減刑和豁免等特權,

由此可見,

韓信的身世,恐怕要高於被秦國寬待的範圍,處於被忌憚的行列中

所以,有可能韓信是知道自己身世的,出於自身安全考慮,並未暴露身份,藏匿於平民之中。

秦朝戶口冊子中,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王族的“宗室籍、賈人的“市籍”、以及其他賤口(贅婿、後父等身份)的戶籍、“奴籍”之分,

也制定了戶主申報和典老審查核實的登記戶口的程式,還作出了不許擅徙,徙時必經稽核和必須辦理更籍手續等規定。

從這方面來猜測,

韓信很有可能以賈人身份的“市籍”入冊

,所以太史公說他“不能治生商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反映韓信可能做過買賣),

也正是這個緣故,戶口冊子中的韓信登記資料(包括年齡)可能與太史公考證的不同,也就是說韓信可能使用了假身份,太史公也無法得知其真實的資料,因此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份和家庭等資訊。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那麼,

韓信大約出生於什麼時候呢?

有學者結合史實和民間傳說推斷韓信出生於公元前230年、也有說前231年的,怎麼推斷的我沒看到相關資料,

我是這樣推斷的:

屠夫少年(在古代“少年”是指“青年男子”)說韓信“若雖長大(高大)、好歹刀劍”,

從這一點來看,身材比教高大又能佩戴武器的韓信,在當時應該也是十幾歲及以上的年紀,

而韓信因為貧窮不能被推選去做官吏(秦朝即把財產作為擇吏的一個條件),不會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接連數月,

反映出韓信已經到了養家餬口的年紀,

再結合秦律——男子到了17歲,均須親自到鄉政權機構登記註冊(“傅籍”),傅籍之後即開始服兵役,兩年(身體健康的人都必須作“正卒”兩年,其中一年在本郡服兵役,接受軍事訓練,同時執行本郡的防衛和治安任務,然後再到京師或邊疆服兵役一年)。

從這些資訊來看,到了養家餬口的年紀、無所事事的韓信,

顯然已經服完了兵役,也就是說,

“胯下之辱”事件發生時,韓信起碼已到了19歲的年紀

而這件事發生後,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緊接著太史公就寫道: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

這裡的“及”是“等到”的意思,

從而得知,“胯下之辱”事件的

時間距離項梁率軍渡過淮河、韓信持劍追隨項梁不久,

項梁率軍渡過淮河北上,是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也就是說,韓信在公元前209年約莫是19歲或以上的年紀,

這樣反推,韓信大概

出生於公元前228年左右

韓信知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淮陰沒有韓信的祖墳,應該是韓信的父母遷居到了淮陰,

而“韓”姓是晉國六卿之一,韓姓的得姓始祖是戰國時期韓國國君韓虔(前408年-前400年在位),可見韓信的身世很大可能與韓國王室由有一定的關聯。

而公元前228年的時候,被秦國滅掉的國家只有韓國(公元前230年),

所以,無論韓信出生地是否是淮陰,都有其父母在韓國滅亡後遷居到此地的可能。

再者,雖然我們很難推斷出韓信多大的時候喪父,但是公元前226年發生過韓國舊貴族在新鄭發動叛亂的事件,

有可能韓信的父親也參加了這場叛亂,所以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當然也有病死的可能,但是結合韓信未將父母葬在同一個地方來看,

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不過,反秦的時候,各國都已擁立君王,唯韓國無君王,項梁於是聽從張良的建議,立橫陽君韓成為韓王,

這個時候的韓信已加入了項梁的反秦隊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人,為何他不去認親呢?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韓信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

我認為這種可能不大:

理由1

:韓信在服兵役期間未獲得軍功爵位,否則早就能做官吏了,也不會“人多厭之”、被“屠中少年”羞辱,按韓信的能力來說,這似乎不是什麼難事,這樣的結果應該是他故意為之;

理由2

:司馬遷實地考察所見“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的韓母墓冢,說他“志與眾異”,正說明韓信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裂土封王”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只怕是一般的貴族都不敢想,如果韓信不知自己身世,就如此篤定日後自己一定封王拜侯嗎;

理由3

:韓信受“胯下之辱”時,太史公說“

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這樣略帶延遲的動作、心理,很生動地描繪出韓信當時的心理:貴族強烈的孤傲與志向;

理由4

:楚漢之爭時期,韓信迫不及待地挾劉邦立他為齊王,可卻沒有趁機自立為王;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又為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拜訪樊噲後還自嘲:我這輩子竟然與樊噲這種人為伍了;

理由5

:漂母稱他為“王孫”,韓信不曾反駁什麼。漂母的年紀不小了,應該目睹過韓信父母遷居來的陣勢,當時人們從衣著車行上就能分辨出對方什麼身份,所以漂母稱他“王孫”,而“屠中少年”年紀輕,不瞭解韓信的身世,還以為他只是個落魄的普通貴族子弟。

理由6

:韓信的兵法知識,通常不會是一個平民家庭或者普通貴族能夠學習到的,在一個沒有紙張,教育資源有限的時代,只有地位足夠高的家庭才有這類竹簡或木牘。

可見,韓信對自己的身世很清楚,渴望恢復其“王孫”之類的身份與家族往日的榮耀,而且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

也正是這個緣故,漢朝建立後韓信也隱瞞了身世——

怕引起劉邦忌憚(

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就是個前車之鑑

那麼,韓信的父親是誰?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有人說,他的父親是韓襄王之孫。

這個說法將韓王韓信的身世偷樑換柱了,韓王韓信才是韓襄王姬倉庶出的孫子,

再者說了,倘若韓信的父親是韓襄王之孫,而韓王韓信也是韓襄王之孫,韓信的父親怎麼會給兒子取個同族內兄弟一樣的名字呢?

問題又來了,如果韓信是韓國王室的後裔,也不該取一樣的名字啊?

另一個導向是,有人說他的父親是是韓非子。

韓非子的身世也是一個謎,太史公在《史記·韓非列傳》中說: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

這個“諸”字把後世考住了:韓非是韓王室宗族成員,但他到底是誰的兒子呢?

根據韓非的生卒年份,

有人說他是韓釐王之子,也有人說他是韓桓惠王之子,也有人說他是韓國末代國君韓王安之子,

東政法大學原教授施覺懷在學術性著作《韓非評傳》中認為,

韓非子應該是韓襄王韓倉的二兒子、公子韓蟣蝨的兒子,也就是與韓桓惠王、韓王信是兄弟或堂兄弟的關係,

韓非子死於公元前233年,按前面分析的,倘若韓信出生在公元前228年之前,

到也勉強同韓非子能產生聯絡,

但問題是,

一家子怎麼可能鬧出兩個“韓信”來?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很大可能是:

淮陰侯韓信的父親與韓王信的父親多年未見。

韓王信,是在等到張良率兵跟從劉邦攻打陽城時,才加入劉邦的隊伍裡,被封為將軍;

韓信則是在劉邦入蜀之後,離楚歸漢;

也就是說,在這之後,在蕭何的推薦下,眾人才知道漢軍裡還有個韓信,這裡面就包括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國相的張良,

這樣說來,韓信的身世直接指向了韓襄王的次子韓蟣蝨。

韓蟣蝨在太子嬰病故後(前296年),公子蟣蝨和弟弟公子咎爭作太子,但他當時還在楚國當“質子”,

本來楚懷王派了十萬大軍,護送公子蟣蝨回國,蘇代設計讓公子蟣蝨沒能回到韓國,

最後還是回到了楚國,之後是否離開了楚國?

沒有記載。

從這一點來說,

韓信很可能是韓蟣蝨的孫子或曾孫

(韓非的身份得到韓王室的認可,不大可能是韓蟣蝨之子,也不大可能是韓信的生父,否則怎麼可能給兒子取“韓信”這個名字)

根據從古至今的資料能否判斷韓信的身世,是將門之後還是王孫貴族還是隻是一介布衣罷了?2022-05-24 13:26:30

韓信很熟悉兵法,這裡並不是指其善於指揮作戰,就是指他對當世的軍事著作很熟悉。證據有兩條:

1。井陘之戰後諸將請教為什麼背水作戰不在兵法上,韓信說此在兵法,諸君不察耳。然後說置之死地而後生…說明韓信確實熟悉軍事著作,並且讀書很細,能夠融會貫通。

2。漢朝成立後,張良和韓信一起受命整理天下軍事著作,分類為兵形勢、兵權謀、兵技巧等等。如果沒有讀過大部分軍事著作應該沒有能力做這些。

我認為能夠在年輕時閱讀過大量軍事著作的,應該出身王族,普通貴族也沒有條件閱讀其他國家的軍事著作。

標簽: 韓信  太史公  淮陰  身世  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