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目標為什麼會產生動力

作者:由 undlifer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8-07-17

目標何以擁有奇效?

總聽人說“目標很重要,一定要有目標才能成功”。然而,偏偏卻有這樣兩種人,給了以上說法一個響亮的耳光:其一,很有目標,甚至很有理想,卻無成就;其二,沒有目標,卻有成就。

所謂的成功學對此的解釋,很是具有“智慧”。他們說:僅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付出行動!

如果我去問大師,“為什麼我總是難以付出行動?我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能夠付出行動的人呢?”大師估計是不屑於回答的。成功學給人的回答,就像考前的老師告訴學生一個考試的秘訣——不要緊張;英語教師告訴學生培養語感的技巧——多讀、多寫、多說。生活中類似這種型別的回答有很多。這些所謂的“答案”,其實都不是答案,他們只是巧妙地轉移了話題,將解決一個難題的鑰匙藏到另一個無解的難題裡面。問題看似解決了,但其實問題根本沒有解決。這種回答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雖然我無法證明我所說的是正確的,但也沒人能夠證明我所說的是錯誤的。”

我是很不喜歡這種調調的。

我想找到一個真正的答案:目標究竟為何擁有奇效?目標與行動彼此之間具有怎樣的關係?

目標之於動力,在兩方面起到效果。

D=X Y。理性動力,是促使個體調整當下的行為的力量。動力的大小,與個體的需求的明確程度X成正比,與因果傳導率Y成正比。

目標透過對X、Y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個體的理性動力表現。

目標之於X的影響

目標,是對需求/追求的具體展開。所以,目標被實現往往也意味著某一需求被實現。正是基於此,目標才具有價值。

越是抽象的追求,越難作用於生活中的具體事件(越是抽象的追求,其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因果傳導率越低)。此時,目標扮演了一個“中間人”的角色。

具體如下:

目標的設定,有助於需求的明確。

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追求體系。絕大部分人的追求體系是存在內部衝突的。而設定目標的過程,是一個人直視自己的內在衝突,並從中做出取捨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梳理的過程。這有助於需求的明確。

目標的設定,有助於需求的被注意。

每個人都擁有龐大的追求體系。而囿於個體的智慧程度,我們並不能做到時刻都關注到這許多的追求,總有一些追求不可避免地被忽視。

設定目標的過程,不僅僅是一次梳理、取捨,而且也是一次自我提示。經過設定的目標,更被個體所記住、關注。

目標的設定,本身就會產生需求

個體擁有自證正確的傾向[1]。目標一旦被設定,在自證正確機制的作用下,也將優先激發行為動力。

目標之於Y的影響

傳導率的概念[2]

這裡的Y,是指傳導率(或稱理性傳導率、因果傳導率)。需求、追求本身並不直接帶來動力,二者必須經過理性的傳導,才能夠激發出動力[3]。比如前文因聽到泉水而前行的乾渴的人,理性是是需求/追求作用於當下具體事件的介質。

而傳導率一詞,則是對這種介質的質量的描述。

另,傳導率與因果關係的明確程度成正比。因果關係越是明確,帶來的傳導率越高,需求/追求所激發的動力越堅決。不考慮其他差異,一個“確信跑步能夠減肥”的胖子會比一個“懷疑跑步能否減肥”的胖子更能夠投入到跑步減肥的事業中去。

雜談一:人為何普遍“目光短淺”?

目標為什麼會產生動力

1。

傳導率與因果鏈的長度成反比。

由於人對於因果規律的掌控程度有限,所以,因果鏈越長,兩端之間的因果關係越不明確,傳導率越低。

2。

由於傳導率低,所以來自更遙遠未來的期待(相比較近的未來)能夠在當下激發的理性動力更弱。這一結果,就表現為“目光短淺”。

雜談二:笨鳥為何先飛

笨鳥尚且懂得先飛,為何聰明的鳥卻不懂得這個道理?

不是不懂,而是太懂,以至於懷疑。在笨鳥看來,先飛自然就能飛地更遠,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他唯一能夠想到的飛得更遠的辦法。但聰明鳥不這麼看,聰明鳥對於“先飛就能飛得更遠”這個道理持懷疑態度,聰明鳥知道“順風”、“趁著中午氣流的上升”、“利用先飛的鳥產生的氣流”能夠讓自己飛得更省力,自然也能飛得更遠。既然懷疑先飛與飛得更遠之間的必然性規律(因果規律),自然就不屑於先飛。

鳥如此,人也如此。“聰明人”擅長懷疑,他們能夠敏銳地覺察到周圍環境所給予的所謂的“因果規律”中的疏漏。聰明人懷疑“多看書、多做題就能夠多得分”,他們認為看書、做題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聰明人懷疑“待人以誠,便能夠收穫他人的信任”,他們認為善意的謊言、惡意的隱瞞、做作、愚弄等也可能收穫他人的信任。

聰明人的認知並沒有錯,他們的認知確實更符合客觀規律。可惜的是,當一個人對於周遭所展現的各種因果規律普遍持懷疑態度時,他所擁有的因果傳導率就普遍低下。對他而言,追求難以轉化為理性動力。於是聰明人常常顯得懈墮。當一個有追求的笨人正在付出行動時,那個有追求的聰明人正在懷疑行動是否有效。當笨鳥已經先飛,聰明鳥還在猶豫,或許是在等待順風,等待氣流,在選擇時機。

只怪人生太短,歲月又經得起幾次周詳的選擇?

雜談三:當人類不再仰視規則

所謂規則,就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人類社會科學進步的過程,便是各種規則被一一打破的過程。人類抓起一條規則,像剖開一條蛇那樣剖出這條規則之中所隱藏的因果鏈條,然後找到作用於這些因果鏈條的方法。於是因果鏈條被打破,規則不再神秘,不再神聖。比如,現代醫學仔細探索部分疾病作用於人體的具體過程,然後改變這一過程,於是原本致命的疾病就不再致命。比如現在物理仔細研究物體墜落地球表面的過程,找到初速度、萬有引力與墜落地面(地球表面)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然後就有了今天的火星探測器。

從短期看,規則的破壞,使得人類對於環境的改造能力越來越強,對物質交換、能量交換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活下去變得越來越輕易。此時,從中收穫好處的人類樂此(剖開規則)不疲。

從中期來看,隨著人類所掌握的規則的不斷深刻,需要人類仰視的規則的數量將越來越少,將導致族群中不同個體所掌握的理性越來越統一。此時的人類社會可能面臨多種困境:

1、競爭。理性的統一將可能產生行為模式的統一,增加族群內競爭與衝突的機率。

2、過度破壞。人類需要對環境進行改造,以完成自己所必須的物質、能量交換,獲取空間、時間。然而,當族群中的理性接近統一時,人類對於環境的影響將放大,環境可能失去喘息恢復的機會。

此時的族群內部,迫切需要差異,人類必然向內(向生命本質)進行更努力的探索,人與人之間在追求、慾望、需求方面的差異將擴大,以此來削弱因能力的統一而帶來的負面效果。族群中,個體內在方面的差異化程序將成為渡過這個危機階段的關鍵。

從長期來看,就更有趣了。當有一天,大一統的、接近根本的規則被發現並掌握,則原有的99。99%的規則都將匍匐在人類腳下,被人類任意揉捏。此時,壽命已經不再有限,能量幾乎不會被浪費,地球已經成為一個景點,進食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鍛鍊,氧氣已經不再必要。當整個世界已經只剩下一條規則的時候,除了這條規則其餘一切都只是表象,此時的人類還能對什麼東西感興趣?[1]

目標的設定,將會提高特定追求的傳導率

1。

追求體系內部存在衝突,這就決定了不同的追求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在某一具體事件發生時,不同的追求將透過各自有關的因果規律激發各自所需的動力。比如一個既追求健康,又追求美味的王五,在面對油炸食品時,健康追求與美味追求之間就會發生競爭。兩個追求所激發的動力是衝突的,健康追求給予“放下食品”的動力,美味追求給予“品嚐食品”的動力。

2。

王五面臨上述衝突。其實在更深層面,是這樣兩個戰場的較量:一號戰場:追求之間的較量(即,究竟是健康追求更被重視,還是美味追求更被重視);二號戰場:傳導率的較量(比如,現在吃下這一油炸食品,有多大程度的必然性會損害我的健康,又有多大程度的必然性會提升我的美味體驗,這兩種必然程度之間的較量。)綜合一號戰場與二號戰場的結果,共同決定王五最終是吃還是不吃。

3。

設一號戰場的結局是平手[2]。

4。

目標的設定,對於二號戰場是有很大影響的。兩個必然性程度其實都不高,因為現代環境條件下的因果關係是非常飽滿、複雜的。吃油炸食品並不必然就損害健康,因為我們知道健康是一個擁有非常廣闊的內涵的概念,內分泌、情緒、心理、肌肉含量、脂肪含量、體重、體型等等各個方面都是健康的因素,而且我們也知道人體並非對於油炸食品完全不能進行代謝。所以,王五今天吃下油炸食品,其對王五造成的健康損害的必然性程度很模糊,不是王五憑著自己的腦袋想一想就能夠想清楚、算清楚的。同樣,吃下油炸食品,在多大的必然性程度上促進了自己美味享受?王五同樣是無法算出來一個結果的。

5。

現代的因果關係鏈是比較複雜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普遍存在,因果的鏈條也被拆分地比較細密。而人類大腦目前的儲存、認知、運算的能力又少地可憐。於是就導致了:(至少在人類目前的進化階段)個體在因果鏈這一方向上,一定看不到很遠,人類的目光只能是“短淺”的。既然看不到很遠,也就難以從需求、追求中接引得到動力,個體的因果傳導率普遍低下。(後注:科學越發展,因果律就被拆分地越細,若大腦不能夠進化出更強的處理能力,則傳導率很可能越來越低,人類可能由此而變得越來越“缺少動力”。)

6。

傳導率低下,是由於個體看不清因果鏈所造成的。

7。

而目標,有助於個體看清因果鏈。目標,是依託特定追求所設立的,所以在目標與追求之間的關係裡,追求是果,目標是因。而在目標與個體當下的具體事件之間,目標又扮演著“果”的角色。目標的設立,使得因果鏈顯得更為清晰,人為地提高了追求與當下具體事件之間因果傳導率。

8。

綜上,以某一追求出發來設定目標,就可以使得該追求對於現實生活產生更高的傳導率,進而使得該追求在與其他追求之間展開競爭的時候擁有優勢。

若說理性是追求作用於當下具體事件的介質,那麼目標就好比是用這種介質所築造的快速通道,起到引導效果(類似避雷針的工作原理)。

[1] 其實我懷疑現有的科學體系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釋生命現象。嚴格來說,生命現象是科學的禁區。現有的所謂對生命的瞭解,其實只是對於“生命現象中的非生命成分”的瞭解。

[2] 考慮到在本節的討論中,重點關注的是二號戰場,所以我如此假定。

������‘X>�5�

1。

傳導率與因果鏈的長度成反比。

由於人對於因果規律的掌控程度有限,所以,因果鏈越長,兩端之間的因果關係越不明確,傳導率越低。

2。

由於傳導率低,所以來自更遙遠未來的期待(相比較近的未來)能夠在當下激發的理性動力更弱。這一結果,就表現為“目光短淺”。

雜談二:笨鳥為何先飛

笨鳥尚且懂得先飛,為何聰明的鳥卻不懂得這個道理?

不是不懂,而是太懂,以至於懷疑。在笨鳥看來,先飛自然就能飛地更遠,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他唯一能夠想到的飛得更遠的辦法。但聰明鳥不這麼看,聰明鳥對於“先飛就能飛得更遠”這個道理持懷疑態度,聰明鳥知道“順風”、“趁著中午氣流的上升”、“利用先飛的鳥產生的氣流”能夠讓自己飛得更省力,自然也能飛得更遠。既然懷疑先飛與飛得更遠之間的必然性規律(因果規律),自然就不屑於先飛。

鳥如此,人也如此。“聰明人”擅長懷疑,他們能夠敏銳地覺察到周圍環境所給予的所謂的“因果規律”中的疏漏。聰明人懷疑“多看書、多做題就能夠多得分”,他們認為看書、做題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聰明人懷疑“待人以誠,便能夠收穫他人的信任”,他們認為善意的謊言、惡意的隱瞞、做作、愚弄等也可能收穫他人的信任。

聰明人的認知並沒有錯,他們的認知確實更符合客觀規律。可惜的是,當一個人對於周遭所展現的各種因果規律普遍持懷疑態度時,他所擁有的因果傳導率就普遍低下。對他而言,追求難以轉化為理性動力。於是聰明人常常顯得懈墮。當一個有追求的笨人正在付出行動時,那個有追求的聰明人正在懷疑行動是否有效。當笨鳥已經先飛,聰明鳥還在猶豫,或許是在等待順風,等待氣流,在選擇時機。

只怪人生太短,歲月又經得起幾次周詳的選擇?

雜談三:當人類不再仰視規則

所謂規則,就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人類社會科學進步的過程,便是各種規則被一一打破的過程。人類抓起一條規則,像剖開一條蛇那樣剖出這條規則之中所隱藏的因果鏈條,然後找到作用於這些因果鏈條的方法。於是因果鏈條被打破,規則不再神秘,不再神聖。比如,現代醫學仔細探索部分疾病作用於人體的具體過程,然後改變這一過程,於是原本致命的疾病就不再致命。比如現在物理仔細研究物體墜落地球表面的過程,找到初速度、萬有引力與墜落地面(地球表面)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然後就有了今天的火星探測器。

從短期看,規則的破壞,使得人類對於環境的改造能力越來越強,對物質交換、能量交換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活下去變得越來越輕易。此時,從中收穫好處的人類樂此(剖開規則)不疲。

從中期來看,隨著人類所掌握的規則的不斷深刻,需要人類仰視的規則的數量將越來越少,將導致族群中不同個體所掌握的理性越來越統一。此時的人類社會可能面臨多種困境:

1、競爭。理性的統一將可能產生行為模式的統一,增加族群內競爭與衝突的機率。

2、過度破壞。人類需要對環境進行改造,以完成自己所必須的物質、能量交換,獲取空間、時間。然而,當族群中的理性接近統一時,人類對於環境的影響將放大,環境可能失去喘息恢復的機會。

此時的族群內部,迫切需要差異,人類必然向內(向生命本質)進行更努力的探索,人與人之間在追求、慾望、需求方面的差異將擴大,以此來削弱因能力的統一而帶來的負面效果。族群中,個體內在方面的差異化程序將成為渡過這個危機階段的關鍵。

從長期來看,就更有趣了。當有一天,大一統的、接近根本的規則被發現並掌握,則原有的99。99%的規則都將匍匐在人類腳下,被人類任意揉捏。此時,壽命已經不再有限,能量幾乎不會被浪費,地球已經成為一個景點,進食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鍛鍊,氧氣已經不再必要。當整個世界已經只剩下一條規則的時候,除了這條規則其餘一切都只是表象,此時的人類還能對什麼東西感興趣?[4]

目標的設定,將會提高特定追求的傳導率

1。

追求體系內部存在衝突,這就決定了不同的追求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在某一具體事件發生時,不同的追求將透過各自有關的因果規律激發各自所需的動力。比如一個既追求健康,又追求美味的王五,在面對油炸食品時,健康追求與美味追求之間就會發生競爭。兩個追求所激發的動力是衝突的,健康追求給予“放下食品”的動力,美味追求給予“品嚐食品”的動力。

2。

王五面臨上述衝突。其實在更深層面,是這樣兩個戰場的較量:一號戰場:追求之間的較量(即,究竟是健康追求更被重視,還是美味追求更被重視);二號戰場:傳導率的較量(比如,現在吃下這一油炸食品,有多大程度的必然性會損害我的健康,又有多大程度的必然性會提升我的美味體驗,這兩種必然程度之間的較量。)綜合一號戰場與二號戰場的結果,共同決定王五最終是吃還是不吃。

3。

設一號戰場的結局是平手[5]。

4。

目標的設定,對於二號戰場是有很大影響的。兩個必然性程度其實都不高,因為現代環境條件下的因果關係是非常飽滿、複雜的。吃油炸食品並不必然就損害健康,因為我們知道健康是一個擁有非常廣闊的內涵的概念,內分泌、情緒、心理、肌肉含量、脂肪含量、體重、體型等等各個方面都是健康的因素,而且我們也知道人體並非對於油炸食品完全不能進行代謝。所以,王五今天吃下油炸食品,其對王五造成的健康損害的必然性程度很模糊,不是王五憑著自己的腦袋想一想就能夠想清楚、算清楚的。同樣,吃下油炸食品,在多大的必然性程度上促進了自己美味享受?王五同樣是無法算出來一個結果的。

5。

現代的因果關係鏈是比較複雜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普遍存在,因果的鏈條也被拆分地比較細密。而人類大腦目前的儲存、認知、運算的能力又少地可憐。於是就導致了:(至少在人類目前的進化階段)個體在因果鏈這一方向上,一定看不到很遠,人類的目光只能是“短淺”的。既然看不到很遠,也就難以從需求、追求中接引得到動力,個體的因果傳導率普遍低下。(後注:科學越發展,因果律就被拆分地越細,若大腦不能夠進化出更強的處理能力,則傳導率很可能越來越低,人類可能由此而變得越來越“缺少動力”。)

6。

傳導率低下,是由於個體看不清因果鏈所造成的。

7。

而目標,有助於個體看清因果鏈。目標,是依託特定追求所設立的,所以在目標與追求之間的關係裡,追求是果,目標是因。而在目標與個體當下的具體事件之間,目標又扮演著“果”的角色。目標的設立,使得因果鏈顯得更為清晰,人為地提高了追求與當下具體事件之間因果傳導率。

8。

綜上,以某一追求出發來設定目標,就可以使得該追求對於現實生活產生更高的傳導率,進而使得該追求在與其他追求之間展開競爭的時候擁有優勢。

若說理性是追求作用於當下具體事件的介質,那麼目標就好比是用這種介質所築造的快速通道,起到引導效果(類似避雷針的工作原理)。

[1] 詳見第三卷《對與錯》

[2] 此處內容與本章前文《理性動力的形成》互為參考。

[3] 理性動力的產生機制參見本卷前文《理性動力體系》

[4] 其實我懷疑現有的科學體系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釋生命現象。嚴格來說,生命現象是科學的禁區。現有的所謂對生命的瞭解,其實只是對於“生命現象中的非生命成分”的瞭解。

[5] 考慮到在本節的討論中,重點關注的是二號戰場,所以我如此假定。

odyKXP“�

標簽: 追求  因果  傳導率  目標  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