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紀伯倫: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作者:由 愫說育兒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9-05-31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

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

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選自紀伯倫《先知》第四章“論孩子”

紀伯倫: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孩子,你要聽話。”

【1】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聽話?聽誰的話?你一定是對的嗎?

聽話,是中國大多數家長掛在口頭上對孩子耳提面命的。

宸哥小時候也免不了被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乃至是爸爸要求:“乖,聽話。”對此,我是反對的。

“為什麼要聽話?聽誰的話?你一定對嗎?”我如此反問他們。

中國家庭向來不缺乖孩子,然而那些乖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由於長期受到打壓,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否定自己,很難建立真正的自信;他們缺乏主見,遇到挫折六神無主;他們事事順從,最後如果失敗了,會說都是因為你,他們承擔不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紀伯倫: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我都是為你好!”

【2】拒絕以愛的名義的親情綁架

我是一個從小乖到大的孩子,從不敢頂撞,從不敢反抗。很可怕吧?童年時期的我就相信宿命,生在什麼家庭,就是什麼宿命。遇到求而不可得的,我就在心裡告訴自己:“不,我不想要。”

我有個弟弟,小時候父母常說:“聽話,你是姐姐,讓著弟弟點。”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內心是抗拒的,但我不敢反抗,否則就會被貼上“不乖”的標籤。

“不乖”就意味著是壞孩子,不招人喜歡。這在童年時期是十惡不赦的罪過,我戰戰戰兢,敢越雷池半步。

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家裡難得有點好吃的,先給弟弟挑,剩的給姐姐;弟弟要是不願意分呢?那就算了吧,少吃一點有什麼關係?你還是姐姐呢!

久而久之,弟弟越發跋扈,姐姐忍氣吞聲。

有一天,家裡殺了只老母雞,我過年一般的歡天喜地。可是到了吃飯時間,弟弟莫名其妙地發脾氣,不願與姐姐同桌吃飯,又哭又鬧。我怔住了,期盼父母的裁決。可媽媽懶得花時間哄他,麻利地在我的飯裡泡滿了雞湯,夾起一大塊雞肉塞給我:“你到後院吃吧,免得他鬧。”

30年過去了,這一幕恐怕只有我一個人記得,在他們心裡,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深深烙進我心裡。

《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迫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謊,那麼對他來說,想要培養強大的自信心幾乎是不可能的。負罪感會讓他懷疑人們是否會相信他。長大以後,受人猜疑的感覺依然存在,所以他們會刻意迴避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去流露任何感情。”

成年後的我,考慮問題永遠是先家人,再自己。潛意識裡覺得這樣才是高尚,才是招人喜歡的樣子。自己的慾望被深深地壓抑,不敢為自己爭取。

我終於活成了父母眼中最懂事的女兒。但我不快樂,我甚至因為想給自己買件漂亮衣服,都覺得自己自私可恥。

紀伯倫: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3】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值得擁有世間一切的美好

後來我遇到一位朋友,在她眼裡,我簡直是個不可思議的女孩。明明收入還不錯,花一般年紀的少女,每個季節竟然都只有兩套衣服輪流換洗,節儉得如同鄉下的阿婆,卻將攢下的錢全給了家裡,給弟弟交學費和生活費。

她告訴我,那不是高尚,而是傻。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慾望一點也不可恥。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去愛自己,還能奢望誰來愛你?

我如夢初醒,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多年來都帶著深深地悲壯感在生活。我自以為是的奉獻,不但深深地傷害了自己,也讓身邊的親人因為過度依賴,而失去他本應承擔責任的機會。

紀伯倫: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4】“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塑造往往是深入骨髓的。它承載了成長曆程中,太多的痛苦和歡樂,那些未被滿足的期待,那些信守過的承諾,那些被壓抑了的熱望,那些被尊重的勇氣,那些永遠贏不過的“別人家的孩子”,那些被至親貼上的標籤,打下的烙印,那些愛與痛,深刻地影響著我。

即便我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即便我已遠走高飛,原生家庭也依然,是我午夜夢迴時眼角的淚光,是我直面慘淡人生心底的暖意,是我面對孩子情緒失控下的慣性模式……我不想成為他們,但我是他們的孩子,血脈同源,斬不斷,理還亂。

成年後,我花了很大的力氣,撕扯開舊日傷口,血淋淋的直面它,逐漸接納它,並努力修復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

如今,作為母親,我對孩子唯一的期望就是:我願你健康、快樂、腳踏實地。

宸哥3歲的時候,跟我說:“媽媽,我長大了想當環衛工人。”

我說:“好啊!我支援你的任何決定。只要是你真心喜歡的事情,我相信你就能從中獲得快樂,也會獲得相應的成功。”

他樂滋滋地擁抱了我。

過了一陣子,他又說:“媽媽,我想長大了以後當警察。”

我又告訴他:“好啊,只要是你喜歡的,我都支援。”

你看,孩子的理想也是時刻都在變化的,為什麼要以你的主觀判斷那是個沒有出息的理想,就要第一時間橫加干涉,試圖要把他引回“正道”呢?

給他時間,你要相信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累積,他一定會為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擔心是一種詛咒,是最壞的禮物。我永遠不會給我的孩子贈送這樣的禮物。

我會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應該有自己的情緒、情感。在我面前,他可以完全放鬆,表達內心真實的聲音。哪怕是憤怒的情緒,我都先接納,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只有在孩子被真心認同後,才能與你平等對話。

基於平等的關係,才是健康的關係,良性的關係。在平和的氛圍下成長的孩子不需要叛逆,他的一切情緒和感受都在第一時間獲得了理解與接納,他還有什麼需要叛逆的呢?

“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就會減輕很多。”——蘇珊.福沃德《原生家庭》

紀伯倫: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孩子的路,讓他自己走。

從今天起,送給孩子一件最珍貴的禮物吧!那就是你對他由衷地信任,而非以愛為名的擔心。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孩子的路,請讓他自己走!

標簽: 孩子  自己  聽話  弟弟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