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作者:由 劉知生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2-04-28

———續文———

第十一句 寶

西漢御史大夫張中政鬥鎮墓獸底座璽書銘文有“天命欽冊封政鬥勤國之寶印”之句。

01 字源字形演化

1、讀音:

bǎo,第三聲

2、字源字形演化

寶是會意字兼形聲字,在古文字中,由宀、玉、貝三個部分組成,表示屋子裡有玉、貝(古貨幣)和缶(生活器皿)全是貴重之物,故寶的本義為珍貴的物。古文之寶,還省略“王”形。

“珤”字的本義應該是“瓷”。因為“珤”就是“玉缶”,就是“玉陶”(注意“陶”字中含“缶”),指“像玉的瓦陶”,即“高階瓦陶”。

漢字的“瓦”與“缶”常可相互通用。我們可以把“玉缶”改寫成“玉瓦”,此即“珁”字,列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499頁,釋義是“同‘瓷’”。就隸定字形解釋,形聲字。

3、通假字:葆、保、褒。

4、繁體或異體字:寶、寳、珤、寚。

繁體從寚(bǎo),從貝,寚亦聲。“寚”本意為“瓷器收藏品”,引申為“收藏品”。“貝”指“價值”、“價格”。“寚”與“貝”聯合起來表示“值錢的收藏品”、“有價的收藏品”。“寚”字加上“貝”以後,就指可以用錢幣購買的收藏品,特別是瓷器收藏品。繁體寶字不從玉,而從珤(即瓷),這與“黃金有價玉無價”的傳統說法一致。或許繁體寶字表示的是“瓷器有價玉無價”。因為瓷畢竟是一種“人造玉”、“仿玉”。

(1)甲骨文、金文、篆書(小篆)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2)俗體字:雙王寶及其寶辨析:

①西漢御史大夫張中政鬥符命璽書:天命欽冊封政鬥勤國之寶印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張中政鬥符策璽書符葆為“雙王”寶(詳附表1,4)。寶的繁寫體一般有“寶”、“寳”、“珤”、“寚”等種寫法,是寶字的異體。而“雙王”寶很少見,最早見於漢代王莽“國寶金匱直萬”。尤以清代皇室璽印為甚。說明在漢代時侯,“雙王”寶已在官府和皇室文書之間流行。後世因襲之。

作為與王莽同時代的西漢成帝朝第三任御史大夫張中政鬥璽書符命瑞應鎮墓獸銘文“雙王寶”(前23年)就是最現實的“傳遞”者,王莽“國寶金匱直萬”錢中的“雙王”字,就是最現實的“繼承”者。從前23年到公元14年,中 僅隔37年。這正體現中國古代文字的傳承與變異過程。

因此,張中政鬥鎮墓獸,或殉葬仿製生前執政的政鬥、璽書、符命、瑞應,帶有急就性質,個別字用簡體或異體,就不足為奇了。

②西漢末期新朝皇帝王莽“國寶金匱直萬”錢中的“雙王寶”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公元14年,王莽實行第四次幣制改革,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錢,其中的繁體字“寶”就是“雙王”,現存世兩枚半。只有一枚完整,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而且,王莽“國寶金匱直萬”錢中的“雙王”字,也不可能是一夜之間,由王莽突發奇想創造出來的,必定有一定的歷史傳承。這一“傳遞”者,從現今可見的歷史器物來看,西漢成帝朝第三任御史大夫張中政鬥璽書符命瑞應鎮墓獸銘文“雙王寶”(前23年)就是最現實的例證。

因此,王莽時期,作為官方頒佈的流通貨幣《金匱直萬幣》,其中文字就有“雙王寶”異體字,一者說明王莽新朝 期朝政混亂;二者說明當時少數個別簡體字、異體字已深入人心,成為流行字,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與官方文書“篆書”並行不悖。

③北宋九疊篆“皇宋通寶”之“雙王寶”

九疊篆

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原本是一種流行於宋代的“國朝官印”字型,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摺疊堆曲,均勻對稱。每一個字的摺疊多少,則視筆畫的繁簡確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之所以稱為“九疊”,則是因“九是數之終,言其多也”。九疊篆非必九疊,有六疊、七疊、十疊不等。視印文筆畫繁簡而定。九疊形容摺疊之多。創自宋代。明朝甘暘《印章集說 ·國朝印》:“國朝官印文用九疊而朱,以曲屈平滿為主,不類秦漢制。”錢幣有皇宋通寶。

北宋錢幣。仁宗寶元二年至皇祐六年(1039~1054年)鑄造。據巜文獻通考》載:[……及改元寶元,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寶)為文,有篆真二種,又有鐵錢。此皇宋通寶屬於北宋的非年號錢。因南宋也鑄有(皇宋錢),故此種皇宋通又被稱作[北皇宋]。皇宋通寶銅質平錢有楷(亦稱真書、隸、篆三種書體,均對讀,可配配成對錢。該錢鑄期達十六年之久,故而鑄量極大,版別複雜,楷書面四星紋和背上星月紋錢,稀見。另有一種稱[九疊篆皇宋通寶]的平錢,非常珍稀,此類錢也有不同之版式。銅錢還有類似折二之對錢對品,亦屬罕見。

02 現代語境(古今文字表層意義、本義)

1、本義:

有價格的收藏品;特指:有價格的瓷器收藏品。說明:“寚”字所指是純粹的收藏品,非賣品,不進入流通領域的收藏品,相當於今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收藏品。

2、詞性

(1)現代漢語之“寶”,指名詞寶貝和形容詞寶貴。

古今一理,主主要指名詞寶貝和形容詞寶貴。如珠寶;寶函(寶匣);珍寶(珠玉寶石等);寶肆(出售珍寶的店鋪);寶冕(寶冠。用寶石裝飾的帽子);寶釧(以金玉等製作的手鐲);寶釵(首飾名。用金銀珠寶製作的雙股簪子)。

在古代,《說文解字》雲:“寶,珍也。從宀、從玉、從貝,缶聲。”即寶為珍寶、寶貝。或為玉器的總稱,泛指一切珍貴的物品。

《國語。魯語上》雲:“以其寶來奔。”韋昭引:“寶,玉也。”

《詩·大雅·桑柔》雲:“稼穡維寶。”《詩·大雅·崧高》雲:“以作爾寶。”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穀梁傳·定公八年》雲:“寶玉者,封圭也。”

《國語·魯語》雲:“以其寶來奔。”注:“玉也。”

《論語》雲:“懷其寶。”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雲:“和氏壁天下人所共傳寶也。”

《禮記。禮運》雲:“地不愛其寶。”珍貴的東西如《老子》雲:“輕敵幾喪吾寶。”注:“身也。”《呂氏春秋·先已》雲:“嗇其大寶。”注:“身也。”

《莊子·庚桑楚》雲:“正得秋而萬寶成。” 漢。賈誼《過秦論》雲:“不愛珍奇重寶肥饒之地。”《史記。范雎列傳》雲:“到關,關閱其寶器,寶器珍怪多於王室。”

(2)名詞:寶印。古代執政的印信。個人的私印稱章。《說文》:“印,執政所持信也。”

(3)動詞:使動詞,使寶貴。

(4)形容詞:“寶”可作形容詞,如寶貴、珍貴。

《尚書。金滕》雲:“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詩經。桑柔》雲:“稼穡維寶”。

《史記。周本紀》雲:“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孝武本紀》雲:“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楚世家》雲:“齊、晉、魯、衛,其封皆受寶器。”《越王勾踐世家》雲:“勾踐乃以籹女寶器令種間獻吳太宰嚭。”

《漢書。淮南王安傳》雲:“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寶賂。” 漢代孔融《薦禰衡表》雲:“帝室皇居,必畜(蓄)非常之寶。”

《後漢書。杜根傳》 雲:“陛下以北辰之尊,神器之寶,而微行近習之家。”

03 銘文今文經解義(引申義、隱含義、宗教、殉葬意義等)

1、天子、皇帝寶位、寶座

寶:位置、職位、職責,舊指帝王的東西,引申為賢達士人或社會責任、道德、行為。大寶,皇帝之位。寶鼎、寶位。古代皇帝登基就稱榮登大寶。詳見下文《鎮墓獸與天命寶印對應關係》

《易經。十翼下系》雲:“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繫辭》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釋後匠《古今樂錄》雲:“秦始皇祠洛水,有黑頭公從河中出,呼始皇曰:‘來受天寶。’”後因以“大寶”指帝位。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寶印”,並非說張寶得以坐鎮天子寶位之印,而是說,天子賞賜張中御史大夫輔政之印。故“寶印”,並非完全說珍貴之印,而是說“天子皇帝欽賜御賞之印。”

2、太保、保傅

寶,通保,表師保,有保傅、保佑之意。太師太傅太保是先秦時期教育貴族子弟的官職稱謂。師就是太師,保就是太保、保傅。保亦有依恃、依賴、健恃、仰仗的意。保傅是古代輔弼天子皇帝和諸侯子弟之官,有太保、太傅等,統稱保傅。他們都是古代帝王的寵幸弄臣和重要輔佐之官,位列三公。跡裡指張中所任三公御史大夫。

《荀子。 榮辱》雲:“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史記。三王世家》雲:“楊州保疆。”《集解》駰案雲:李奇曰“保,恃也。”

《禮記。文王世子》雲:“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傅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也。《禮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

賈誼《鵬鳥賦》:“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顏氏家訓。教子篇》雲:“生子咳(口是),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

3、寶指符葆瑞應

寶印,有二義。本義是皇帝賜予儒士政要的印信,即漢成帝的璽書、符策、符瑞、瑞應。隱喻古代執政威權符籙及彰功表德之丹書鐵契。藉以形容君子的思想影響其行為,即道德 道義決定、驅使自己的行為、作為。這裡指漢成帝的璽書。故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寶印”,並非完全說“珍貴之印”,而是說“天子皇帝欽賜御賞之印信品德。”

《廣雅。釋詁。卷三》:“寶,道也。”即道德、道義。“印,為也。”行為,作為。綜合起來,寶印,指道義、思想與行為、作為。即治國德政、治國方略或儒士政要曰寶。

《廣雅。釋器》雲:“印,謂之璽。”《說文》:“印,執政所持信也。”

《史記。 太史公自序》雲:“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清代《玉紀補》雲:“秦漢以來以印章、符節為上,他件次之。”

《廣雅。釋詁。卷三》:“寶,道也。”即道德、道義。“印,為也。”即行為,作為。綜合起來,寶印,指道義、思想與行為、作為。治國德政、治國方略或儒士政要曰寶。

在西漢時代,尤其是司馬遷創作《史記》中,凡是“珍寶”等形容詞多作“葆”,而非“寶”。《史記。留侯世家》雲:“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取而葆祠之。”這裡的葆,就是珍貴、珍寶、珍藏之意。《集解》徐廣曰:“《史記》珍寶字皆作葆。”而“寶”字也多作“信印”之解,信印就是信任的憑證,是天命、思想、道德、道義、誠信的體現。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為信,應人之德故曰瑞應。無天命,無寶信,不可以力取也。”其前因是“樊將軍噲問陸賈曰:‘自古人君皆雲受命於天,雲有瑞應,豈有是乎?’賈應之曰:‘有之,況天下大寶,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

所以,《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說:“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以受命,而不是受命以德,不以璽也。” 清朝乾隆皇帝拿到了疑似秦朝的傳國玉璽,也說:“君人者在德不在寶。寶雖重,一器耳。”

4、儒家美德葆光、理(思)想精神之異寶

這裡的“寶”,顯然是一詞多義之春秋筆法。明示執政印信,隱喻古代執政威權符籙及彰功表德之丹書鐵契。藉以形容君子的思想影響其行為,即道德 道義決定、驅使自己的行為、作為。

在西漢時代,尤其是司馬遷創作《史記》中,凡是“珍寶”等形容詞多作“葆”,而非“寶”。而“寶”字也多作“信印”之解,信印也就是信任的憑證。《史記。留侯世家》雲:“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取而葆祠之。”這裡的葆,就是珍貴、珍寶、珍藏之意。《集解》徐廣曰:“《史記》珍寶字皆作葆。”《廣雅。釋器》雲:“印,謂之璽。”故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寶印”,並非完全說“珍貴之印”,而是說“天子皇帝欽賜御賞之印信品德。”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廣雅。釋詁。卷三》:“寶,道也。”即道德、道義。“印,為也。”行為,作為。綜合起來,寶印,指道義、思想與行為、作為。治國德政、治國方略或儒士政要曰寶。作名詞,如葆光、法寶:即方法、舉措之意。古代夏商周時期將仁親的忠、孝、恕、禮等儒家、道家思想統統歸於治國之寶。其中“葆光”一詞最能體現“恕”義。葆光,隱蔽其光。比喻才智不外露、寬恕、自省。在張中(忠)政鬥鎮墓獸中,“寶”引申為楷模、典範、稽式、法度。“勤國之寶”與“善人之寶”句式相同。且葆光與銘文“含箭薄露、曉晶浴炯”相應合。

(1)理(思)想精神之異寶

《呂氏春秋。孟冬紀。異寶》雲:“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事神以求福去災),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智),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

(2)忠孝仁親是寶

楊榮國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認為:仁親就是“寶”,包括孝、忠、恕、禮、智、勇、恭、寬、信、敏、惠等思想道德觀念。忠與孝、忠與恕都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孝於氏族,即繫於忠於國家。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

《莊子。齊物論》雲:“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老子》雲:“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又曰:“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商君書。太甲》雲:“懷於有仁”。《詩。鄭叔》雲:“洵(信)美且仁”。《周書。金滕》雲:“予仁若(順)考”(仁愛而順從祖考)。

《左傳。文元年傳》雲:“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謙卑禮讓),德之基也。”《左傳。隱公11年》禮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為目的;而使“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左傳。昭公26年》)。《左傳。昭公5年》女叔齊答晉侯語云:“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

孔子更是直截了當地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論語。憲問》雲:“仁者必勇。”《陽貨》雲:“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惠則足以使人,……敏則有功。”《論語。為政》雲:“孝慈,則忠。……《書》雲孝乎當孝,友于悌。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孔安國說孝雲:“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己以恭,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施行)政令。”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3)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是寶

《荀子。儒效》雲:“秦昭王問孫卿子曰:‘儒無益於人之國?’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則勢在本朝而宜;……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 《大略》雲:“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室,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其意是:嘴裡能夠談論禮義,自身能夠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珍寶。嘴裡不能談論禮義,自身能夠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器具。嘴裡能夠談論禮義,自身不能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工具。嘴裡說得好,自身幹壞事,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治理國家的人敬重國家的珍寶,愛護國家的器具,使用國家的工具,剷除國家的妖孽。

(4)信任,國之寶

古代為官執政道德標準:忠信、廉潔為寶,或叫異寶。銘文“寶印”,也就是忠信之印。相當於古人為官任職的“軍令狀”,古人稱之為“委質”。詳上文之“命官。”

《呂氏春秋.離俗》雲:“信,國之寶也。”

《禮記。儒行》雲:“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雲:“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固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民,善為家者不欺親。不善者反之雲: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才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史記。管晏列傳》雲:“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索隱》引《老子》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知此為政之所寶也。”

這裡就是指漢成帝針對當時黃河洪災,而御史大夫尹忠不憂職自殺後,在危急關頭,授予少府張忠以政鬥威權器物,並委以侯任御史大夫之職,督導校尉王延世治理黃河決堤洪災。是謂“將予取之,必先予之”,有職才有權,有權有威,有威才有責。

(5)以民為寶

《淮南子。齊俗》雲:“故古之聖王,能得諸己,故令行禁止,名傳後世,德施四 海。是故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若璽之抑埴,正與之正,傾與之傾。”《兵略》雲:“是故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實 (寶)也,上將之道也。”

(6) 人才,國之寶

古代以國家人才為治國之寶,以能夠造福於國家和人民的豐富物產為國家真正的寶貝。

《墨子。親士》雲:“歸(通饋,贈送)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漢書。李尋傳》記載李尋勸導王氏集團之王根雲:“夫士者,國家之大寶,功名之本也。將軍一門九侯,二十朱輪,漢興以來,臣子貴盛,未嘗至此。夫物盛必衰,自然之理,唯有賢友強輔,庶幾可以保身命,全子孫,安國家。”《戰國策。秦策》雲:“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

《國語。辰語下》記載“王孫圉論楚寶”雲:“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於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又有藪曰云,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幣帛,以賓享於諸侯者也。

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於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聖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廕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7)經史,謂之寶文

《搜神記。赤虹化為黃玉》雲:“孔子修《春秋》,孝經制。既成,齋戒,向北辰而拜,告備於天。天乃洪鬱,起白霧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為黃玉,長三尺,下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季),天下服。’”

5、葆龜、寶卜筮。

古代敬畏神靈,虔敬占卜工具之一。《史記。樂書》雲:“天子之葆龜也。” 《龜策列傳》雲:“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王者奠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至周室之卜官,常寶藏蓍龜。今高廟中有龜室,藏內以為神寶。龜者是天下之寶也,先得此龜者為天子。”

《春秋。公羊傳》雲:“寶龜青緣,何休以緣為甲皞,千歲之龜青皞,明於吉凶。”東漢崔寔《政論》雲:“至用轜梓黃膓,多藏寶貨,享牛作倡,高墳大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6、寶祠:視為珍寶,虔敬奉祀。

寶通葆,寶祠。祠:祭祀,供奉(祖廟宗祠)。《漢書·張良傳》:“ 良始所見下邳 圯上老父與書者,後十三歲從 高帝 過 濟北 ,果得 谷城山 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史記·留侯世家》作“葆祠”。

7、符葆、符寶、符籙

此器名為寶印,即宗教之黃神越章,或漢代剛卯印的前身。是古時祭祀神靈、避邪驅鬼、厭勝眾兵之法器、冥器。它糅粭政鬥、符策璽書、誄銘、符葆、鎮墓獸等五器合成之殉葬物。也可稱為寶籙、符葆、符籙。古人用仙術治理河堤決口、為帝王尋求長生不老藥的神人、道士所佩信印、符葆、符籙,亦稱為印。

張中政鬥鎮墓獸銘文訓詁古義釋“寶”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宗教道教中,有三寶君的信仰,亦有寶符或符寶之謂,或稱符葆,又稱符籙。籙原本也叫符,是符信之一,是古代政治宗教對符信的另一稱呼。

古代道教避邪驅鬼、厭勝眾兵的符葆,以及占卜符葆上所用的文字元號,可以卜筮吉凶。道教以黃帝為最高主宰,黃帝生母名附寶,故道教將其靈符圖騰諧其音曰符寶、符葆、符籙。

所謂符籙:亦作符録,有多種含義。一是指加有官府印信的文書。二是指符葆上所用的文字元號。三是指古代政治宗教或道教符葆卜筮蓍龜。其實,早在周朝就有符葆、符寶之謂。寶通葆,即“神”葆,符葆。

8、道教三寶

(1)經說。

老子《道德經》雲:“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教沿用老子之說加以衍化,化為修行的法則,並將其與教義、經書、師傳相聯絡,提出道、經、師三寶說。成玄英解釋說,一曰慈,即念蒼生,拔苦與樂,此道寶也。二曰儉,少欲知足,守分不貪,此經寶也。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謙麾柔弱,先物後己,退身度人,此師寶也。

(2)三寶天尊。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的“三寶”。即三寶君。即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

《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一稱“天寶即元始,靈寶即道君,神寶即老君。”又稱為三洞教主。【洞真教主】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洞玄教主】靈寶君上清天尊;【洞神教主】神寶君太清天尊。

9、雌雄陳寶,借喻鎮墓獸成雙成對

“寶”亦為《史記》所載之“陳寶”,示陰陽兩物或叫 雄雌兩物。前述鎮墓獸成雙成對,一雌一雄。雄者在冢內鎮墓驅魔,厭勝眾兵;雌於宗廟陳列,用於教化。

《史記。士禪書》雲:“以一牢祠,命曰陳寶。”《索隱》案:《列異傳》雲“陳艙人得異物以獻之,道遇二童子,雲:‘此名為媦,在地下食死人腦。’媦乃言:‘彼二童子名陳寶,得雄者王,得雉(雌)者霸。’乃逐童子,化為雉。秦穆公大獵,果獲其雌,立為祠。祭,有光,雷電之聲。雄止南陽,有赤光長十餘丈,來入陳艙祠中。”

End

標簽: 寶印  史記  國之寶  符葆  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