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外企為什麼不香了?

作者:由 力袈直聘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2-01-31

曾經外企是一個無比光鮮的職業選項。

然而今天在某種意義上,外企已經褪去光芒走下神壇,失去了往日職業鄙視鏈的頂端位置。

一個數據可以證明——

據《2020中華英才網第18屆大學生最佳僱主調研報告》,當今大學生求職首選企業順序分別是——國有企業41。68%、民營企業32。13%、政府機關 / 事業單位14。10%、三資企業12。09%(包括外資和合資)。

很顯然外企已經不再是畢業生們的首選,那麼這一切到底是如何悄然發生的呢?

今天衛夕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

外企不香了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薪酬競爭力的下降。

注意:這個下降其實是一個相對價格的下降——

在改革開放初期到90年代,我們國家的整體收入和國外的差距是極其巨大的。

正是在這種巨大的差異下,外企即便是給發達經濟體正常工資工資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由於當時國內居民收入整體水平絕對值太低,外企薪水優勢依然是非常巨大的。

今天儘管我們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仍然和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但在一二線城市,其實發展水平已經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了。

某種意義上說國內的其他工作崗位的工資得到了有效上漲,此時外企就不再具有薪酬上的絕對優勢了。

2000年,外企拿四千毫無疑問是高薪;

2020年,外企拿2萬,吸引力就要打折扣了。

時代變了。

2

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幾乎所有產業都屬於百廢待興,在發展的絕對水平上都屬於剛剛起步,而此時外企已經經歷過上百年市場經濟體系。

因此幾乎在任何行業外企都意味著先進生產力。

從這個意義上,他們在理念、體系和技術上都值得學習,彼時國人願意進外企,是因為外企的確能學到先進的理念、技能、技術和管理水平。

以廣告行業為例,曾經的4A公司,他們的品牌營銷打法的確非常成熟,無論是外資品牌國內企業都樂意將廣告預算交給他們,因為的確能帶來可觀的回報。

然今天廣告行業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

第一,本土的廣告人和廣告公司也逐漸崛起了。

既有藍色游標這類廣告上市公司,也有葉茂中、華杉等個人廣告IP,中國巨大市場孕育了他們,他們的確更懂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

此時4A的相對吸引力在某種意義上就被削弱了。

比如,今天的一個本土的新消費品牌在做廣告的時候,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更願意找小馬宋這樣的新興公司或者某個創意熱店,整個市場的選擇變多了。

廣告行業的第二個衝擊就是媒介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網際網路迅速崛起讓專門生產”Big idea“的傳統廣告公司受到直接衝擊,新的玩法變成了CPC、OCPX,變成了歸因分析和ROI計算。

主角變成了網際網路平臺和他們的代理商,大師消失了,變成了無數的廣告最佳化師。

外企的技能沒有變化,但他們重要性就被削減了。

3

在國內巨大市場的大背景下,一些特定行業的本土企業創造力得到有效的釋放,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趕上並超越外企了,最典型的莫過於網際網路行業。

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在本土打敗了所有同行,無一例外——

騰訊QQ打敗了MSN,百度打敗了谷歌,阿里打敗了亞馬遜和eBay,Tik Tok甚至在全球的短影片領域打敗了Facebook。

注意,這並不像有些人認為是監管所致,在谷歌退出中國之前,它和百度市場份額的差距就非常大,而電商並沒有監管,阿里也打敗了它的外國同行。

從這個意義上,水土不服的網際網路外企並沒有表現出先進生產力,至少在中國本土市場是這樣。

是滴,今天的計算機畢業生幾乎不會考慮去亞馬遜中國了,因為它自己都快退出中國了。

4

臺灣宏碁的施政榮在1992年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微笑曲線”的理論。

他把一個產業鏈從研發製造到市場銷售所創造的價值畫成了一條曲線,這條曲線兩端高、中間低,因此被稱之為微笑曲線。

在微笑曲線中,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研發和市場,而在過去,這兩端都由外企把持。

因此,當時外企受歡迎就變得理所當然了,彼時的他們的確創造了最多的價值。

現在隨著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國內企業也在向微笑曲線的兩端邁進。

比如,花西子在散粉這個細分賽道超越國際品牌紀梵希,而大疆在無人機領域全面領先任何國外同行,這些就是中國品牌和技術崛起的一個縮影。

5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隨著市場的演進,中國人自我實現層面的需求也開始迸發,而在外企規範近乎死板的風格讓國人自我實現難度變得非常大。

如果一個人在骨子裡有創業的基因,那麼選擇外企可能就不是一個最理性的策略。

因此近些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外企職業經理人離職創業或加入中國的創業公司,這背後是在創業或加入中國公司意味著職業天花板變得無限高,在自我實現上有更多的可能。

這背後其實還隱藏著一種文化自信,崇洋媚外在新一代年輕人中不再變得普遍,網際網路原住民們對本土的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外企的吸引力。

6

必須要指出的是,外企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外企中有蘋果、特斯拉,也有家樂福、柯達。

外企的吸引力下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行業層面的衰退,比如不僅家樂福衰落了,本土的國美也衰落了。

另一部分外企吸引力下降是因為其價值創造的部分並不在中國。

比如蘋果和高通,中國的畢業生選擇去騰訊而不是蘋果中國、高通中國,是因為蘋果高通創造最多價值的設計、研發環節並不在中國。

如果Offer變成蘋果總部、高通總部和騰訊總部,答案或許就會變得不一樣。

當年寶潔的管培生之所以受名校畢業生追捧,是因為它價值創造的部分——品牌建設和渠道建設就在本土。

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品牌市場的黃埔軍校,因而無數優秀的名校畢業生趨之若鶩。

並非所有的外企都在失去吸引力,有一些金字塔尖的行業和外企我們的差距依然很大,他們依然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比如金融公司,比如基礎軟體公司,比如精密儀器公司。

7

外企當年的崛起和今天地位的下降其實是中國經濟變遷的一個縮影。

而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或許是讓中國的本土企業成為其他國家的外企,像Tik Tok一樣向世界輸出中國品牌和中國技術,而這條路註定任重道遠。

標簽: 外企  中國  本土  某種意義  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