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八百里梁山泊是怎麼消失的?

作者:由 Petroni201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1-08-04

梁山一帶古時曾是黃河下游的自然洩洪區,梁山泊由黃河決口氾濫形成。其消失自然也是因為黃河的改道和對黃河決口的治理。

《資治通鑑》有云,後周顯德六年(959)“命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發畿內及滑、亳丁夫數千以供其役。”這是“梁山泊”稱呼的最早記錄。而其形成則需追溯到後晉開運元年(944)。當時黃河在滑州(今河南滑縣東)決口,洪水環繞在梁山周圍形成的湖泊便是梁山泊。此後,北宋天禧三年(1019)黃河在滑州再次決口,梁山泊面積擴大。北宋熙寧十年(1077),黃河在澶州決口,梁山泊面積達到最盛。據宋時《邵氏聞見後錄》所載,“王荊公好言利。有小人諂曰:‘決梁山泊八百里水以為田,其利大矣。’”可見《水滸傳》中梁山泊八百里的面積並非虛構。

而到了金兵南下時,黃河迴歸故道,正隆六年(1161),完顏亮攻宋的戰船經過樑山泊,因水涸而進退維谷。大定年間黃河下游新河道奪淮入海,舊河道斷流,梁山泊開始大面積縮小,乾涸的土地變為了農田。

元武宗之後,由於黃河決口,梁山泊的面積再次回覆。到了元仁宗之時,袁桷有一首詩《梁山濼》。“千頃芙蕖送我船,碧香紅影亂娟娟。梁山風景能消得,不到西湖卻十年。”可見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或許真的親眼目睹了八百里梁山泊的煙波浩渺。而到了明代,梁山泊又開始逐漸乾涸,景泰年間對黃河決口進行了整治,清代地方誌記載的梁山泊只剩十里左右。

標簽: 梁山泊  黃河  決口  梁山  八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