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7.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學習可以讓人少犯錯誤

作者:由 北方的太陽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3-01-26

7.17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學習可以讓人少犯錯誤

孔子說:“給我增加幾年的壽命,讓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去學習《易經》,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

晉國的國君晉平公對樂師師曠說:“我很想學習,但今年已經70歲了,怕是遲了!”

師曠說:“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呢?”

晉平公白了他一眼,不滿地說:“哪有臣子戲弄他的國君的?”

師曠眼睛看不見,說:“盲臣哪裡敢戲弄國君!我是聽說,少年時喜歡學習,效果如同早晨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效果好像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效果好像蠟燭發出的亮光。在燭光中行走與在昏暗中摸索,哪一個好呢?”

晉平公點頭道:“說得好!”

這是我國傳統歷史中活到老、學到老的故事。

年齡並不能成為阻礙學習的理由,相反,真正的情況很可能是,當經驗和知識不斷積累到一定時候,個人的創造力會產生再一次的爆發,這也是為什麼眾多大師都在晚年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原因。

一個人只要有“好學”之心,任何時候抓住機會來全力學習都不晚,孔子就曾說他最大的優點是“好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好學”之人,當然也博學,只不過那時候,很多書不像現在,輕易就能獲取到,孔子晚年深入接觸《易經》時,就產生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孔子一生有兩次機會接觸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歲左右,可惜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68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學習《易象》,傳承《易傳》。

,為什麼說“五十以學《易》”呢?因為孔子51歲出仕為中都宰,52歲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這時候的孔子因身居高官是有條件接觸《易象》秘笈的,但孔子因公務繁忙,一心想著削弱三桓、墮三都,而無暇顧及《易象》一書了。

孔子後悔早年五十歲左右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到魯大史氏去研習《易象》(五十以學《易》),致使“墮三都”半途而廢,被迫周遊列國十四年(此謂之一生之“大過”),“假我數年”或“加我數年”皆追悔之言,晚年的孔子於是廢寢忘食地研究《易象》,“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周易》一書時刻不離身,體現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補過之意。為了讓後人知道《周易》的真諦,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學習體會整理為《易傳》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

《周易》即《易經》,是中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古代,《易經》一直都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孔子好《易》,晚年讀後,內自訟,覺得假如自己能早讀這本書,就可以減少過去的很多過錯。人不怕有過,怕就怕不敢承認,不敢直面,孔子是一個極真誠的人,他坦白自己過去犯了不少錯,並且還承認這些錯本是可以避免的。孔子痴迷於《易》,《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過記載,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都曾把穿竹簡的牛皮條翻斷了很多次。

春秋時期,受孔子影響,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但《易》在百家學派中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

標簽: 孔子  易象  學習  周易  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