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何謂敬天法祖?三皇五帝到底是指什麼?中華道統是怎樣的架構?

作者:由 無心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3-01-21

中華文明是一個有恆久敬天法祖信仰的文明。何謂敬天法祖?“觀天之象,究天之極,行天之道,謂之敬天;安祖於土,守祖於陵,習祖之慧,謂之法祖!”《禮記•郊特牲》中記載:“萬物本乎天,人本子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萬物以天為根本,人以始祖為根本,這就是用始祖和上帝配祭的原因。在郊外祭天,就是隆重地感謝上天而告慰自己的始祖)。

敬天法祖,就是敬奉上天,將“天”神格化,相信“老天爺”,同時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福澤庇佑,並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家風家法等。

敬天法祖是早在上古就已經形成的傳統文化習俗,數千年來一直流傳於華夏大地。所謂“祖宗家法”在古代有著極為重要的社會地位。敬畏上天、尊奉祖先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理念。天神稱祀,宗廟稱享,祭祀天神稱為外事,祭祀宗廟稱為內事。出自《明史》卷四十八“敬天法祖,無二道也。

敬天信仰有載於典籍《詩經》:“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上既勸王和德以安國,故又言當畏敬上天,當敬天之威怒,以自肅戒,無敢忽慢之而戲謔逸豫。又當敬天之災變,以常戰慄,無敢忽之而馳驅自恣也。天之變怒,所以須敬者,以此昊天在上,人仰之皆謂之明,常與汝出入往來,遊溢相從,終常相隨,見人善惡。既曰若此,不可不敬慎也。”

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天不言語,以災異譴告。敬天信仰就是天人感應信仰。“早夜敬天,於是得安文王之道。”王者如此上事,則敬天安命之道。欽崇天道,永保天命。敬天的方式是祭天。祭天又稱郊祀或明堂之祭,是傳統文化裡的國家吉禮第一禮儀。“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是故天子每至歲首,必先郊祭以離開天,乃敢為地,行子禮也;每將同師,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唐朝《郊祀議》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萬世不易之法也。昔長孫無忌請祀高祖於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於明堂以配上帝,義為得之。今國家嗣興唐祚,追尊孝德,而以堯舜為肇祀之祖,宜以神堯配天於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於明堂,禮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儀,願罷一切偽飾。”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則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駕、吾禮之所施設文飾,莫非天之象焉。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祭天服飾象徵著上天垂象、天象,所以天子祭天要穿十二紋章袞冕。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繡、爵弁等冕六,韋弁、皮弁、玄冠,合上九。三孤自祀冕而下八,無火冕。公卿七,又無毳冕。上大夫六,又無藻冕。中大夫五,又無皮弁。下大夫四,又無爵弁。士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

“敬天”是尊重自然法、道法自然;“法祖”亦遵循先祖習慣法。正所謂:“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孔子曰:‘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緣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歷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自外至者,無主不上。“《爾雅·釋天》文。雲‘自外至者,無主不上’,《公羊》宣三年傳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有人說《道德經》只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未嘗認為應當“法祖”。《道德經》、《南華經》提倡恢復人的真性情,反對外在條規對人性的壓抑、異化,故而有“六親不和,則有孝慈”、“不尚賢使民不爭”、“百姓皆謂我自然”等等教導,又豈會呼籲“法祖”?

其實這是對《道德經》的誤讀,“祖”,尤其是始祖,本就是自然的一分子。法祖其實就是法自然、法道。“法祖”是指:

其一,

法立國之祖

。即所謂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關於法開國之祖,如周初法文王和周公。秦二世一即位也遵奉始皇,為止立廟。而且自漢以後,歷代王朝,莫不尊其開國之君主為祖先,而且開國之主遺留下的制度、命令,後代也不敢隨意改動。

其二,法三皇五帝。

三皇:據《尚書》《詩經》《逸周書》《左傳》等古史典記載,中華先民最早信仰的“三皇”分別是昊天上帝、皇天上帝、有皇上帝、天宗上帝、天帝(玄天)、帝,而“三”這個稱謂,是多的泛稱,不是指具體三個的意思。以上關於“三皇”尊稱全都指向了形而上的、唯一的造物主——上帝。造物主的這多個不同稱謂,是從伏羲氏至文武先聖時期的五千多年來,不同時代、不同先人對造物主“面象”描述時使用的不同稱謂。“上帝”是秦朝以前對於造物主的普遍稱謂。因而不論在“上帝”前加尊稱“昊天”或“皇天”等尊號,都是同樣代指至高無上而唯一的造物主大神。

“三皇”的人間化始於軒轅黃帝。自軒轅黃帝大一統天下後,為了表告三位先聖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的至高功績,便以“皇”追尊三位人間至聖,自謂帝之子,號黃帝軒轅氏。皇:至大也。人間“三皇”便從此刻開始流傳於華邦文化歷史中了。

隨著歲月的流變,“三皇”的尊號有了很多變化,比如早期的“聖皇伏羲氏、神皇女媧氏和人皇神農氏”,在《左傳》裡已經變成“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到漢代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裡,已經徹底下落成:“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自此,三皇由信仰上形而上的無上至尊造物主大神,徹底變成歷史中形而下的真人“三皇”。我們祖先之“三皇”,實則是“聖”,不能等同於造物主“神”,這是非常主要的一點。

五帝本義:“五帝”,本意是“五地”,是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之地。這在《周禮·春官·宗伯》裡有詳細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中華先人認為萬物皆有靈,這五個大方位,有天地之靈氣對應著五方神靈:東青地、南赤地、西白地、北黑地、中黃地。這“五地”的祭祀風俗,經過歷史的流變,還分別演化出了“五季”和“五色”,“五行”和“五味”。《聖太一天曆》:“紫鬥主宗,陽主幹行,春、夏、秋、冬、寒,五時輪。”

中華先民對形而上的“三皇上帝”祀告,是對造物主“神”的信仰;對“五地”的祭告,是屬於淳樸的“靈”崇拜。

中華先民對宇宙天地的信仰祀祗,是淳樸地對未知自然的感恩及敬畏,而不是對形而下的人間聖王崇尚與效法。

“五帝”的人間化始於周公姬旦:從軒轅黃帝追尊“三皇”開始,軒轅黃帝以前的黃帝、炎帝和赤帝的歷史地位逐漸下降。尤其是姬周代商後,周王朝的政策是“興滅國,繼絕世”,以德禮治天下,故而追封了炎帝、堯、舜、夏、商,甚至伏羲氏直系的十二龍氏後人,其中,堯和舜的後人,都生活在東夷和南蠻之地,而且族群比較龐大,出於敬畏上天的“好生之德”和政治穩定的考慮,姬周王朝的“禮約”執行者周公姬旦,也借鑑了軒轅黃帝的做法,比照信仰上的“五地”,把古三帝中的炎帝、赤帝剔除,以軒轅黃帝為首,增加了姬宗氏的直系先祖帝顓頊和帝嚳,補上了帝堯和帝舜,形成了完整的人間形而下的“五帝”。還給帝堯和帝舜這兩個黃朝末代之君,編出了很多具有高尚美德的歷史故事,以教化東南方堯舜的各蠻夷族邦後人。這在《周禮·春官·宗伯》裡有所記載:“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於四方。若以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

周朝初期,信仰中的“三皇五地”和歷史中“三皇五帝”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信仰祭祀儀軌上,也都有非常明確的區分,這在《周官·春官·司服》裡有清楚的記載:“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周官·司服》和《周禮·外史》中對“三皇五帝”的祭祀是兩個並存的,祭祀信仰中的三皇五地,儀軌更高。是用九壇之上祀祗神靈,祀祗上帝和五方大地神靈;在宗廟裡祭祖,祭拜歷史中的偉大先聖“三皇五帝”。客觀地說,在西周時期,“三皇五帝”是信仰祀祗與傳統祭拜(歷史體系)“雙核心”並存的。

到東周時期,因姬周德衰,天下動盪,各種學說風起,對“三皇五帝”雙核心傷害最大的是東夷鄒衍。鄒衍的《五德終始》“木生火,故神農以火德代伏羲氏而王天下,謂之炎帝,伏羲以木德而王,號青帝。火生土,故黃帝以土德代神農氏……五色土:東方之土為青色,南方之土為赤色,西方之土為白色,北方之土為黑色,中央之土為黃色。“五德終始說”是將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德性化”,將伏羲氏和神農降格稱帝,還和信仰上的“五方五帝”,混為一談,以“五德”的週而復始的迴圈運轉,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實在不應該。

效法遠古時代的五帝,這點在《史記》《漢書》中多有記載。如《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甫一即位,就尊黃帝為始祖,帝虞為二世祖,並立有九廟:“一曰黃帝太初祖廟,二曰帝虞始祖昭廟,……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功費數百鉅萬,卒徒死者萬數。”又《元命包》雲:“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蒼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五帝猶仁、義、禮、智、信之心,隨感而應者也。 五帝是“五行精氣之神”,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如堯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黃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湯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蒼帝所感生。帝王祭天當然要祭祀與自己一朝相應的天帝。這樣的說法與上面的五德始終說類似,五帝五行化,作為參考吧。

五帝

五主

五方

五行

五獸

五常

祭祀日

祭品

青帝

太皞

蒼龍

立春

青珪

白帝

少皞

西

白虎

立秋

白琥

赤帝

神農

朱雀

立夏

赤璋

黑帝

顓頊

玄武

立冬

黑璜

黃帝

軒轅

黃龍

先立秋十八日

黃琮

《秦記》:“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少昊;秦宣公作密畤,祠青帝;秦靈公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逮秦之亡,而五帝之祠未具,備五畤自高帝,見秦人五帝說之以漸而起也。方秦祠未具五畤之時,而晉之巫祠五帝。”

以上說明,秦始皇的祖先們都知道祭祀的是信仰上的五地。當然,秦侯畤祀天之五地,是效法周天子禮制“九壇八廟”祭祀上天與祖宗的禮數,這在當時,以秦侯爵的身份,是絕對的僭越。

秦嬴政一統天下後,嬴政認為把周的諸侯統一,他的功勞蓋過三皇五帝,故而採用了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自封“皇帝”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妄用“皇”、“帝”稱號的活人統治者,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妄人。並在“皇帝”前面增加了“始”字,號“始皇帝”。秦嬴政不再遵守秦人的信仰傳統,

不再祭祀五帝

,直接去封禪上帝,並且舉行了兩次,其中第二次是泰山封禪,這是秦嬴政最大的僭越與狂妄,因此導致秦朝十四年零四十七天而亡。西楚爭霸,項羽火燒咸陽,三皇、五帝、黃、夏、商、周的正史也隨之焚燬,關於三皇五地的信仰本意相關的正史大為減少。

雖然秦始皇敬上帝不法祖,屬於逆流,但“敬天法祖”信仰始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有了信仰的指導,才有了中華文明思想的不斷髮展與昇華,才有了中華民族傳承不絕的道統體系,也才形成了以祭祀為核心的“禮樂文化”文明形態與社會規範。

我國民間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和民間信仰。華南地區在信仰祭祀方面的建築上,華文明固有的敬天法祖信仰證據非常明顯。考古學家在高廟遺址發現可能有與神靈祭祀有關的通天‘天梯’,這在古籍上有‘通天神廟’之記載,在今天湘西沅水流域的侗鄉區域依然有很多33層高的塔樓建築傳承。33層在中華傳統信仰中是三十三天的意思,在甘肅隴東也曾有過這種供祭皇天上帝的三十三層塔樓存在過。

關於三皇五帝,至今已經有大量的考古發現可以佐證上述事實。包括但不限於: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陝西鳳翔水溝遺址、河南澠池仰韶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甘肅寧縣北極泊,延安蘆山茆遺址,河南漯河賈湖遺址、滎陽青臺遺址;紅山文化遺址、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橋頭遺址、堯王城遺址、臨汾陶寺遺址、三星堆遺址等這些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華八千年文明史的空間物理存在。

黃帝族發展路線圖探源,2020年8月起,從寶雞神農祠開始,途經有七千年遺存的北首嶺遺址,鳳翔水溝遺址、甘肅靈臺橋村遺址、涇川王母宮、涇川百泉遺址、崇信黃帝城寨、崇信華夏古槐王、宗子窯洞、平涼崆峒山、慶陽南佐遺址、慶城不窋周祖陵、陝北定邊縣的博物館、靖邊軒轅黃帝真身陵(軒轅黃帝冢)及褡褳溝遺址一帶,至榆林市的博物館結束。

上述探源可以證實:“黃帝”實則不是一代個人的尊號

,而是一個生活在甘肅隴山隴東至陝西陝北一帶的、距今7137年—4717年的大部族歷代首領的尊號。

“姬宗氏祖上傳承說,

首代黃帝是伏羲的直系後裔,在距今7137年前

,誕於姬水之畔,和神農炎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後因二代黃帝和二代炎帝不合,二代炎帝帶領大多數龍族部落大出崤山,黃帝族和炎帝族以黃河崤山為界,各自發展。到四代黃帝時痛定反思,沿涇河而上,最終來到富饒的邰塬(甘肅慶陽董志塬)及古河南(河套平原)一帶,黃帝族終於發展壯大,到軒轅黃帝時一統天下。(姬英明)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韓建業教授:姬英明先生傳承的黃帝族年代和地域,與這一次探查所及的考古遺址情況多能大致吻合,陝西寶雞到隴東、陝北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時代文化也基本都是一脈相承的。在距今四五千年期間,也就是傳承中黃帝族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關中西部、隴中隴東至陝北一帶發現有多個數百萬平方米的大型遺址,應該不是偶然的。

加強這些地區的考古工作和文物保護工作,將對探源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華道統架構:以“易、道“為神魂,以”德“為核心。

中華道統的“曆法”核心:《聖太一天曆》《黃帝紀元歷》。

中華道統的“經”:《易經》和《道德經》。

中華道統的“史”:包括姬英明傳承的《中華上古史》,和自古傳承的《尚書》、《竹書紀年》、《逸周書》、《國語》、《春秋左傳》、《呂氏春秋》、《史記》以及歷朝歷代史。

“子”涵蓋了諸子百家主要的作品,如《黃帝內經》《莊子》《墨子》《文子》《孟子》《論語》《關尹子》《列子》《公孫龍子》《荀子》《法經》《韓非子》《孫子兵法》《陰符經》等等。

中華道統的護法:二十四節氣時令和岐黃巫醫。

讓中華民族繁衍壯大的第一大護法功臣,是后稷發明的二十節氣農業時令,在發展傳承至聖王姬昌時,他完成了二十四節氣黃道時令。衛護中華民族繁衍發展壯大的第二大護法功臣,是神農炎帝首創草藥巫法,和歷代岐黃巫醫金石草藥巫法。

中華道統的皮肉(文化):禮儀倫常,仁愛慈惠。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用酒樽來祭祀祖先,用玉璧來敬天。姬氏貴族祭祀佳釀用的是三千多年不間斷傳承的聖龍山黃酒。酒樽配佳釀用來祭祖是最好不過了。

“中國”一詞最早就出現於何尊之上。何尊,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何尊於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內底鑄有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銘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建都於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證,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起到了實證中華文明史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之處。何尊裡的“中國”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其新建的都城成周,位於現在的河南洛陽一帶。

何謂敬天法祖?三皇五帝到底是指什麼?中華道統是怎樣的架構?

何尊

何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圓口稜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稜。造型渾厚,工藝精美。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

標簽: 五帝  信仰  三皇  遺址  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