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碧桂園目前的發展現狀如何?

作者:由 旦且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1-11-29

碧桂園:棚改紅利消失後

世界500強中,有5家房企,均來自中國,其中碧桂園以第147名,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房企第一名。

除了這個榜單上的排名,碧桂園的銷售額、銷售面積、規模和體量,都是世界第一的水平。

宇宙第一大企業名不虛傳!

近幾年下來,碧桂園均在全球500強之類,並且排名在不斷地上升。

2017年:467名

2018年:353名

2019年:177名

2020年:147名

碧桂園做了些啥,怎麼就成為宇宙第一房企了?棚改紅利消失後,碧桂園還能繼續狂奔嗎?

1、棚改政策的遺留問題

棚改政策曾經是碧桂園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原因。

說一下棚改專案:

棚戶區改造的主要目標是城鎮裡的集中成片危舊住房、破房爛院、舊城舊村。主要目的是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兼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拆遷。

為什麼大家都那麼想當拆遷戶啊?因為拆遷就有政府給的補貼,錢多啊!

那問題來了,政府哪裡來的這些錢?一般是找財政撥款、要棚改專項款,這兩項不夠補貼怎麼辦,那就找央媽要。

棚改貸款主要來源於PSL投放,也就是政策性銀行提供,以國開行和農開行為主

具體操作就是:央行以很低的利息向國開行等提供貸款,國開行把錢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一方面將錢給拆遷戶,另一方面賣地換錢給銀行。

總結來說:

政府請客、財政買單、國開行操辦、央媽給錢搞拆遷!

棚改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拆遷戶手上都有錢了,有錢也不能拿著坐等通貨膨脹啊,那就只能繼續投資買新房。

雖然貨幣化棚改最初的目的就是國家支援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但是沒想到最後,直接變成了——安置房補貼越來越少,三四線城市貨幣化補貼率在80%以上。

本來房子=票子,但是拿到鉅額賠款的拆一族到了樓市,就變成了小韭菜:城市這麼小,開發商這麼少,而拿著賠償款的人又很多,漲價也要買好樓盤啊!

一來二去,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就被炒熱了,而一開始就深耕三四線的碧桂園,在這個時候嚐到了甜頭。

碧桂園的“發家”與棚改脫不了關係。

在小縣城甚至鎮上,碧桂園作為知名房企,其管理、物業和品牌價值是可以吸引到本土居民的,另一方面,政府也更樂意與其合作,保證房子能夠正常交付。

棚改在歷史上有三個點:2012年加大棚改力度,2017年提出“三年棚改攻堅計劃”,2018年6月份,國開行表示要收緊棚改,把貨幣化安裝轉化為實物安置。

縱觀2012年後碧桂園的營收,在2012-2013年與2016-2018年出現了兩個高峰,在2018年之後增速急速下降,與棚改政策的走勢是相似的。

三四線城市土地價格彈性較小,很難像一二線城市那樣囤地待漲,既然不能等待土地漲錢,那麼儘快變現就是唯一的辦法,這就造成了地產企業的“高週轉”。

“生不進萬科,死不進恆大,生死不進碧桂園。”

為什麼,萬科、恆大、碧桂園都被列入黑名單?原因就是資本家們為了快速跑動發展的“高週轉模式”。

及時出手,手上不壓存貨,最早是萬科提出來的。十年前,萬科提出“5986”高週轉模式,即拿地5個月動工、9個月銷售、第1個月售出8成,產品必須6成是住宅。

靠著這個模式,萬科當了很多年的老大。碧桂園之所以成為老大,也是因為完全掌握了萬科的精髓——

碧桂園的高週轉更甚,實行“456”週轉:拿地後立刻設計,4個月開盤,5個月銷售回正,6個月就能拿這筆錢再次投資。

房地產行業的高週轉是約定俗成了,畢竟土地很珍貴,及時變現才能爭取利潤最大化。

一方面,只要能夠去化,開盤越早銷售額就越多,利潤增長驅使回正快,現金流在手才能更好地投資融資。

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不確定性太強,只有及時變現才能降低存貨風險,比如華夏幸福就一下子被土地限購打折了腿,幾年都沒緩過來。

碧桂園的高週轉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甚至傳出“拿到地之後通宵畫設計圖”的情況。碧大哥,雖然你們的地多在三四線城市,可是這樣的設計也太不走心了吧?

結果證明,出圖太快,動工之前不做好準備工作的碧桂園,安全問題頻出,特別是高速發展的2018年,僅7月一個月就出了4起事故,很難不懷疑是2017年發展太快的後遺症。

慢週轉一定不賺錢嗎?湯臣一品樓盤賣了14年,從1000元/平米漲到了現在的20多萬每平米,說明了主打豪宅也是有市場的,並且有錢人更願意買單,通常全款就下來了。

但碧桂園的基因就是更契合下沉市場。

碧桂園的18個月投資轉化率在一二線城市為0。76,三四線城市為1。28。也就是說,土地款+建安等成本為1億的情況下,18個月之後三四線城市銷售回款為1。28億,一二線城市只有0。76億。

這可能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魔力吧!

因為高存貨,碧桂園在三四線的存量已經到達一個頂峰,陣痛是必然的。

首先是高週轉遺留下來的高負債率,碧桂園的資產負債率在2015年後,始終高於85%,2020H1負債率為88。03%,踩了一條紅線。

其2020年H1短期負債相較於2019H1下降了8。9%,去債務風險初見成效,但依舊高危。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碧桂園的大規模裁員。據年報顯示,2019年全年碧桂園裁員2。96萬人,2020H1碧桂園又開始大規模裁員1。4萬人。按照資料,短短一年半內碧桂園裁員4。3萬人。

其中最多的是在棚改高峰時期積累的銷售人員,由於沒有編制,在企業實現自己的利益週轉之後,很快就被捨棄了。

從高週轉,到通宵出圖,再到給區域經理下對賭,碧桂園這家企業,無時無刻不透露出一種“嚴謹和自律”的狼性。

只不過這樣的狼性,能否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呢?

一、如何擺脫魔咒

碧桂園不缺地,但缺好地。

楊老闆當年深耕三四線城市,為後來下了一步好棋,高週轉是抵抗風險的好手段,但碧桂園早期高週轉的成功執行,離不開棚戶貨幣化安置的環境。

而現在,三四線城市的價格已經漲到頂點,房企在收穫了一波紅利之後,難以突破環境實現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嘛!

碧桂園現在最大的困局,就是土地不夠用了。

眾所周知碧桂園是鄉鎮大王,由於前幾年棚改紅利多多,碧桂園並沒有深耕“一二線”城市。

據2020中報,截至2020年6月30日,碧桂園集團業務遍佈中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88個地級市、1,334個縣╱鎮區,專案總數高達2662個。

可以看出,碧桂園有一般的專案在縣/鎮,在目前的政策下,很難發揮其優勢。

碧桂園在2018年之後加大了對於一二線城市的土地的投入,在廣東、江蘇、河南、山東四個省拿地最多,佔比分別是14%、11%、10%、9%。從拿地權益面積區域分佈來看,三四線城市佔比高達77%。

而透過這兩個月的銷售額來看,碧桂園表面上的銷售額是上去了,但如果深究其銷售速度,遠遠趕不上2018年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

而融創、萬科等企業,其增速也遠遠超過碧桂園。

既然土地不夠,那就多方面發展來湊。目前,地產+機器人+現代農業是碧桂園的三駕馬車。

據報道說碧桂園的建築機器人已經開始投入工地測試了,希望我們有一天能看到機器人取代人工,楊老闆深謀遠慮,respect。

早期棚改的紅利已然過去,碧桂園也在嘗試多元化佈局。2021年1月,碧桂園停牌收購藍光嘉寶物業64。52%的股權,涉及48。5億元。

這次收購,不僅是增加了碧桂園在西南市場的土地佔有率,更是對其第三方服務的一個補充。

大家都知道,宇宙大企雖然房子賣得好,但是物業服務一向拉跨,藍光嘉寶的優勢在於中介專案做得好,2020H1其拎包入住業務同比增長30。9%,由他出租碧桂園的房子,豈不是強強聯手?

二、碧桂園,還能快嗎?

最後來聊點現實的,碧桂園還能“快”嗎?

三四線城市及縣城、鎮處於城市化的末端,房地產在這裡的發展空間很小,但高週轉下的開發量一直在增長,而近兩年的調控,使得房產銷量進一步回落。

這兩年,由於紅利期過去,一二線城市土地限購,碧桂園似乎快不起來了。

國內房地產的空間也就這麼大,加上兩集中、三批次政策的釋出,房地產企業早就進入存量競爭狀態,一二線市佔率不高的碧桂園,實則已進入了一個去庫存的狀態。

去存貨的效率高嗎?

從目前碧桂園的存貨資料來看,在2020年之後明顯下調拿地速度,在有意識地調整去化。

另一方面,房地產不同於其他行業,在建的樓盤也能進行預售,應收賬款是其銷售的重要指標,用應收賬款/存貨,可以簡單地窺見碧桂園的去化速度。

在2019年棚改紅利消失之後,碧桂園的去存貨速度明顯降低,應收賬款相對於存貨來說處於下降趨勢,這是個不利的訊號。

2020年H1,碧桂園拿地2235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2。3%。

而同期,綠城、龍湖。陽光城、華僑城等房企拿地強度均超過60%,中梁、新城、華潤和遠洋等企業也在50%-60%之間,top50 房企拿地強度中位為46。5%,碧桂園拿地強度卻不超過30%。

小心謹慎去庫存,步步為營為生計。

碧桂園,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碧桂園的基因就是更契合下沉市場。

碧桂園的18個月投資轉化率在一二線城市為0。76,三四線城市為1。28。也就是說,土地款+建安等成本為1億的情況下,18個月之後三四線城市銷售回款為1。28億,一二線城市只有0。76億。

這可能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魔力吧!

因為高存貨,碧桂園在三四線的存量已經到達一個頂峰,陣痛是必然的。

標簽: 碧桂園  棚改  三四  城市  週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