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法華經講記·信解品第四05-妙法蓮華經原文白話講解讀誦

作者:由 天生髮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1-04

佛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他絕對不會慳吝,否則就要受報。佛知道一切萬法都是自己,只要有一個人沒有成佛,他這一尊佛就不圓滿。世界上只要還有一粒微塵沒有迴歸「大光明藏」,這尊佛就不圓滿。

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

「但樂小法」,外現聲聞相;「真是佛子」,內秘菩薩行。怎麼「真是佛子」呢?他在前四說法時期已經聽聞了菩薩法,明白了菩薩法,他就是菩薩。怎麼「但樂小法」呢?他不相信明白了菩薩法就是菩薩,總是認為「這是我們偶爾地聽到一點訊息而已」。在《楞嚴經》講「六交報」,別人說壞話、別人做壞事,看的人聽的人還要受報。這是不是也是「密化」?這可不得了啊!那麼別人說好話、別人說佛話,你聽了以後,是不是也受報啊?你成了佛,可你還不知道啊!這就是「密化」,佛翻來覆去就是講這個法,你這個心明白什麼就是什麼。一言一行皆當謹慎。

我們不管坐火車、坐輪船、坐飛機,只要遇到人你儘量講「如來藏」,不要去講小法。一個人真正讀懂了《法華經》《楞嚴經》,他會放下一切經典,只講《法華經》《楞嚴經》。他講什麼經典都能講出「如來藏」的道理,他不會跟你婆婆媽媽的張長李短,要明白。怎麼講「依法不依人」吶?他能講出「如來藏」心地法門,他能懂得聽聞大法當下成佛,他一定會講《法華經》《楞嚴經》。佛多英明,一句「依法不依人」,是不是在給講這個法提供理論根據啊?這是佛講的,沒有錯。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這是理解佛,眾生在迷中,佛講方便法是迫不得已。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

如果我們都是大根機,那就沒有三藏十二部經出臺;只有一乘法,就不會惹出許多麻煩來。雖然是麻煩,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佛出世之時,地球上已經幾十億年沒有佛法的氣氛,佛只有講出無量方便之法。可是這幾千年以來,我們這個國土到處充滿著大乘佛法的氣氛,沒有必要又從小法開始講起。

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

佛當年在講菩薩法的時候,叫聲聞人旁聽,一邊旁聽,一邊來批評小乘法。

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旁敲側擊也好,罵我們也好,這都是在把大乘菩薩的法理作為資訊灌輸給我們。佛在第三說法時是旁敲側擊,在般若時開始勸導小乘人回小向大。到了法華涅槃時,是強令小乘人必須學大乘法,不學就不行。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法王」就是成佛,當下成佛。怎麼「自然而至」啊?「即開即得」,聽佛講了「如來藏」的道理,我當下全部得到了。有沒有哪個轉過去修行一年半載:佛,我聽你講了「如來藏」,又修行了半年,現在得到了。有沒有這樣講?沒有啊!就在會上「即開即得」。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當」就是正當名分。怎麼「當得作佛」?前面講了「開示悟入」,講了「妙法蓮華」,明白了「妙法蓮華」,你「當得作佛」。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舍父逃逝,遠到他土。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

其家鉅富,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往來者眾,豪富如是,有大力勢。而年朽邁,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死時將至,痴子舍我,五十餘年,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體生瘡癬。漸次經歷,到父住城,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推求:

分析考慮。到什麼地方呢?

求之既疲,頓止一城:

推求的時候,那是佛在兜率陀天觀察四千年。「頓止一城」是在淨飯王宮現「有餘依涅槃」,在祇樹給孤獨園現比丘相,是現佛之應化身。

造立舍宅:

是建立道場。

五欲自娛:

佛現肉身相叫「和光同塵」,不離五欲教化眾生,叫「同塵」,「自娛」叫「隨緣不變」;雖然現身在五欲六塵,但是時時在定中,時時在大光明藏中。

其家鉅富:

是總說佛家的富貴。

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

「輦」和「輿」都是大車小車之別。

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這段經文前面長行裡已經作了解釋,我們自己去回顧複習一下。

商估賈人,無處不有:

這是打比喻。比喻佛把法傳出去,成就了眾生,是不是也成就了自己?跟搞買賣一樣。

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

這是講佛示現應化身是「不動而至」,他沒有離開大光明藏。大光明藏之王者,就是「王者之所愛念」,也就是前面講的「和光同塵」,是幫助解除小乘人不敢願身再來的這個煩惱心。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諸緣故,往來者眾:

這是講佛弘法的氣勢。群臣豪族,比喻一佛出世,十方響應,諸佛菩薩以各種身份來助佛弘法。弟子大眾中也會有古佛、大菩薩再來示現凡夫相。

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仍然是讚歎佛法的氣盛。「力」是表法門;「勢」是表教育。我有這個法門還要開場教育。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夙夜惟念,死時將至,痴子舍我,五十餘年,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這是指佛的悲心救世。在世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教化眾生;滅度以後又是在考慮什麼時候再來創造機緣、重返世間,諸佛就是這樣。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

「或有所得」,可以說為一些修人天福報,是修歪門邪道,欲升反墜。

飢餓羸瘦,體生瘡癬:

「飢」,是表示沒有得到正法之食;「餓」,是表示沒有得到助道之漿;「羸」,是表小法沒有大的法力;「瘦」,是表小法沒有大的功德。「體生瘡癬」,是指迷惑顛倒、我執、所知障,就形成自己的種種煩惱習氣。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

物極必反,慢慢地在這個世間裡感到很痛苦了,他自然有一種期盼出世的這種念頭。在人天福報裡啊,祖師大德有講,往往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兒女不孝,家破人亡,或者重病在身,就把你逼到佛門裡來。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這是把上面那四句偈又進行了總結。「傭賃展轉」就跟在外面打工一樣,經過了種種的波折,終於一步一步向佛法靠近。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施大寶帳,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註記券疏。窮子見父,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若國王等。驚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強驅使作。思惟是已,馳走而去。借問貧裡,欲往傭作。

看來機緣成熟,佛已經出世,在道場的門內做種種充分的準備。這個「大寶帳」,是助於教化一切的眾生。有緣者先成就,無緣者未來世也能成就。注意這個「大寶帳」,是指普度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

是顯示出肉身佛出世的氣氛。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註記券疏:

這是指弟子們修種種法門。「或有計算」一般是指菩薩在發心,給自己定計劃。「金銀寶物」是各種法門。「出內財產」是「自利利他」。怎麼「出內財產」呢?就是前面講經說法,代佛傳法叫「出內」,把自己明白的道理講給眾生聽。「註記券疏」:「注」帶有歸納、總結、整理的意思;「記」是依照佛所制定的課程修行,並自我印證,也就是「解脫知見」;「劵」是發大心,與四弘誓願相對應;「疏」是修行的過程。把自己與一切的萬法來溝通。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謂是國王,若國王等:

窮子覺得他不是國王,也是像國王那一類的很有地位的人。

借問貧裡,欲往傭作:

問路上的人:「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供我們這些人去打工謀生」。「欲往傭作」:我就到那裡去做粗事,我只能做粗事。比喻向老師討教,像我這個根機的人,應該修什麼法門吶?我一個字不識啊。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即敕使者,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迷悶躃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愚痴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即以方便,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雲當相僱,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長者於牖,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樂為鄙事。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既益汝價,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暖。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執作家事。示其金銀,真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止宿草菴,自念貧事,我無此物。父知子心,漸已曠大,

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於此大眾,說是我子。

舍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昔於某城,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遂來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敕使者:

「敕」是命令,這個「使者」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佛出世了,那麼有緣的弟子過來了,所以佛在第一說法時,講了一部《華嚴經》。

追捉將來:

《華嚴經》是頓教菩薩法。「追」顯示出心情很急,要你馬上回頭,馬上成菩薩;「將來」就是帶過來,馬上就要「背塵合覺」,合「大覺」。

窮子驚喚,迷悶躄地:

好像是休克了倒在地上。「迷悶」是比喻沉迷在迷惑顛倒中;這個「地」是無明煩惱習氣之地,比喻這個小乘人,小乘根機不堪大教。

是人執我,必當見殺:

「見殺」前面講了,小乘人把涅槃四德——「常樂我淨」倒計為「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他認為菩薩願身出世是又重新落入六道輪迴。他把願身再來的菩薩與這個凡夫的業報身混為一談。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開始後悔:我這麼笨,為了幾口飯跑到這個地方來。跟這些豪貴權勢在一起搞不好被抓回去,是不是又當楊白勞啊?他這種心態是比喻:我修什麼大乘佛法呀?別到時雞偷不到反丟一把米呀,是這種心態。

長者知子,愚痴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他知道兒子心下劣,不堪大教。眾生眼中佛也是眾生。人與人之間思想不平衡,他沒有辦法溝通。眾生就是這麼可悲,各人都以為自己都是對的。所以古今中外出現了許多冤假錯案,那當然是典型的;最平常相互之間是不是也都是些煩惱啊?親朋好友都有煩惱,就是各人自以為是,其實來講並沒有什麼事情。往往就是小心眼,把它看得太重了。同樣一句話,各人用心不一樣,他理解就不一樣。

標簽: 菩薩  窮子  眾生  長者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