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由眾生一詞看解脫之義(上)

作者:由 師父曰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7-24

由眾生一詞看解脫之義(上)

1

眾生是什麼?

看了一篇生物學的科普文章,上面介紹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在物種分化的過程中,並不是一旦物種成形就永久隔離。

相反,低等生物之間,高等生物之間,甚至高等與低等生物之間,都可以發生大規模基因交流。

例如,在人的基因組裡有部分的DNA是病毒。一些病毒在跟人類祖先長久的鬥爭之後,被融為人類生命的一部分並起著特殊的作用。

這種錯綜複雜的基因交流表明,物種呈現的關係,不再是清晰分叉的樹形狀態,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網狀。

各種生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佛經中“眾生”一詞,正好說明生命的狀態:眾緣和合,生生滅滅。

眾生一詞,首先言眾,眾因緣和合而生。

任何事物,非獨立、單一因素產生,當它存在著,又有著存在的方方面面。

整個世界,以及世界上每一個事物,都在這種複雜性,共存性,發展性當中。而每個人也一樣。

由於我們都是眾生,每一個“我”的身上流著祖先的血,同時也接受著周遭各種影響。

“我”是暫時的集合,相似相續,故而習以為常,產生一種穩定的錯覺。分析推求,其實並沒有一個恆定的、獨立的、純粹的“我”。

只這眾生一詞,越深入體會,越能明白解脫之道。

佛教的眾生觀,同時也是無我觀,也是無常觀和緣起論。

#FormatImgID_2#

在心理治療的學習中,有一位老師告訴我們,心理治療的秘密就是把個人當作團體,把團體當作個人。

在治療室裡,治療師面對一個來訪者,就是在面對一群眾生,面對著來訪者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妻子兒女、朋友師長,面對著來訪者的愛與恨、願望與衝突、情感與理智,面對著來訪者的過去、現在、未來,治療師面對的從來不是單一的人、獨立的人、純粹的人、恆定的人。

較之日常生活,治療室可以讓更多的眾生出來講話,也讓來訪者聽到這些聲音,理解這些聲音。

可以認為好的治療師都是在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觀聽眾生之音,理解眾生的苦與求,從而調服眾生超度眾生。

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與諮詢師一道,漸漸地領會、容納、調和內心的複雜性、共存性與發展性。

而在這之前,他可能不自覺地被各種力量糾纏、撕裂、碾壓,或者面對改變之時驚慌失措。

隨著治療的進行,來訪者發展出內在的觀世音能力。觀世音菩薩不再是一個外在的雕像或者一種想象。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是一種昂貴的持續的形式,不會成為一般人的生活必需。

但有心人都可以認識自己。

從自己的心境中看到眾生,從生活中看到眾生,這是不受形式所限的。那位老師是一位佛教徒,他正是在實際工作中看眾生看自己。

那麼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性格、價值觀,都在受著各種影響,例如家庭的、社會的。

就像我走上心理學之路,且跟宗教緣分深厚,跟自己來自醫生家庭,家族中還有風水師算命先生等角色不無關係。

我在上級面前的緊張,也跟早年與父親的相處模式有關。

各種重要的角色,一直都住在我們的心裡悄悄地影響我們。

#FormatImgID_3#

2

了知眾生相,常生大心量

隨著對眾生的理解,會有更多的從容與大度。人是多面的、變化著的,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又各各不同。

我們對人不再有單一的、片面的期望,不再固守刻板的印象,不在一味地羨慕別人。

奧運冠軍也是會輸的,幸福的人也有自己的不幸,甜蜜的愛情也藏著苦惱,人設跟真實的個體之間往往不是等號。

隨著對眾生的理解,會看到眾生與我如此不同,又如此一致,從而產生同理之心、慈悲之心。

眾生存在的煩惱,也存在於我身上。

前些天,一位朋友指出了我的不對,當時馬上感覺到自己有些許排斥。

好在自己知道了,原來聞過則喜不是容易的事。那麼自己對人橫加批評之時,也能理解對方的反抗情緒了。

由眾生一詞看解脫之義(上)

了知眾生與我無二,平等之心自然而起。傲慢與自卑可以慢慢鬆綁。

有次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師父,他感到了我的緊張,於是他說起自己的事。當年他去見他的師父,開始的時候也很緊張。

後來他想著:一堆肉面對另外一堆肉在那裡,都是一副皮囊。於是就慢慢放鬆了。

一個佛教修行者,如果他不只是喊著“眾生平等”的口號的話,他會觀察自心,原來六道眾生,地獄天堂都在心中。

從這個意義來講,看自己即是看眾生,度自己即是度眾生。

《壇經》法語分享於此: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慾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慾。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文章僅代表作者的看法。凡涉及教義之探討,僅供參考。作者亦鼓勵讀者親自翻閱經典,與善知識交流學習。)

標簽: 眾生  來訪者  面對  自己  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