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參加辯論賽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作者:由 Andy Lee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7-11-20

有人曾問我,當下的時代風氣是什麼?

我生在湖南,那裡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現住在北京,這裡是溫帶季風氣候。如果一定要談時代風氣的話,那麼要分季節來談。有時候是從太平洋刮過來的溼潤暖風,有時候是從亞洲大陸腹地刮過來的乾燥寒風。

之所以不想正面回答“時代風氣”的問題,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實在太模糊和空泛,概念沒有精確的定義,討論起來大多是浪費時間,最多感嘆幾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純粹是無病呻吟。

辯論賽是什麼?

好些人以為懂批判性思維的人,一定特別愛批判這批判那,總想要挑別人的刺,讓別人出醜。這樣的人一定特別愛打辯論賽,喜歡在辯論賽打得對方辯友啞口無言,無力回擊。

我擅長批判性思維,也願意與他人辯論,但不愛在辯論賽上與他人辯論。私下裡的辯論,可以澄清思想、交流資訊、表達感情。公開的辯論賽,是一種娛樂表演,只為取悅臺下的評委和觀眾。

這不是說辯論賽就不好,恰恰相反,辯論賽相當好,它們與演唱會、話劇、舞蹈表演等舞臺演出活動,屬於同一類別,可以令人發笑,享受娛樂人生。

如果舞臺上的辯手懂得自己只是個演員,那是最好的。但辯論賽的壞處在於,年輕的辯手不知道自己是演員,年輕的觀眾也不知道自己在看娛樂表演。如果他們長大後,誤以為科學研究或者哲學研究就是靠形似舞臺辯論的形式來推進的,那就糟糕了。

我之所以不愛在辯論賽上辯論,不是因為不擅長辯論,而是因為不擅長表演。硬要表演也行,但至少要讓臺下的觀眾知道這是演戲。如果明明是演戲,還不讓臺下觀眾知道,那就算是騙人了。

當概念定義清晰後,辯論賽就無法進行了

認同分析哲學的人,討論問題時總是愛從概念分析出發。這樣的人一旦上臺辯論,只會讓辯論開展不下去,掃了大家的興致。

隨便找一些經典辯題來舉例:

1。錢是萬惡之源/錢不是萬惡之源。

2。美麗是福不是禍/美麗是禍不是福。

3。功可以補過/功不可以補過。

4。愚公應該移山/愚公應該搬家。

5。逆境更有利於人成長/順境更有利於人成長。

以上五個辯題都分正反雙方,一般來說是抽籤決定正反。考慮到邏輯不矛盾律(Law of noncontradiction),正反雙方至少有一方是錯的。

以1為例。我們先把“錢”定義為貨幣,把“惡”定義為惡行,把“萬”看作量詞,用來指所有的惡,把“之源”定義為“原因”。這樣來看,錢是不是萬惡之源,相當於說,是否所有的惡行都由貨幣導致,這就很簡單了。

亂扔垃圾是不是一種惡行?它是由錢導致的嗎?情殺是不是一種惡行?它是由錢導致的嗎?如果這些行為都屬於“萬惡”,如果它們不是由貨幣導致的,那麼錢自然不是萬惡之源。

當然,另一方辯手也不會善罷甘休,他們不會同意這些概念的上述定義。比如,只要把錢不做字面意義理解,將其看作慾望的象徵,那麼很多惡行的確可以歸於過多的慾望,如此就能將錢與萬惡之源聯絡在一起了。

剩下幾個例子也很容易分析。只要把“美麗”、“福”、“禍”、“功”、“補”、“過”、“應該”、“不應該”、“逆境”、“順境”、“成長”等概念界定清楚,辯論賽就被成功終結了。

概念分析真乃獨孤九劍式的好功夫,學成之後,不說問鼎江湖,至少也能防身自衛,還能遇強則強。最關鍵的是,欲練此功,無須自宮。大家如果心動了,可以再耐心等一段時間。我已計劃以總計15萬字的篇幅,完成一系列關於概念分析的文章,包涵原理、方法、案例,供大家免費閱讀。

參加辯論賽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辯論作為一種娛樂遊戲,能放鬆身心,還算是社交活動的一種,也多少鍛鍊了口才和臨場反應能力。對於參加辯論賽,我一向是不會一概反對的。

我們需要考慮參加辯論賽的邊際成本,或者叫機會成本。為了參加辯論賽,我們究竟放棄了什麼東西?在這些放棄的東西中,有沒有比參加辯論賽更有價值的?如果參加辯論賽的邊際成本太高,那麼就不要參加。如果邊際成本不高,那就可以參加。

假設你參加辯論賽要花10個小時,這10個小時你原本可以用來閱讀一本好書,或者和多個好友進行多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加深彼此的友誼。那麼我建議你不要參加辯論賽。

如果你原本的那10個小時,只是準備睡懶覺、玩遊戲、看無腦小說等,那你可以參加辯論賽,至少比從事這些活動更有長遠收穫。

大家看,是不是“機會成本”這個經濟學概念一出場,整個辯題又沒什麼好辯的了?

如果要玩遊戲,那麼參加辯論賽可能會有很不錯的娛樂效果。

如果想學習更多的知識,學會認真思考,那麼辯論賽不是最佳方式。

後記:讓我們暫且忽略對修辭學這個主題做出的跨學科研究,包括但不限於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邏輯學、哲學等,這個領域算是和辯論緊密相關,但是一般的辯論愛好者不關心修辭學研究。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訊號:Reas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