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作者:由 西塞羅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9-12

花木蘭故事的背後,是一箇中國古代兵制走入死衚衕的悲劇。

正文共:4294字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1

迪士尼新出的電影《花木蘭》,如很多影評警告的一樣,是個大爛片。

在電影未上映之前很多人可能覺得這電影如圖所示,爛在服化道上,但看過之後,才發現服化道相比電影那一塌糊塗的指令碼來說,其實還算好。

整個故事人物情緒的起承轉合特別突兀,跟放PPT似的:

劉亦菲演的花木蘭前一秒還小姑娘一樣跟父親撒嬌吵架,後一秒就拜了祖壇替父從軍去了。鞏俐姐姐飾演的女巫前一秒還是大BOSS,後一秒居然洗白替主角擋箭……凡此種種,完全不知人物的心理動機為何。

整個觀影過程中,昱弟能隔著螢幕感覺到編劇們的那種艱澀——這幫編劇們對人物動機的解讀是失敗的,他們顯然不理解花木蘭為啥替父從軍,於是搞了一通前言不搭後語的瞎解讀。

那問題來了,迪士尼為何會砸錢搞這麼一部爛片?

這幾年,好萊塢拍了不少討好美國少數族裔的電影:

比如漫威宇宙的《黑豹》是討好黑人的,

迪士尼之前也拍過《阿拉丁》取悅阿拉伯裔,

這次更是狠砸了兩億多美元,要把曾經成功的動畫電影《花木蘭》真人化,明顯是在撓華裔的癢癢。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好萊塢肯花真金白銀去拍這些電影,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崇尚民族團結了,而是因為商業利益:這些年美國白人生育率的下降和少數族裔人口的增多是個明顯的趨勢,好萊塢想賺這幫人的票房,當然要講他們的故事。但這些少數族裔的年輕人其實也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本民族的“原生態故事”該怎麼講,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這極大方便了好萊塢編劇們糊弄事——拿一個西方故事的指令碼,套上個少數族裔文化的殼子,請幾個大腕兒照著演,再加點酷炫特效,就完事了。

《花木蘭》顯然就是這麼一部拍出來忽悠ABC(美國土生華裔)的電影。正如漫威的《黑豹》講的其實是一個美國超級英雄的故事一樣,《花木蘭》講的也是典型的西方中世紀騎士故事:

一個女孩,為了家族榮耀和實踐“勇敢、善良、真誠(勇善真)”的騎士精神,毅然代替父親成為國王的騎士,在經歷一系列冒險之後榮耀加身、衣錦還鄉。

因為有這麼一個完全西式的故事核心,我們中國人在電影中會看到很多讓人吐槽不能的劇情穿幫情節:

比如,劇中甄子丹演的那個將軍,在看到有士兵撒謊後,懲罰措施居然是讓他們直接收拾東西回家——大哥,這是服兵役好嗎?真要撒個謊就能回家,那兵營豈不都跑空了?

再比如,李連杰演的那位皇上,一聽說草原可汗殺進宮來了,立刻二桿子精神上頭,抽出寶劍,領著幾個侍從就去找人家單挑了。

所幸對面的大汗操作也是迷幻,好端端一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本該是鐵騎飲馬黃河的事兒,弄得跟本·拉登搞恐怖襲擊一樣,也是帶幾個兄弟就往皇城裡闖,吵著要殺皇上——您是大汗啊,草原鐵騎呢?快馬彎刀呢?

沒有,通通沒有。整個電影大約就能看到不出二百來號人在來回掐架,弄得龐大的中式兵營和皇城都顯得空蕩蕩的——在這一點上,該劇導演的水平還不如拍《英雄》的張藝謀,都不知道該用特效把這麼大的場面塞滿。

但你如果用西方騎士故事那一套去理解,導演這麼安排是說得通的。

西方中世紀的戰爭,大多也就是幾百上千個騎士之間的小規模衝突。這種衝突中,單兵素質是很重要的,騎士必須對領主忠誠,並勇敢善戰,不合格會被解除附庸關係,而解除附庸關係則意味著騎士的社會性死亡,是很重的懲罰,騎士將喪失地位、田產和安身立命的根本——導演所理解的花木蘭之所以要替父從軍,以及甄子丹“開除”撒謊士兵,都是建立在這套邏輯下的:一個騎士要完成自己的試煉,才能給領主繼續打工。

貴為皇上的李連杰提劍跟可汗PK,在西方情態下也好理解,歐洲的中世紀國王們沒有那麼強大的王權,也沒有儒家思想幫他們馴化臣下,他們不過是貴族和騎士中的領頭人,遇上戰事必須自己親自上陣才能鼓舞士氣。像東方皇上那樣喊句“來人,護駕”就有一幫忠臣幫他擋刀的待遇,西方國王們是沒有的。

編劇在寫這一段時,估計腦子裡想的是獅心王理查與薩拉丁在耶路撒冷的那次對線。

所以,花木蘭放給歐美觀眾看,他們大約不會覺得有多違和——故事就應該這個樣子啊,中世紀打仗麼,還有別的打法嗎?

有的,只是不瞭解中國史的人很難理解。

2

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動輒拉起呼啦啦上萬人的隊伍搞大規模作戰,不是白玩兒的,其基礎就藏在花木蘭這個故事的細節中。

《花木蘭》的底本《木蘭辭》起源於北魏,而北魏的軍事動員體系叫府兵制,府兵制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特別又影響至深的制度。

嚴格說來,在西魏的宇文泰改革府兵制、去除其中的民族歧視色彩之前,“府兵制”除了是軍事制度,還是一套民族壓迫制度——南北朝時,北方草原民族(鮮卑人)靠快馬彎刀佔領了中原,北魏軍事貴族們最初將“從軍”視作一種鮮卑人才能享有的特權,他們規定漢人老百姓只能耕地、交納賦稅(而且是重稅);鮮卑人則可以免交租稅,同時擁有更多的田產,但代價是,一旦遇到戰事,鮮卑人要成為“府兵”,每家每戶都要出男丁,跨上戰馬、拿起彎弓為天子(可汗)效命。

這套系統的雛形,跟西方中世紀的騎士制度有點像:同樣是為落後文明徵服先進文明之後而設,同樣是上級賜予下級以田產、下級回饋上級以軍事效力的效忠關係。難怪西方人會誤解。

然而,幾乎同時代發軔的這兩套相似體系,後來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西方,騎士和領主貴族們在整個中世紀始終保持著對上級較強的“議價權”,這種議價權最終成為了議會、憲章等制度,固化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但同時代東方的故事卻是另一個講法:

北魏的鮮卑可汗在入主中原後很快漢化,接受了秦漢延續下來的大一統式皇權思想。中式皇權思想的核心就是拒絕權力的分割:皇帝們不捨得像同時代的歐洲國王們一樣將土地的所有權和治理權也分給手下。基層府兵們真正得到的,僅僅是那些田產的經營權和不交租稅的權力。

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由於沒有治理權和獨立的政治地位,府兵們的田產總是很容易被侵蝕、兼併掉。

在《木蘭辭》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敗壞的苗頭。花木蘭決定從軍後,第一個動作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你一個府兵,要隨時準備為國效命的,家裡不備一匹馬嗎?平時訓練咋辦?

無論當年的動畫版還是真人版,迪士尼所拍的《花木蘭》中,馬都被改成了花木蘭家家養的,西方人可能沒法理解有從軍義務的騎士家裡不備馬。

但在《木蘭辭》中,花木蘭家不僅馬是現買的,連騎馬的配件都要現買應付,這證明這家人已經不習弓馬很久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花家的經濟條件已經不再允許日常養馬,與其飼養這樣一匹古代吞金獸,還不如平時賣了補貼家用,戰時再買以“應付差事”。

這樣湊合出來的“府兵”戰鬥力就十分堪憂了。最遲到唐代初年,府兵的“敗壞不堪用”已經成為了大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徵高句麗,就親身目睹和感嘆了府兵的戰鬥力下降。李世民能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兩條路:

第一,重新整肅和確立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其核心是重新保障了府兵們的財產權,以保障兵源質量。

第二,由朝廷出錢,專門僱傭一幫能打善戰的“遊俠兒”充作“天子親衛”,這些人完全脫產,吃喝拉撒都由朝廷管。這套體系,後來就發展成了“募兵制”。

這麼一番“勵精圖治”下來,唐兵的戰力居然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水平。

府兵和募兵相雜糅,去年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唐軍就處在這個階段。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該片主人公張小敬與反派BOSS之間的矛盾也是這兩種制度開始發生衝突所產生的。

但李世民的這兩個應急藥方,後來都被證明有嚴重問題:

“均田制”和“租庸調”解了一時之需,但還是沒有解決如何保障財產的問題,土地兼併隨著時間推移故態復萌,府兵制最終徹底敗壞。

而募兵制在後來的發展中,了一個讓中華帝國尾大不掉的夢魘——一支僱傭常備軍的成本實在太高,絕非一箇中世紀帝國的生產力所能承擔。唐太宗的孫子唐玄宗時代,即便極盡搜刮能事的奸相李林甫也無法填滿各藩鎮養兵的財政虧空,於是釀成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和隨後的藩鎮之禍。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妖貓傳》裡的唐玄宗和安祿山爭的是女人,但歷史上,他倆爭的是養兵的錢。

此後的中國歷史上,兵制就是在各種變種的府兵制和募兵制之間打擺子:

宋代,執行了較為徹底的募兵制,但也給這個國家造就了空前的財政重壓,最終催生了行事操切、急功近利的王安石變法,撕裂了整個國家。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清平樂》裡說了點這一內容。

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懷著對李世民的無限崇拜,又重新搞起了山寨版的府兵制,他劃出一些農戶為“軍戶”,要他們世代服役,不必納糧。朱元璋得意地宣稱自己“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粒糧”。

但兩百年以後,府兵制的那個頑疾又出現了——與之前所有皇帝一樣,朱元璋只給了兵戶田地,卻沒給他們保衛田地的相應權力。王公貴族、官員豪紳利用權力侵佔田產在明末又成了大問題,軍戶制度的徹底敗壞,敲響了明王朝的喪鐘。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軍戶制度敗壞的問題,《大明劫》裡的孫傳庭總結得不錯。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從八旗至綠營再至湘軍、淮軍的轉變,幾乎就是把北魏府兵制到唐代藩鎮割據的舊事用短短兩百多年時間又重演了一遍,再次證明了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所以,《花木蘭》這個故事背後,其實暗伏著一條古代中國兵制一路走進死衚衕的發展曲線——中國從與同時代西方騎士制度相似的出發點開始,卻最終走上了一條與他們截然不同的道路。

3

這樣的歷史背景,好萊塢的編劇們是無暇瞭解的,今天的中國編劇們也未必瞭解。

花木蘭這個題材,國內電影也沒少拍,但我們往往喜歡把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動機包裹上“保家衛國”的光環,比如趙薇那一版。

《花木蘭》為啥被罵的那麼慘,老美不懂中國的古代軍制

但正如西方人以“騎士精神”“女權主義”來解釋花木蘭替父從軍是鬼扯一樣,說花木蘭有“保家衛國”的覺悟也屬於現代中國人的過分拔高。

你看《木蘭辭》裡,對花木蘭從軍前怎麼糾結,從軍後怎麼想家,回鄉後大家怎麼高興,描寫得都很詳細,唯獨對上陣殺敵語焉不詳,一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就滑過去了,什麼具體情節都沒有。各類影片中大段篇幅描寫的戰鬥場面,都是難為後世編劇們編出來的。

這顯然不是一個執著於“保家衛國”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至少《木蘭辭》的作者沒把動機解釋成這個。

原版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動機究竟是什麼?無非“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以北魏當時的事情論,如果不按府兵的身份服兵役,花木蘭的家族就要像普通的漢民一樣交納很重的租稅,不僅經濟地位要進一步淪落,社會地位也會下降,所以她為了家族只能挺身而出,去擔負一個女性本不該擔負的兵役。

至於一個連戰馬都要現買的女孩怎麼對抗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燕山胡馬”遊牧民族?如果各家府兵都這樣勉強,這支部隊的整體戰力會怎樣?這就不是花木蘭能關心的事情了,反正朝廷發來的“軍書”如此,草民們不過遵旨奉行。

說簡單點、也直白些,這就是一個北魏府兵家庭無奈之下“應付差事”的故事。

花木蘭既不是中國版聖女貞德,也不是古代版的吳瓊花,她就是她,一個為了不讓家庭階層淪落而奮力掙扎的女性。

標簽: 花木蘭  騎士  從軍  府兵制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