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怎麼樣才能把《赤壁賦》講的很精彩?

作者:由 白露橫江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7-08-18

剛上完。

講《前赤壁賦》,如果把想講的內容都講完至少三節課。

如果題主要做微格或者開課的話,我建議聚焦“洞簫客”,引導學生做研究性學習。

我的設計創意來源於李明啟老師的一個訪談:

怎麼樣才能把《赤壁賦》講的很精彩?

怎麼樣才能把《赤壁賦》講的很精彩?

容嬤嬤為什麼這麼壞?因為她很可能是皇后的奶孃,她把皇后當自己女兒來保護,她要替皇后說出不方便說的話,做皇后不方便做的事,她要把威脅到皇后地位的妖豔賤貨們都消滅。

李明啟老師並不是在開腦洞YY,而是在給人物寫小傳,這在老演員中是很常見的。

《前赤壁賦》中的洞簫客是個怎樣的人?他和蘇東坡什麼關係?這些我們都一無所知。《後赤壁賦》也有“二客”與東坡同行,他們的身份我們從《核舟記》中能知道是黃魯直和佛印。但洞簫客的身份在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因此我讓孩子們想象:如果給洞簫客畫一幅畫,你會怎麼畫?如果要排話劇,你會怎麼演洞簫客?如果要給洞簫客做人物小傳,你會為他新增哪些設定?

現在教的這批孩子相當靠譜,各種合情合理的腦洞遠超我的預設:

“他應該也是個文人,因為他知道曹操《短歌行》。”

“他應該是個音樂家,因為他洞簫技術高超。”

“他很可能也是貶官,所以那麼悲觀。”

有些則要經過啟發才能往那個方向想,

比如追問洞簫客的年齡,他們會想到“他的年齡應該是中老年,因為年輕人不會哀吾生之須臾。”

再比如追問他的宗教信仰,他們會想到“他應該通道教,因為他希望挾飛仙以遨遊。”

經過孩子們一輪又一輪頭腦風暴,洞簫客形象漸漸豐滿了起來:

怎麼樣才能把《赤壁賦》講的很精彩?

怎麼樣才能把《赤壁賦》講的很精彩?

然後我引導他們思考:“洞簫客到底是誰”這個問題有幾種可能性?

他們經過各種不靠譜腦洞後歸納為兩種:確有其人和虛構。

我追問:那麼我們做分類討論,如果他確有其人,我們要怎麼把他找出來?

有學生直接能想到:找元豐五年被貶在黃州的人,看他們中有沒有跟蘇軾關係好的。

我順著他的思路啟發:元豐年間被貶在黃州且跟東坡關係好的人還真有一個,並且我們都知道名字,因為他兩次出現在課本中。

他們很驚訝,但回憶不起。我告訴他們,這個人就是張懷民。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寫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蘇轍在《黃州快哉亭記》中也寫到:“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

張夢得,字懷民,蘇軾友人,也被貶黃州。似乎我們一下子就找到了,學生們很興奮。

但是我說:張懷民是否會吹簫呢?現有資料完全沒有提到。接下來該怎麼辦?

他們說,可以找蘇軾其他詩文;可以找記載這段歷史的史料;可以找後人做的學術研究等。都是非常靠譜的思路。

好,他們能想出探究的思路,已經足夠了。我告訴他們,還真有人從史料中找出了這個人,並在蘇軾自己的詩文中得到了印證。

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其《陔餘叢考》卷二十四指出:“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不著姓字。吳瓠[hù]庵有詩云:‘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當日賦成誰與注,數行石刻舊曾藏。’據此,則客乃楊世昌也。按東坡《次孔毅父韻》:‘不如西州楊道士,萬里隨身只兩膝。’又云:‘楊生自言識音律,洞簫入手清且哀。’則世昌之善吹簫可知。瓠庵藏帖信不妄也。按世昌,綿竹道士,字子京。見王注蘇詩。”

吳瓠庵說他曾收藏一塊前赤壁賦的石刻,石刻上有註解說吹簫客叫楊世昌。而在蘇軾自己的詩文中也確認楊世昌是他的朋友,是道士,擅長洞簫。應該是最靠譜的人選了。

我小結說:我們剛才整個推理、尋找的過程就是考證法。在過去,尤其是古代,這是一項很繁瑣的工作,但現在有網路就方便多了。但這個結論完全基於吳瓠庵的說法,可畢竟沒有人見過石刻。即使石刻是真的,石刻上寫注的人是誰?他可靠不可靠?他從何得知洞簫客是楊世昌的?有這些疑點在,我們就不能說找到了真相。只能說找到了一種可能性。

接下來討論“洞簫客不存在”的情況。

如果洞簫客不存在,是蘇軾虛構出來的。那麼這個人物在行文中具有什麼意義?

學生首先注意到課後練習提示的“主客問答”,有學生在預習中瞭解到“主客問答”的主客往往是一個人。

我順著他的話題簡單介紹了“主客問答”這種寫法。

在賦最流行的漢代,“問答體”是散體大賦的重要特徵。郭建勳先生《辭賦文體研究》指出,“在文體賦形成的初期(漢大賦時期),‘主客問答’被普遍地用於賦作之中;問答體後來長期被歷代學者看成文體賦所特有的結構形式,幾乎成 為文體賦的標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主客問答的文體形式早在《莊子》中就已普遍應用了。《逍遙遊》一文共涉及四則對話,即蜩、學鳩與大鵬,堯與許由,肩吾與連叔,惠子與莊子。《秋水》也是以河伯與北海若的七問七答構成全文。而蘇軾對《莊子》一書情有獨鍾。他的弟弟蘇轍曾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回憶蘇軾讀《莊子》時的情景:“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無論漢大賦還是莊子,主客對話常常是虛設的,都是為引出“主”申述某種觀點或思想傾向。如果主客是一個人,那麼洞簫客是蘇軾心中的哪一面?

學生快速回答:蘇軾心中悲觀消極的一面。

我說:好,那麼我們姑且假設《前赤壁賦》中的洞簫客是“暗黑東坡”,文中的蘇子是“光明東坡”。我們要證明“暗黑東坡”的存在,光靠“主客問答”的形式還不夠。還要證明兩個東坡在精神層面上有內在一致性。我們可以從哪裡入手?

這個問題學生想不出。

我說:分析一個文人的精神世界,我們主要透過他的作品;要分析作品中某個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們主要透過人物的言行。《前赤壁賦》中蘇子與洞簫客除了飲酒和問答,還做了什麼?

學生們找到: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倚歌而和。

其中“倚歌而和”是洞簫客的行為,且作品中已經明確定義這段洞簫聲是“怨”的。因此如果蘇子誦的“明月之詩”、唱的“窈窕之章”和“扣舷之歌”也有“怨”,那麼就可以認為洞簫客的精神世界與蘇子是暗通的,兩個人有可能是一個人。

“明月之詩”和“窈窕之章”的具體所指有兩種說法。魔都教材的註釋認為“明月之詩”和“窈窕之章”就是《詩經·月出》,而另有很多研究者認為“明月之詩”就是曹操《短歌行》,“窈窕之章”就是《詩經·關雎》。既然有爭議,那就都分析。

於是我現場用電腦上網搜尋。《月出》全文如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

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

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

勞心慘兮

其內容概括起來就是:月亮真漂亮,美人真迷人,我好憂心。

《短歌行》原文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人生苦短,人才難得,難以解憂。

《關雎》原文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其內容概括起來就是:美人求不得我好憂傷,美人求得了我好高興。

蘇子的“扣舷之歌”原文如下: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其內容概括起來就是:我的船很美,我這裡的風景很美,我的心飄到了遠方,我盼望著在天另一方的美人。

全部展示出來後,我啟發學生觀察四個文字的共同點。

他們發現,《月出》、《關雎》、“扣舷之歌”都圍繞“美人”意象,且都表達了求不得美人的憂傷;《短歌行》雖然沒有美人,但也表達了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找到人才完成統一大業的憂傷。

我進一步啟發:古詩文中的“美人”都指“美女”嗎?

有個別見聞廣的學生聯想到了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

我順勢介紹:“香草美人”在古詩文中經常用來象徵“君臣關係”。“美人”是“君”,“香草”是“臣”。香草為美人添香,正如賢臣使君王更聖明。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四個文字就都指向了“賢臣求不得明君”這一主題。

講到這裡,就有學生聯想到:蘇軾正是因為被貶黃州才有機會遊赤壁。

差不多可以小結:我們透過文字細讀,從形式(主客問答)和內容(四文一簫)兩個角度找到了洞簫客就是蘇軾內心悲觀一面的可能性。被貶黃州的蘇軾一面有強烈的渴望東山再起的儒家式進取的心,一面又從道家和佛家處汲取到看淡、豁達的精神力量。兩個人在船上的對話,可以看做一個東坡的兩個精神面的交鋒。最終兩種追求達成了一致。

以上內容,正好一課時。

標簽: 洞簫  蘇軾  主客  問答  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