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漢朝-城池-洛陽城

作者:由 藍五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9-08

位置:

漢洛陽城位於洛陽城東15公里洛陽市郊區、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東至寺裡碑,西接白馬寺。更始三年(25),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

漢朝-城池-洛陽城

漢朝-城池-洛陽城

漢朝-城池-洛陽城

左上角為漢洛陽城

漢朝-城池-洛陽城

面積

根據東漢洛陽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或“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稱為“九六城”。經實測,東牆殘長約3900米,西牆殘長4290米,北牆全長3895米,南牆已被洛河沖毀,不復存在。西、東、北牆均有曲折,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面積11。16平方千米。

漢朝-城池-洛陽城

佈局

全城共設12個城門。東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夏門遺蹟儲存較好,經鑽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他城門亦如此。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據鑽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據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漢朝-城池-洛陽城

東漢洛陽城二十四街推測圖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據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模。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以後不斷擴建,於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模最大的前殿。南宮的遺蹟雖未發掘,但從街道的分佈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北宮始建於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據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模宏偉。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佈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牆,平面呈長方形,其範圍較南宮為大。據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里,有複道相連。據實際的勘察看來,“七里”應為“一里”之誤。

漢朝-城池-洛陽城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據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西晉潘岳的《閒居賦》說“面郊後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東漢的辟雍、明堂和靈臺,都建於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辟雍在開陽門外大路的東側,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70米,四面築圍牆。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東距辟雍約150米。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臺基,為主體建築之所在。靈臺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東距明堂約80米。遺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築圍牆,中央有一座高臺,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

漢朝-城池-洛陽城

漢朝-城池-洛陽城

東漢靈臺遺址

城牆:

北、東、西3面城牆儲存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全城周長14公里。城牆夯土版築,版築夾棍眼的痕跡尤存。在部分城牆上還發現有向城外突出的墩臺,西牆北段有4座,北牆東段有3座。墩臺間距為110~120米,類似後世城牆所築的“馬面”。在城牆外側均發現有護城河遺蹟。

漢朝-城池-洛陽城

漢朝-城池-洛陽城

漢朝-城池-洛陽城

北城牆東段

價值:

作為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關鍵作用的都城洛陽具重要的意義。東漢洛陽的城市佈局體現出繼承性與儒家思想的影響。東漢洛陽作為中國封建王朝都城發展第一階段承上啟下的轉折點,在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標簽: 大街  南宮  城牆  殘長  北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