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聽吳小如老師講課

作者:由 二閒堂主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8-12

本文轉自 公眾號:二閒堂主

--作者:顧農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進北大中文系讀書之初,即有幸完整地聽了吳小如老師兩門課:一門中國詩歌選,一門中國散文選;後來能搞一點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至今也還堅守文學研究領域並開展若干運動戰,最重要的基礎在此。

上中學的時候,我已經讀過不少古人和今人編注的古詩文選本,一些名篇大抵基本熟悉,自我感覺比較良好;聽了吳老師的課以後才知道自己先前尚未入門,而現在才算明白了一點。吳老師講課的內容,頗多寫進他前前後後的大小文章之中者,只要能找到的,我都一一細讀,與課堂內外聽他講過的互相印證,覺得大有收穫。所以直到現在也還常常在讀他的幾部相關著作,爭取溫故而知新。

數年前中華書局出版《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我在一篇書評《會心解味讀詩詞》(《博覽群書》2009年第2期)中詳細評介周先生的成就與方法,文末忽作一比較宏觀的考察道--

顧隨、葉嘉瑩、周汝昌諸先生構成詩詞賞析中的一大派。顧隨先生說:“我們讀古人詩,體會古人詩,與之混融是謂之‘會’,會心之會”〔《駝庵詩話。總論之部(三)》〕;葉嘉瑩女士稱頌其師說:“先生平生最大的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的教學講授……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紀念我的老師清河顧隨羨季先生》)。他們師弟三人講詩詞的路徑風格頗有一致之處,或可稱為會心感發派;這一派與微言大義派(古已有之,遠如毛詩的傳箋,晚近如清人陳沆的《詩比興箋》均為代表;於今仍盛,卻不容易舉出一個合適的代表來)、詩史互證派(可以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為代表)、橫通中外派(可以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為代表)並駕齊驅,各擅勝場;而綜合各派特別是前三派之長的吳小如先生則自成一派,吳師一向講一條原則、四點規矩:“一曰通訓詁,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後歸結到揆情度理這一總的原則,由它來統攝以上四點”(《我是怎樣講析古典詩詞的》)。這樣各個方面都兼顧到了。先生所著之《詩詞札叢》、《莎齋筆記》、《古典詩詞札叢》我讀得最早最熟,所以我往往優先向青年朋友介紹。我自己在從事普及讀物《千家詩注評》(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和注評本《高適岑參集》(鳳凰出版社2009年1月版)時,也採用揆情度理的總原則,博觀約取,別出手眼,放手評詩,只是恐怕不免有些野狐禪的意思,今後還要向各派先達更多地請教。

揆情度理,這實在是讀詩解詩的至妙法門;關鍵只在於落實。

吳老師在課堂上講詩,總是那樣從容不迫,旁徵博引,深入細緻,新意迭出,令人豁然開朗,神智清明。我曾在回憶學生時代的文章中略有涉及(《往事星花》,載《北大遺事》,青島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74-187頁),只是言之甚簡,這裡不妨舉一兩個具體的例子。

例如杜甫的《羌村》其二中有兩句道:“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畏我復卻去”歷來有不同的解說,或作上二下三的句式,或作上一下四的句式;上一下四之說古已有之,當時又有一位權威人士力主此說,一時間幾乎成了定論;吳老師從全詩的語境出發,認為必須按上二下三來理解,專門寫了文章(《說“畏我復卻去”》,後收入《莎齋筆記》,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77-81頁)。按杜詩寫嬌兒既十分依戀從遠方歸來的老爸,而看他臉色不佳,心緒不好,又不免有點畏懼,遂退而離去。如此寫小兒特色,真所謂形神兼備,大有意味。不過這種細緻入微之處,未必容易為讀者所體認。宋人陳師道《別三子》詩云:“有女初束髮,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明顯地學習《羌村》,而他的“畏我從此辭”自是上一下四,但後山此詩只是寫出了嬌女對老爸的依戀,與杜甫的復調筆墨相比,不免顯得比較單一。當然這也難怪,小女孩懂事較早,特別喜歡爸爸;更小的小男孩則往往看似機靈而實際糊塗的居多。金聖嘆將“畏我復卻去”理解為上一下四的句式,說是“嬌兒心孔千靈,眼光百利,早見此歸不是本意,於是饒膝慰留,畏爺復去”(《杜詩解》卷一),無非是將杜家小子看成是陳家嬌女,其實他們的心態和水準是很不同的。

又如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是一首名作,其頸聯(第五六句)尤為膾炙人口;但詩的第一句則極精彩而不甚容易理解。秋天一般來說是草木凋零的時候,此時之山何以形容為“轉蒼翠”?又此詩的具體時間背景是日暮時分,天色向晚,山色又何以“轉蒼翠”?一般不是都說“暮色蒼茫”嗎,如何“翠”得起來?

吳老師對此有過一個很令人信服的解說,大意謂山間多喬木,顏色較深,春夏兩季到處草木欣欣向榮,都是綠色,不大顯得特別;入秋以後,草枯木落,於是山色的蒼翠便顯眼了,秋天看山的趣味正在於此。王維用“寒山轉蒼翠”五個字形容秋山,極能得其神韻,不愧名作鳳頭。這個解釋合乎情理,後來我遊歷過南北一些名山大川,每當水瘦山寒時節,很容易體會到“轉蒼翠”的妙處。

也還是在行旅之中又發現,太陽落山的時候,光線雖不甚強烈,但西邊的山巒卻往往顯得格外明亮,在蒼茫的暮色中特別引人注目,成為首先映入眼簾的景觀。王維此詩首句寫落日餘輝映照下的寒山,大約乃是率先寫下他佇立於柴門之外的第一印象罷。可惜我至今沒有機會在秋天去訪問陝西藍田(輞川在該縣南),否則一定能對“寒山轉蒼翠”有更深切的體會。

讀萬卷書固然很重要,爭取機會多多親近山水,特別是多聽名師講課,應當說尤為重要。

最近若干年來,宏觀研究受到重視,長篇大論很多,這當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惜有些大著在涉及具體作品時卻每有硬傷,甚至鬧些笑話。這種情形表明:無論用什麼路徑研究古代文學,對具體作品的準確理解乃是必備的前提。作品尚未弄通,什麼微言大義崇論宏議都是空的。作品賞析、微觀研究決非小兒科,而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一味天馬行空是幹不成什麼事情的。分析作品必須通訓詁、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而以“揆情度理”的大原則統攝之--讓我們這樣腳踏實地地幹下去吧。

吳老師給我們上課時正值壯年,精力充沛,課外又常常到宿舍來輔導,對同學諸君所有的問題,包括課內和課外的,都當即作出簡明中肯深刻風趣的回答,極受同學的愛戴。有一次我向先生請教課外所讀之《詩經?小雅?天保》中的疑難字句,先生一一作了回答,當時圍住先生的同學很多,大約是他不能只管我一個,又怕我沒有弄清楚吧,就說:“你的問題先到這兒,下次課後找我再談。”後來我如約找他,不料他又被捷足者先行圍住了,先生從人頭上遞給我一紙,說:“都寫在上面了,有不清楚的地方再商量。”於是又和其他同學談話去了。原來先生已經將比口頭更詳細的答覆用工麗峭拔的小楷寫得一清二楚。

這張凝聚著崇高師德和淵博學養的墨寶我始終世襲珍藏,俯仰之間已經將近半個世紀了。是為寒齋鎮庫之寶。

吳先生研究古代文學,從上古一直搞到清朝,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無不精熟有新見;而他青年時代十分關注那時的當代文學,對廢名、蕭乾、劉西渭、錢鍾書、冰心、巴金、老舍、沈從文、馮至、李廣田、張愛玲、師陀等人及其作品都有所論列,多有獨到的見解;先生還從事翻譯,《書廊信步》中收有《〈巴爾扎克傳〉譯後記》一文,由此不難管中窺豹。像先生這樣的通儒型大學者,並世似頗不多見。學生雖忝列門牆,數十年來也曾不斷地苦幹,致力於打通古今,但始終沒有學到這份博大。為學尚未成功,今後仍須努力。

畢業以後我一直教書,講授古代文學方面的課程,其間不免也寫了若干作品分析方面的文章。有一次發表了兩段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札記,吳老師看到了,對其中的一段很不同意,專門寫了一篇題為《釋“索”--與顧農兄商榷》的短文(《文史知識》2003年第7期)批評我,文章開頭道--

顧農教授是1966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應屆畢業生。在校時聽過我好幾門課,是班上以用功著稱的好學生。其長處在於讀書較多,且敢大膽思考。目前在揚州大學中文系任教,近年與我時通音問。頃讀2002年第五期《書品》(中華書局出版)所載顧農君大作《讀古詩札記二則》,其中一則釋《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他對詩中“冠蓋自相索”一句別有新解,以《文選》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訓“索,求也”為非是,而認為應從朱熹注《詩。七月》“晝爾於茅,宵而索綯”訓“索,絞也”的講法才正確。

以下就“索”字詳加研究,說明《青青陵上柏》中“冠蓋自相索”之“索”仍應理解為“求”,蓋訓“求”之“索”與訓“絞” 之“索”原非一字,“冠蓋自相索”的“索”乃是假借字,訓“求也”不誤。朱自清、餘冠英、馬茂元諸先生皆從李善說,所詮釋雖皆“求”字之引申義,然揆情度理,信而有徵。如謂此詩之“索”乃繩索相絞之意,則於義窒礙難通,故不可從。

我讀了吳師此文以後,十分感動而且高興,老師說我當年是個用功的好學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褒獎呢。至於這個傷腦筋的“索”字如何從訓詁方面來解決問題,我還要再消化、再研究;所以雖然刊物的編輯來信說歡迎就此發表再商榷的文章,我因為忙於反思,不想動手。八十多歲的老師批評六十歲的學生,從容優雅地討論純學術問題,多麼好的風氣啊,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

吳老師在批評我的同時,又很熱心地對我加以指導,幫我發表文章。我有一篇兩萬五千字的《玄言詩初探》,不僅太長,而且觀點與時下流行的意見有很大出入,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發表;吳老師得知後一方面對此文提出若干具體意見,一方面以編委身份專門寫信給《燕京學報》的主事編委,鄭重推薦拙作,於是得以很快在該刊新十六期(2004年5月)刊出。我在文末特別宣告:“本文承吳小如先生審閱後提出若干重要意見;已遵示修改,特此致謝!”自己也有了一把年紀以後還有老師在背後撐腰,是學生最大的幸福,有這份福氣的人未必是很多的。

如今吳老師高壽九十,我也已退歸林下,漸近古稀。祝老師身體康強,福如東海!也希望今後對老學生繼續多加批評教誨和指導幫助!

轉自 微信公眾號:二閒堂主

標簽: 老師  先生  蒼翠  揆情度理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