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歷史試題速遞 | 希臘羅馬

作者:由 偵探學園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9-11-07

1。(A10聯盟2019屆高三開年考文科綜合試題歷史部分·9)在智者學派的影響下,古希臘著名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對神和命運之類的觀念提出了異議。他所表現的神往往是荒謬的。在他看來,命運不是生前註定的,取決於人們自己的行為。據此可推知,歐里庇得斯

A。揭露雅典民主的弊端

B。反對人們對神靈的信仰

C。強調個人的利益至上

D。鼓勵人們追求個性解放

【答案】D

【解析】

提取資訊:在智者學派影響下,歐里庇得斯質疑神和命運,認為命運取決於自己的行為。

解讀資訊:結合內容,「智者派的影響」暗含著人文精神的濫觴這一背景。歐里庇得斯的異議既是對神靈崇拜的突破,也是對

人文價值的肯定

。「取決於人們自己的行為」則鼓勵人們追求自我命運,體現了對個性解放的推崇。

錯項分析:題幹未提及雅典民主,A選項與題無關;雖然歐里庇得斯提出異議,他所表現的神是荒謬的,但從這兩個資訊並不能得到歐里庇得斯反對人們信仰神靈的暗示。其次,從提取的資訊來看,題目的重心是歐里庇得斯

對於人的態度,而非對於神靈

。C選項屬於對題目的過度解讀。

【反思】

熟悉全國卷的同學可能對這道題感到熟悉,筆者認為它是對2016年全國Ⅲ卷32題普羅米修斯模仿,題幹、選項、考察角度都有相似之處。在遇到古希臘關於人文精神的題目時,需謹慎考慮人與神的關係。彰顯人的價值,體現人文精神,與人們對神靈的崇拜

並非水火不容

。本題的角度,正是考察人們在神靈崇拜的背景下,逐漸認識自我,追求人性解放的過程。

【拓展】

「然而,照歐里庇得斯的看法,命運就在人自己的身上。」歐里庇得斯將神聖命運的主宰者定位於人,表現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充分體現了歐里庇得斯較之前輩的民主思想和過人膽識,更是對古希臘神聖命運觀的顛覆……歐里庇得斯時代,是雅典知識界關於自然或本性與法規或規約問題的爭論、詭辯派提倡個人意志和思想自由的時代。深受影響的歐里庇得斯開始懷疑神意的正確性,並對宗教信仰提出了大膽的質疑。在他現存的大多數劇中,否定神話裡的不合理成分,攻擊先知與預言者,反對神諭與預兆,尤其對命運觀念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人的命運不是命中註定,決定命運的不再是神明,個人的作用舉足輕重,任意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郭雲瑩《從《美狄亞》看歐里庇得斯對古希臘「命運觀」之顛覆》

2。(2018~2019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級期末考試文綜歷史部分·9)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會是唯一的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既制定法律、監督執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權力,而行政權卻相對式微,公民們熱衷於參加公民大會和公民法庭,對行政事務則不感興趣,以致許多行政吏員由奴隸充當。這說明古雅典

A。民主政治處於高度繁榮階段

B。奴隸的權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C。權力相互制衡原則得以實現

D。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權利

【答案】D

【解析】

提取資訊:公民大會是立法和權力機關;公民熱衷於參加公民大會和公民法庭;行政權式微,許多行政吏員由奴隸充當。可以總結出題幹主旨是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

解讀資訊:公民熱衷於行使自己的權利,透過公民大會和公民法庭積極參與政治生活,這是享有充分權利的一種表現。對行政事務不感興趣,說明雅典公民並不重視行政權,

因為自己可以透過行使權利充分地參與對國家和社會的管理中,對行政權的需要較小

,這也從側面印證公民享有充分權利。

錯項分析:從題幹資訊進行理解和分析,並不能從題乾的敘述和表現中解讀出民主政治的高度繁榮,其次,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處於高度繁榮時期,但材料反映的是總體狀況,不是特定時期的狀況,A項既是過度解讀,也是與教材不符;奴隸充當行政吏員處理行政事務並不等於肯定奴隸的權益,他們只是在完成工作,並且B項只提到奴隸這一個角度,以偏概全,與題幹主旨不符。C項與題無關。

【反思】

本題出現了對多個主體、多個方面描述,可以提取資訊後大致

總結題幹主旨

,理解這道題的考察方向,再回到題幹進行二次閱讀與分析,找到題目的重心,思考其他資訊對該重心的輔助說明,這時再斟酌選項就比較容易得出答案。

3。(山東省棗莊第八中學2019屆高三12月月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9)在《十二銅表法》中,各種民事訴訟,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處理;債務人如在規定的期限還不出債款,債權人可以將其出賣為奴或殺掉。這反映出《十二銅表法》

A。重視和維護廣大平民的利益

B。強調限制貴族對法律解釋

C。具有法律與道德相分離傾向

D。賦予平民與貴族法律平等

【答案】C

【解析】

提取資訊:《十二銅表法》中,法庭處理民事訴訟事無鉅細,債權人可將欠款逾期的債務人殺頭或出賣為奴。

解讀資訊:法庭處理大大小小的民事訴訟,體現出法治色彩;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處置,則體現了《十二銅表法》野蠻的一面,亦是對社會道德的凌駕。

錯項分析:題幹資訊並不能明顯體現對平民利益的維護,且由經濟水平可推知債權人多是貴族,對債權人和債務人的規定反而體現的是對貴族利益的維護。教材中《十二銅表法》本身也並非如此,根據教材觀點也可否定A項。題幹是對《十二銅表法》內容的選取,與貴族解釋法律無關,B選項與題無關;D選項同理。

【反思】

本題內可以先將題目分為兩層,概況兩層的資訊並建立聯絡,就可以得出法治與道德相分離的大概意思,再對應選項的謹慎說法,即可得到答案。其實本題並不是一個優秀的題目,除正確答案的其他三個選項都在糾纏平民與貴族,教人索然無味。但它又是一道典型的考察

資訊提取與概括

的題目,這是它的可取之處。

4。(湖北省仙桃中學2019屆高三文科綜合)在雅典民主時代,在位官員經手的賬目須接受由公民抽籤產生的10位會計的核查,離任官員向陪審法庭提交賬目後3日內,由各地域部落抽籤產生的10位審計員負責受理公民對離任官員的任何公私指控。這表明雅典

A。監察體制高效完備

B。部落之間相互制衡

C。人民主權的廣泛性

D。注重公民主權地位

【答案】D

【解析】

提取資訊:雅典民主時代的兩個規定,一是公民會計核查在位官員賬目;二是官員離任向陪審法庭提交賬目後3日內,抽籤出的審計員受理公民指控。

解讀資訊:兩層資訊都體現了公民對行政人員的監督,行政賬目全部接受產生自公民的人員的核查、審計,並接受公民所有指控,

體現行政對全體公民負責,受公民監督,顯示出公民的主權地位

,即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公民。

錯項分析:材料未提及這兩個規定的實施效果,只是對兩個規定進行描述。其次由於僅僅只有兩個規定,無法體現整體監察體制的情況,故而並不能根據材料得出「高效完備」的說法,A錯誤。B選項則明顯與題無關,材料未涉及部落間相互制衡的問題。人民主權的廣泛性,可包括內容和範圍兩方面。就內容而言,材料兩層均體現監督權一項權利,無法體現廣泛性;就範圍而言,材料明確指出是公民行使監督權,公民核查,公民指控,並不能體會到範圍有何廣泛性,況且雅典公民僅為18歲以上的本邦自由男子,範圍實際上也並不廣泛,C錯誤。

【反思】

材料的兩層資訊是平行的關係,雖然內容不一,但是主題相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兩葉障目」,

不要因為

兩者都是表現公民監察而直接秒選與監察相關的選項。理解材料資訊後,通覽選項,再考慮這兩項規定共同反映的是什麼,比如其原因,或者其影響。同時要對選項中的物件、描述方式加以分析和辨別,排除過渡解讀和與題無關項。

【拓展】

公民大會及議事會實行多數決定原則,在實踐上容易成為政客拉幫結派排除異己的一種工具。經過能言善辯的野心家的煽動,「一些公民,不論是全體的公民中的多數或少數,團結在一起,被某種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驅使,反對其他公民的權利,或者反對社會的永久和集體的利益」,造成「多數人的暴政」。這種多數往往只是眾意而非公意。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就曾指出:「公意和眾意之間經常有著很大的差別。公意總是著眼於公共利益,而眾意則是著眼於私利,它只是個體意志的總和。」盧梭認為民眾會被矇蔽,所以眾意不可靠。

——蒙振祥、葉曉川《雅典的民主制度及其侷限》

5。(銀川一中2019屆高三年級第四次月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歷史部分)雅典城市居民譏諷那些入城參加公民大會的鄉下人,「穿的鞋子比腳大,大聲嚷嚷。……總是向路遇者問這問那:皮革多少錢?鹹魚多少錢?」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城邦並不具有寬容自由的文化環境

B。城居者鄙視鄉下人參與民主政治

C。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條件並不對等

D。政治生活出現城市與鄉村的對立

【答案】C

【解析】

提取資訊:城市居民諷刺入城參加公民大會的鄉下人

解讀資訊:材料透過諷刺的內容表現了城市居民對鄉下人參與民主政治的鄙視。材料說明的是一種現象。

題目的設問方式是「反映」,「反映」一般可以是現象反映本質,特殊反映一般,部分反映整體。

這樣一種鄙視現象,結合諷刺內容,可以發現城市公民認為鄉下公民的素質和經濟實力較低,這是他們潛意識中將自己與鄉下人作比較而得出的結論。可以判斷,由於城市和鄉村公民兩個群體自身情況的不同,參與民主政治的條件相對於城市和鄉村公民並不對等,對於城市公民來說條件是比較低的,而對於鄉下公民來說條件和要求是比較高的。再結合「反映」的要求,故選C。

錯項分析:題目資訊是城市人對參與公民大會的鄉下人的諷刺,主題是關於民主政治,而非關於文化環境;並且這種諷刺並不能說明城邦就缺乏寬容自由的文化環境,公民自由的發言,即便是諷刺,反而可以體現言論的自由,A項錯誤。B項即正確地概況了題目說明的現象,但是題目的問題是「反映」,我們並不能說這種現象的內容或表現反映了這種現象,而是要找到這種現象反映了什麼實質**,B項錯誤。此題僅僅描述了城市居民與鄉下人在民主政治中的一種關係和差異,並不能就此大跨度地推斷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如果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僅憑公民之間的差異是不夠的,還需要描述城市、鄉村在作為區域個體時在政治生活中的關係和矛盾,然而材料無從涉及,總而言之,D項存在著典型的過渡解讀。

【反思】

把握題目資訊的同時,

需要注意題目的提問方式

,即題目要考察的是什麼。此題的提問方式是「反映」,也是一種經典的提問方式。如果忽視「反映」,很容易直選B項,即對材料資訊的概況。類似的需要注意的提問方式還包括「據此推斷」、「主要原因」、「由此推知」等等,可以進行結合相關題目進行總結。

【拓展】

雅典的民主政治雖然是對全體公民而言的民主,但它卻不能保證全體公民權利的正常行使。參加民眾大會的雅典公民雖然可以得到一定數額的津貼,但是要求農民不顧農時,放下農活,手工業者停工放棄生產,每隔10天左右就得前往雅典城郊廣場去開大會,這在實際上是難以行得通的。另外,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帝國已經形成,為了和斯巴達一決雌雄,伯里克利經常派出軍隊偵察或打擊伯羅奔尼撒同盟,這部分軍人出席公民大會的機會就要減少;雅典向同盟國大量派駐屯田兵,鎮守同盟國,這部分屯田兵也不能經常出席公民大會。同時,在雅典的公民大會上發言順序已成定式,往往要論資排輩,最先發言者一般是職位高的人,他的發言也最具有權威性,然後是年齡較高有威信的長者。至於一般百姓的發言,如果沒有多數人的呼應,恐怕很難有什麼號召力。

——蒙振祥、葉曉川《雅典的民主制度及其侷限》

6。(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019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月考文科綜合歷史試題)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明確規定:「……(法官)不得基於懷疑而懲罰任何人……與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脫懲罰。」這反映了羅馬法

A。主張重罪輕罰

B。法庭縱容犯罪

C。法官量刑自由

D。重視犯罪證據

【答案】D

【解析】

提取資訊:《民法大全》規定法官不得基於懷疑懲罰任何人,不判無罪之人。

解讀資訊:不得基於懷疑判罰,不能判處無罪之人,那麼如何判定一個人有罪,又要基於什麼來懲罰人呢?證據。其實此題的選項設定並不是很難,通讀選項就容易選出D項。

錯項分析:題目強調的是對無辜之人的保護,並非是重罪輕罰,A項錯誤;如果沒有證據,即使人真地犯下罪行,也無法將人判罪,這並非意味著對犯罪的縱容,而是

強調對證據的重視

,強調在沒有證據之前,對公民權利的保護,避免錯判無辜。B項錯誤。題目內容是《民法大全》的部分條文,且未涉及量刑,C選項與題無關。

【反思】

雖然此題較為簡單,但編者還是將此題選入。編者想以此題為媒介,簡單地說明西方的「疑罪從無」。也就是說,在沒有證據之前,法庭都認為公民是沒有犯罪的,公民的權利都是受到保護的。即使是嫌疑人,也僅僅是嫌疑人而非罪犯。在沒有法庭得到嫌疑人犯罪的證據之前,嫌疑人與普通公民並無不同。如果沒有證據,或者警方、檢方取得證據的方式有問題,即使是真的犯了罪,嫌疑人無法被有力地證明為有罪,那麼法庭也就不能給予懲罰(比如著名的辛普森案)。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寧可錯放三千,不能錯判一個」的思想,在羅馬法中即有所體現,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了一種理性和自然法的思想。

【拓展】

疑罪從無是處理罪與非罪類疑罪案件應堅持的原則,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許多國家已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從羅馬法探尋疑罪從無原則的淵源,發現有「嫌疑不得判處」、「有疑,為被告人之利益」等原則,是為疑罪從無原則的雛形。另外,從羅馬法中還可探尋到無罪推定、正當訴訟程式和合理的證據制度、較完備的辯護制度、限制國家公權力等相關制度和原則以及保障人權和人道主義思想。羅馬法啟迪我們要貫徹落實疑罪從無原則,並有效確立

無罪推定原則、辯護制度、人道主義思想

等,努力使

刑法理性迴歸

,更加註重

人權保障

——段啟俊,陳麗鳳《「疑罪從無」原則的西法淵源》

文章因篇幅受限有所刪減,剩餘內容歡迎至公眾號「偵知棒」小程式端「歷史試題速遞」 處檢視。

標簽: 公民  雅典  庇得斯  題目  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