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唐詩故事:老僧贈詩

作者:由 憶qi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2-19

http://

sns。91ddcc。com

標籤: 宋之問駱賓王武則天觀滄海詩人佛教

陳友冰

靈隱寺

宋之問

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這首《靈隱寺》的作者就是前面曾提過的“龍門奪袍”中的宋之問。

神龍元年( 705)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張易之,迎立唐中宗。沈佺期因諂附張易之,被流放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由於“諸事艱難,慕念昔榮”,次年春便秘密逃還洛陽。直到對藏匿他的友人王同皎恩將仇報,向武三思告密,由是擢升鴻臚主簿。景龍元年( 707)七月,太子殺武三思父子後死事,宋之問上表歌頌武氏父子功德,請造唐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於次年遷考功員外郎,並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隱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由於此時他又傾附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於景龍三年( 7O9)將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此詩即寫於任越州長史期間夜宿靈隱寺之時。

靈隱寺位於杭州西湖以西靈隱山麓為著名的江南古剎,也是中國佛教禪宗十大古剎之一。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遊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靈隱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東臨西湖,煙濤迷茫,雲煙萬狀。宋之問這首《靈隱寺》就是描述他初秋之夜,寄宿靈隱的所見所感,抒發他頹喪之際求仙歸隱之思。據孟棨《本事詩》“微異”第五所載:

這天夜裡明月當空,宋之問沿著寺內長廊吟行,開頭的兩句是“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但接下來想了許多句,都覺得不如意。這時踱到一間禪房前,見一老僧盤膝坐在長明燈下的大禪床上。老僧問宋之問:“年輕人,夜這麼深了,你不去休息,還在這裡苦苦吟哦,為啥原因?”宋之問回答說:“弟子以寫詩為業,偶經此寺,欲為此寺題詩一首,但想了半天,想不出好的詩句來”。老僧說:“你把已想好的首聯說給我聽聽”。宋之問於是說出首聯。老僧聽後再三吟哦,然後說:“何不續上‘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呢”宋之問聽後大驚:這兩句實在太漂亮了。於是宋之問接著續成全篇:“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第二天清晨,宋之問再去拜望老僧,老僧已不知去向。寺僧中有知道老僧根底者告訴宋之問:他就是駱賓王。宋之問對此很懷疑:不是說駱賓王早被處死了嗎:寺僧接著又告訴他詳情:駱賓王隨徐敬業起兵反抗武則天失敗後,和徐敬業一起逃亡,征討的將帥害怕兩個主要的叛逆要犯都沒有捉到,朝廷會降大罪,於是從數萬戰死者中找出兩個類似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割下兩人之頭充數獻闕。後來知道兩人仍活著,也不敢再去捕捉,免遭欺矇皇上之罪。所以,徐敬業得以在衡山為僧,駱賓王也當了和尚,偏遊名山,至靈隱寺掛單,一年後死在靈隱。因為徐敬業起兵是反對武則天以周代唐,匡扶李家天下,得到多人擁護,所以兵敗後,“故人多護脫之” ,能在靈隱寺安居下來。孟棨在《本事詩》中還特意告訴我們,這個故事是趙魯在遊南嶽衡山時聽說的,見其所寫的《遊南嶽記》。

“老僧贈詩”這個故事,在孟棨《本事詩》之後,許多詩話或文史筆記皆有記錄,如葉夢得《石林詩話》,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宋·曾慥《類說》卷五十一,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卷下,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四,可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宋之問善於寫詩,這首《靈隱寺》寫得確實不錯,而第二聯“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更是個中翹楚,點睛之筆。因為首聯是寫山,寫飛來峰山勢之雄奇高峻:“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裡借指飛來峰;岧嶢,山勢高峻貌。冠一“鬱”字,見其高聳而又具有蔥蘢之美。龍宮,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經說法,這裡借指位於山間的靈隱寺。寂寥,佛家以“清靜”為本。冠一“鎖”字,更見佛殿的肅穆空寂。這兩句,借用佛家掌故先寫山,後寫寺,山寺相映生輝,更見清嘉勝境。第二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緊承其後,寫水,寫錢塘江的浩渺連天,錢塘潮的波瀾壯闊。它的美妙不僅在於自身對仗工整又與首聯緊承,也不僅是景色描繪的精當入神,而且在於它超越過對靈隱寺自身的描述,將飛來峰、錢塘江乃至東海都聚納過來,形成氣勢雄闊壯偉的詩境。非大手筆、大心胸莫屬,因此這兩句詩一出,時人競相傳抄,甚至附會成是駱賓王代作。我以為,說這兩句是駱賓王代作,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此聯與詩中其它諸句水平不在一個層次上,不說鶴立雞群也是更上一層樓,所以讓人懷疑不是出於一人之手;二是駱賓王因起兵反對武則天篡唐而被害,受到持有正統觀念的一些人同情,因為造出這關佳話以表達懷念之情,這就像史可法被害後流傳都鐸處死的是史可法替身,史本人是在城破時“烏衣小帽乘烏騅馬出東門而遁”一樣。其實,孟棨就是唐朝人,本朝人記本朝時,真實性可信度應當更高一些,況且是《本事詩》,即為此詩提供創作背景,並非是小說家流。

這首詩接下去的兩句“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進一步刻畫靈隱一帶特有的靈秀:傳說,在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時刻,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飄落,傳聞那是從月宮中落下來的。天香,異香,此指祭神禮佛之香。上句寫桂子從天上飄落人間,下句寫佛香上飄九重,給這個佛教勝地蒙上了空靈神秘的色彩。

在這神異之境遊覽,自然也就帶有了脫俗的情趣。“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以下八句是寫詩人在靈隱山一帶尋幽搜勝的情景和感想:“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四句是說,詩人在靈隱山上,時而攀住藤蘿爬上高塔望遠;時而循著引水瓠木尋求幽景名泉;時而觀賞那迎冰霜盛開的山花和未凋的紅葉。“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是說自己自幼就喜歡遠方的奇異之景,今日有機會面對這愜意的景色正好洗滌我心中塵世的煩惱了。試看詩人“捫蘿”、“刳木”以“登塔”、“取泉”,不已十分逼真仙人的舉動了嗎?“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更是由靈隱寺逗惹其歸隱脫俗之思。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座落在浙江天台縣,天台山的楢溪上有石橋,下臨陡峭山澗。宋之問此時處於貶謫之中,人生挫折期產生幻滅感即是對高潔之士也在所難免,何況像宋之問這類熱衷功名利祿之徒。

宋之問是初唐一位名詩人,《舊唐書》稱他“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舊唐書·宋之問傳》)。他誰能在武則天的龍門詩賽中“奪袍”,中宗選詩中拔得頭籌,但在這首《靈隱寺》中總輸駱賓王。因為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在近體詩創作上,比宋之問有著更為顯著的成就。駱賓王,浙江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武后時,數上疏言事,得罪貶為臨海丞,鬱郁不得志,於是棄官去。睿宗文明元年(725),武則天廢李旦貶為相王,太子李顯廢為廬陵王,自己改元稱帝。徐敬業在廣陵起兵欲反正。駱賓王前往投效,署為府椽。為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藉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即使是“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這些帶有誣陷又攻擊力極強的句子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句時,則瞿然而驚,問是誰寫的?當知道作者是駱賓王時,慨然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即使是攻擊敵手的文章,也能讓武則天這樣的敵手佩服得五體投地。

附:

宋考功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且為詩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第二聯搜奇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明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邪”之問答曰“弟子業詩,適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即吟與聽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又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僧所贈句,乃為一篇之警策。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之問詰之,曰“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出趙魯《遊南嶽記》。〕賓王亦落髮,偏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當時雖敗,且以匡復為名,故人多護脫之。

——孟棨《本事詩》“微異”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