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本然之樂,是名極樂

作者:由 禪宗文化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7-04-08

本然之樂,是名極樂、

選自蘇樹華著《佛說阿彌陀經釋義》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參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開啟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原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章旨】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如此之樂,誰不欣慕?這段經文,啟發學人升起出離娑婆、欣慕極樂的心,藉此出離娑婆、欣慕極樂的心,推動學人脫離苦海、往生極樂。極樂者,太極之樂,本源之樂,亦名自心本然之樂。

【釋義】

極者,源頭也,法身也,空性也。樂者,見性之樂也,解脫之樂也,往生之樂也。極樂,或曰彼岸,往生淨土之後的樂,證悟法身之後的樂,而非離此當下,更有極樂。

迷自心,則在此岸。悟自心,則到彼岸。既到彼岸,此岸已無。此岸已無,彼岸何存?是故彼岸,是非彼岸,是名彼岸,那是一個絕待無對的境界,那是一個全體一如的境界,而不是離此當下的另一個物理空間。迷人以為,這個地球,乃至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即是此岸,即是娑婆世界。在那遙遠的西方,不知要經過多少個銀河系,那裡“有世界,名曰極樂”。迷人發願,百年之後,託生到那個極樂世界,在那個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如此妄想,皆非“如來真實義”,而是迷人的依文解義。宗密大師雲:“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為此岸。若悟生死,本來空寂,名到彼岸。”蓮池大師雲:“以迷倒妄見五濁,名住娑婆。悟五濁空,本來清淨,即名極樂。”

諸人各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每個人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皆有一尊清淨光明的法身佛。菩薩修行,只是識得這個清淨光明的法身佛,契合這個清淨光明的法身佛。

未悟法身時,處處著相,無繩自縛,所呈現的世界即是娑婆世界。證悟法身後,五蘊皆空,諸法空相,所呈現的世界即是淨土世界。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其國眾生,不是指某個地方的眾生,而是指自性眾生。眾生,不是指獨立的個體,而是指自性中的習氣,而是指自性中的業染。往生之後,仍有眾生。見性之後,仍有習氣。若真修行人,縱有習氣,不為禍害。何以故?常隨佛行,受佛攝化。常隨佛行,即是順性而行,而不是隨他而行。隨佛而行,順性而行。如此而行,習氣自然消融,眾生自然得度。

悟了自性,見了彌陀,到了淨土,這時,就不再受幻境所惑。不受幻境所惑,就不再隨幻境流轉。不隨幻境流轉,就不再受生死輪迴。見性之後的樂,解脫之後的樂,即名極樂。這個極樂,不屬世間之樂,而是自性本然之樂。蓮池大師雲:“自性無染,是‘無有眾苦’義。自性常淨,是‘但受諸樂’義。”又云:“染既不立,淨亦何存?淨穢雙忘,苦樂平等。如斯之樂,乃所以為極樂也。聖解還成魔境,佛見早墮鐵圍,是故我觀極樂,實無可樂。若有可樂,與苦何別?”

世間之樂,以順意為樂,以逆意為苦。凡夫之事,又豈能全然順意呢?所謂欲壑難平。得了低位,更望高位,步步高昇,不過人王。即使做了人王,依然還有許多不滿意的事,依然還有許多心中的苦。故世間之樂,不是極樂。極樂,是返本還源之樂,是往生淨土之樂,是苦樂消融之樂。

標簽: 極樂  自性  彼岸  眾生  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