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史上最會寫情詩的陶淵明、前半生求官辭官跳槽 ,後半生在茅舍裡寫下了桃花源記

作者:由 初秋絮語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7-08

史上最會寫情詩的陶淵明、前半生求官辭官跳槽 ,後半生在茅舍裡寫下了桃花源記

中國人似乎對於田園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即便不能實現歸隱山林的願望,也要在自家陽臺上,門前小小的地裡種些蘿蔔大蒜香蔥類,就連屋後的綠化帶也要種幾棵白菜才方覺踏實,想方設法將詩化的田園搬到城市中。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果沒有東晉陶淵明富有詩意的描述,還會像今天這樣美的動人心絃的田園嗎?陶淵明一生經歷三個朝代,十個皇帝,五次求官五次主動辭官跳槽,最後還是解甲歸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現在我們隨著陶淵明的田園詩歌走進那個群雄爭霸、風雲突變動盪的年代,去看一眼廬山腳下白雲遠遊,微風從南方吹來時,陶淵明種豆南山下的田園生活。

歸去來兮

今天我們翻開任何一本中國歷史,幾乎都會出現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的名字,陶侃的機緣來自於西晉的滅亡,北方世家大族紛紛逃亡江南,以建康(今南京)為首都,建立東晉,出身貧寒的陶侃,靠著個人的軍功和奮鬥,成為立國元勳,主管八州軍事, 官至大司馬,這位英雄級別的曾祖無疑在少年陶淵明的心中豎起一個高大偉岸的標杆,雖管陶淵明出生時陶氏家族已全然不及頂級望族“王”、“謝”兩家的煊赫,但家族中人想要求得一官半職,仍然不算難事,少時的陶淵明也有機會受到士族教育的薰陶。

無憂無慮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陶淵明八歲那年,父親的突然去世,讓原本不算大富大貴的一家人很快陷入衣食無依的地步。。母親孟氏帶著他回到孃家投奔自己的父親孟嘉,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是個魏晉的名士,非常有才華,寫文章時文不加點,在陶淵明所寫的外祖父傳記中,寫到外祖父有一種漸進自然的追求,陶淵明是性本愛丘山,這種骨子裡的性格是受外祖父的影響,

陶侃的進取,孟嘉的逍遙,兩種生活理念,在少年陶淵明的心中不停地激盪。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是陶淵明在《擬古九首》中寫道的張掖是東晉時人物,在今天的河西走廊,大西北幽州也就是北京。一個在大西北,一個在大東北,當時這兩個地方都不屬於漢族管制範圍,所以陶淵明想仗劍俠行天下的理想,不僅有儒家的建功立業的抱負,也有俠客行的英雄氣膽。

當時是公元3世紀末,三國鼎立的時代剛剛結束,西晉王朝就陷入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當八王的人頭成為第一批祭品,滴血的弓刀和狂暴的鐵騎繼之而起,將一度稱雄東亞的中國撕成兩半,五胡縱橫北方,先後在中國建立起十六個主要的割據政權,被後世稱為十六國,而西晉士族則退守南方,建立了由王、謝、桓、庾四個士大家族輪流把持朝政的東晉。

公元383年,在那場堪稱南北對決的淝水之戰中,東晉在權臣謝安的指揮下,奇蹟般的取得了勝利,才得以繼續偏安東南。

當淝水戰場風聲鶴唳的這一年,陶淵明19歲,時代的波瀾還沒有來得及席捲在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他也渴望自己能能像外祖父孟嘉那樣瀟灑不羈,活出本真的自我,也懷端著曾祖父陶侃那樣大濟蒼生,建立一番事業的理想。

二、走上仕途、高官厚祿

二十九那年陶淵明第一次走上仕途,出任江都祭酒,雖然原因之一是要在:“親老家貧時”奉養年邁的母親,但他對於未來仍充滿了美好的設想,這個祭酒主要時掌管教育、教化、文化這一類的官員,相當於我們的教育廳,文化廳的官員,一個年輕人一出來工作就能做到江都祭酒這樣高位,沒有陶侃的社會聲望,是不可能的。所以陶淵明後來回憶自己能做官的生涯的時候,都會用一種迷霧彈的形式來說,我自己早年做官都是為了消除飢餓,為了侍奉雙親,其實他真正的還是希望能夠按照儒家所說的大濟蒼生,這是他的本心。

三、第一次辭職歸家後,幸運地逃脫了兵亂之中的血光之災

此時的江都刺史是書聖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這位出身於頂級名門琅琊王氏的貴族公子,雖然大權在握卻很難稱得上是才華高妙的人,更算不上魏晉風流的代表者,王凝之是個很狂熱的宗教徒,據史書的記載,他對家族的宗教。也就是“五斗米道”的狂熱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在治國理政方面才能不足。晉孝武帝被自己的妃子捂死了,幼子司馬德宗即位,史稱晉安帝,朝廷大權落入孝武帝的弟弟太傅司馬道子和他兒子司馬元顯手中,面對朝廷的巨震和那位不靠譜的上司王凝之,陶淵明無奈地開始了第一次書寫辭職信的歷史。

公元399年陶淵明辭職後不久,掌握大權的司馬元顯強制徵發江都八郡以充兵役,引發了東漢以來最大規模的南方農民起義。叛兵作亂,時任會稽內史的王凝之把守朝廷門戶,這個狂熱的宗教徒在國家危難時刻,沒有才幹不積極備戰就算了,反而在廳堂設定神位,祈求鬼兵助陣,結果自然是坐以待斃被叛兵殺死。卸任歸家的陶淵明幸運地逃脫了兵亂之中的血光之災。但家庭也發生了重大變故,他的結髮妻子去世了。

他的第二任妻子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兩人的家庭生活是幸福和諧的,大約在這個時期,陶淵明閒居家中寫出一篇別具一格情思搖盪的《閒情賦》。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詩文就是這樣的,各位聽好咯,別被老陶叮出雞皮疙瘩來了。

我願意做她衣裳的領子,承受那可愛的腦袋殘留的芬香,可悲的是她晚上要脫掉衣服,秋夜漫長,使我惆悵,

我願意化作她羅裙上的衣帶,攬束她輕盈的腰身

可嘆氣溫常變,她隨時可能換上新的衣裳

我願意成為她雲發中的發膏,讓她柔順的黑髮披髮香肩

然而佳人常常洗髮,發膏也會一去不回。

我願意做她細眉上的黛色,隨著她的眉目顧盼四方,

可她飾粉講究新鮮,換妝之時我必毀於一旦

我願做她腳下的絹鞋,隨著她雪白的雙足走啊走啊

可嘆她走走停停,忽而上床睡覺,把我丟棄在地上

各位看完這篇情詩是不是感覺思索飛揚啊!這老陶太有情趣了!放眼現在這樣的情詩也會讓現代女性心思盪漾。

陶淵明在自己的而立之年嚮往美人,也呤詠壯士,他有纏綿的情思,更不乏豪言壯語。

他懷著這樣的理想與熱枕等待良主的出現,很快,又一個光陰悄然過去了。

四、再一次出門任官。

三十多歲的陶淵明已成為五個孩子的父親,他開始感覺到了養家餬口的壓力,如何才能滿足這幾張嗷嗷待哺的小嘴呢?陶淵明感到了現實的壓力。

好在不久前,大將軍桓玄曾派人帶著親筆信,禮聘陶淵明去自己的帳下任職,陶淵明打算前去就任,桓家與陶家是世交,當年陶淵明的祖父陶侃與桓玄的父親桓溫是特別好的朋友,有了這一層關係,陶淵明也就有了高階圈子的資源了,還是那句話,家有好的資源,拼爹拼媽拼爺爺在什麼時期都是很管用的,求學、就職、創業都能讓自己少走普通人的彎彎道道,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

前一段陶淵明做江都祭酒,雖然是個教育廳文化廳的高官兒,拿的薪水也是可觀的,可上面有個那麼不靠譜的上司王凝之壓著自己,這個感覺想必在職場混的人都會有感觸的,陶淵明那麼才華橫溢,又懷有大濟蒼生的人自然會感覺特憋咯。

有能力的人在哪兒都能幹得風生水起,還能向上級給自個兒升職加薪。這不,人家桓玄因在江都節節取勝,早就不滿足只限於那個江都的小圈子了,他開始有了擴充套件區域的想法,公元399年,向朝廷邀功任命自己兼任荊州刺史,人一旦有了超凡的能力,他的慾望也就慢慢膨脹了,桓玄取得荊、江兩地的管據權後,有了圖謀天下的野心。陶淵明是這場鉅變的見證者。

五、再度辭官回家,遠離政權變動的紛爭

陶淵明居然與桓玄關係極好,他也是個思維極其敏銳的人啊,要不他也不會在做江都祭酒時及時抽身離去,逃過了一場叛兵引發的血光之災啊,這一次他那敏銳的觸角又向他發出了危險的訊號,前途與官職比起自己的命來,還是命為大啊,必定家裡還有那麼一群小孩兒要靠他來養啊,幼時喪父的痛楚讓他明白一位父親在家裡的重要性。

公元401年冬天他的母親去世了,陶淵明沒有絲毫猶豫,因回鄉居喪為理由再度從仕途中解脫出來。

陶淵明回到老家,重新又過起了賦閒的田園生活,他快樂地享受著時光的悠閒,浪漫情懷又飛了出來。他在《時運》裡寫下春天的美和自己愉悅自由的生活。

穿上春天的衣服,晃晃悠悠走到村郊,山巒剛剛從朝霧裡探出頭來

天空浮動著薄薄的輕雲。

微風從南方吹來,那些幼苗在風中好像長出了飛翔的翅膀。

浩浩茫茫的湖水,盪滌盡世間的塵埃

人的本心啊!多麼容易滿足,還想那麼多幹什麼呢?

只要一杯酒就可以怡然自樂

比起桓玄還在野心的大夢裡躍馬揮刀,運籌設策忙得焦頭爛額,人家陶淵明已經在過起了詩與遠方的寧靜日子。其實這個時期正是桓玄稱帝,劉裕討伐桓玄的關鍵時刻,陶淵明一邊享受著悠閒的田園生活,一邊又感慨著,好友桓玄命運、國家命運、百姓命運處於水火交融的混亂中。加上自己年過四十了,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陶淵明將這種迷惘寫入他的《榮木》裡。

我之懷矣,怛焉內疚!

先師遺訓,餘豈之墜?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他為四十歲還默默無聞的自己感到可怕,提醒自己要警惕。

六、再一次主動出仕時,陶淵明站隊在桓玄對手的劉裕一邊

當丁憂三年期滿後,陶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一次主動出仕了。

動盪的局勢,國家何時才能平定叛亂,重獲安寧呢?這一年的六月陶淵明遠赴京口,他這次投奔的物件卻是討伐桓玄的對手劉裕,看到這裡確實讓人感到意外,竟然選擇站隊好友桓玄的敵人劉裕,不得不佩服陶淵明的膽識與魄力,想想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自古以來幹大事者都不拘小節,從來不把自己圈在理不清的私人恩怨裡。因國家大局為重,大濟於蒼生。

公元404年6月桓玄兵敗被殺,晉安帝復位。此時的劉裕因平定桓玄的功能成為東晉臣子的楷模。大權在握。

不在其位,不謀其職,一旦手握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人的心境又不一樣了,誰也不甘心自己被人管制著,何況還只有一個人管著自己呢!把那一個人幹掉不就可以。。。。。!?於是這劉裕又有了當初桓玄的野心了。

七、陶淵明經歷一次跳槽後,第四次辭職回家

陶淵明的眼睛是毒辣的,這次他的那對敏銳的觸角又開始發出了危險的觸動,看到這裡,大夥兒一定會想陶淵明又要辭官回鄉了。對!陶淵明這時確實向劉裕辭官了。不過經歷了上兩次的辭官回家後的生活體驗,陶淵明這次沒有貿然解甲歸田,必定家裡有那麼多的嘴張著吃飯呢!他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夫人為無米之飲犯愁啊!不然佳人易老的。陶淵明是個愛子疼老婆的暖男。他毫不猶豫地轉身跳槽到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幕府。

別以為跳槽是現代人的習慣,古人也有跳槽的,陶淵明心懷大濟蒼生,可是他所處的時代動盪混亂。第一次遇到不靠譜又昏聵的主子,要麼就是野心家的桓玄與劉裕,其實陶淵明就是想在安定的國家裡展現自己的才華,把國家治理好。不過他這次的跳槽跳錯了,劉敬宣因勢力不及劉裕,為了自保,派陶淵明到京都去上方,自己請求免官。陶淵明感觸萬分啊,這樣一個擁有雄厚政治資本的世家門閥子弟都抗衡不了劉裕,還被劉裕逼得無路可走,陶淵明想著自己一介農戶身份,謀一份官職還要藉助曾祖父的標籤。想要一番作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

在這混亂的世道中,人人自危,能活下來就不易了,流連仕途不能改變什麼,隨著劉敬宣的解職,陶淵明再一次辭官回到了老家。

八、四十一歲的陶淵明最後一次求官,八十天後丟掉官帽回家

回到老家後,家中孩兒眾多,吃飯的人多,幹活賺錢的人少。前些年任官期間讚的積蓄也快用完了,家裡快揭不開鍋了,沒辦法,陶淵明有了求官賺取家用的想法。

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在叔叔的引薦下,做起了彭澤縣令。這是他第五次做官。

彭澤離家只有一百餘里,縣裡有百畝公田,種什麼隨意,重要的是收成歸自己,這可樂壞了陶淵明,好酒的他想著多種些可以釀酒的秫米。秋夏之際便可以大口痛飲了。

陶夫人可不這麼想,人家天天圍著灶臺轉的當家主母,自然想到的是如何讓家裡孩兒們吃個飽飯。你自個兒在那抱著酒罐子痛飲,孩兒們不可能跟你去喝個熏熏大醉吧!

就這事陶縣令與陶夫人在家裡討論商討了幾天,必定兩人是恩愛夫妻,什麼事情都是商量著的,陶縣令也不是那種大男子主義的蠻主兒。最後的討論結果,五十畝土地種秫米,五十畝土地種梗稻,這不就完美了,既滿足了陶縣令的酒癮,又可以讓家裡孩兒們有飽飯吃了。

也許今天的人們能像陶縣令這樣,給老婆寫寫情詩,遇到分歧的事情時,不在家搞一言堂,兩口子不吵不鬧,有商有量各自退讓一步,現在的離婚率也就不會居高不下了,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恐婚或害怕多生了。

在陶縣令一邊盡責在職工作,一邊期待秋後稻熟釀酒時,縣裡來了一位視察工作的督郵領導,陶縣令奉令接待視察領導,辦公室主任要求束帶拜見督郵,陶縣令習慣了粗布裹身,寬衣解束的日子,本來這縣令的官兒就當得不順心,於是陶縣令揮袖甩出一句話:不為一點俸祿,為這號人點頭哈腰,丟下官帽辭官回家了。就這樣陶縣令又重新迴歸到農夫的角色裡去了,這是他第五次辭官,就這樣八十多天的縣令生活就這樣匆匆結束了,那五十畝秫米醞釀的美酒也就喝不成了。

陶淵明在求官途中,仕與隱像是駐紮在他心裡的兩支軍隊,年輕時只想幹一番事業,當步入不惑之年時,才從那劇烈的衝突中解脫出來,像他的外祖父一樣尋求內心的安寧。

《惑士不遇賦》——陶淵明

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

歷盡劫波,那個曾經撫劍獨行的少年似乎還在

歸去來兮辭——井序

歸去來兮,

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田園居

一、享受自己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一生的分水嶺就從辭去彭澤縣令開始了,以前他時官時隱,在討生計為官又嚮往田園生活,心中滿是糾結,第五次辭官後,陶淵明種田、飲酒、寫詩、生活,成為廬山腳下真正的農戶。從彭澤回來後,四十二歲的陶淵明寫下來《歸園田居》五首。詩人筆下的田園洋溢著生活的氣息。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的住房屬於中等人家庭院。一家七口,童僕一二,如何讓家人吃飽穿暖成為陶淵明面對的現實問題,寫詩一流的陶淵明,種地不是好手,種地的技術甚至有些憋腳,他在廬山腳下種了一塊豆子,想著豆熟季節,早上磨些豆漿喝喝,晚餐做幾塊豆腐燉著吃,很不錯啊!於是陶淵明天不亮就扛著鋤頭去除草,忙到天黑披著露水兒回家。這活兒要堅持下去還是要一定的毅力的,他只想一方面依順自己的內心寧靜,一方面又想讓家人吃飽不受餓。所以陶淵明每次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還提筆寫下這麼動人的詩意,真的太不容易了。

《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公元408年,晉安帝義熙四年,陶淵明四十四歲,不知不覺已經歸隱四年了,日子悠閒自得,可是有一場不幸降臨了,六月裡乾燥的草垛起火了,他的宅子燒的乾乾淨淨,將本來生活還算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窮中,只能依靠家人的救濟度日。望著空空的米缸,轆轆的飢腸,陶淵明被逼上乞食的路上,好在鄰居慷概獻米。

陶淵明在自己的時代裡還不曾遇到為他胸中的詩意一見傾心的朋友,只能對著自己的身影對酒,不一會兒就醉了。之後就揮毫題寫幾句,以供自己取樂。

《飲酒》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在那個飲酒成風的年代,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名士們聚在一起,把酒喝的驚天動地。陶淵明卻樂於自斟自飲,或請朋友來家中聚餐飲酒,卻常常將自己喝的大醉,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便留下客人自個兒回屋睡去了。

二、陶淵明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接受兒子們不長進的遺憾

陶淵明不管處於什麼境況下,都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

同時也為自己主動辭官的行為付出代價,很難在清貧之餘給予孩子們士族門第的教育,在《責子》的詩中陶淵明表達瞭望子成龍的心願。陶淵明自己的一生才華無處展示,但他也是個普通的父親啊,看著整天瘋玩貪吃的幾個兒子,也有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啊,忍不住把五個小子一一數說。那語氣絕對不輸於你家鄰居大叔。

長子阿舒已十六歲了,還不知長進。二兒子阿宣十五歲又不愛學習,小兒子毛毛躁躁只知道瞎玩貪吃。看到這幾個不思進步的兒子,陶淵明感嘆:天命苟如此。且盡杯中物。自嘲又自我排遣,一切不強求。事實上陶淵明從來沒有放棄對兒子們的教育。在年近五十身體不如從前時,給兒子們寫了一封信,信中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並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們要互相友愛,懷著高尚的人生理想生活下去。在信的結尾陶父這樣寫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三、在兩晉結束,南北朝大門開啟時,茅舍裡的陶淵明寫下了《桃花源記》

公元420年,掌握重權的劉裕終於還是廢掉了東晉的最後一個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稱劉宋,這時兩晉時代結束了,中國歷史打開了南北朝的大門。五十七的陶淵明在茅舍裡得到了這個訊息,又是個多少不眠之夜,陶淵明提筆寫了著名的《桃花源詩》,原來陶淵明筆下那個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是在這個情景下寫出來的。併為這首詩寫下了長長的序言。陶淵明深情地描述著桃花源,但他窮困一生也沒有找到那個安樂祥和的淨土,只能用筆和紙在殘酷的現實裡為世人編織出一個美麗的烏托邦。

歸隱後的陶淵明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心懷關注,在他的《詠荊軻》裡流露出對劉裕奪取皇位的不滿。

公元327年,江西九江縣南山腳下,陶淵明六十三歲了,知道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他親手為自己寫下一篇祭文——《自祭文》

從我降生人間開始,就有著貧困的命運,可我仍懷著歡快的心情去生活。從春到秋,田園總是有活可幹,無論是捧書來看,還是彈琴歌唱,我都覺得快樂無比,冬天曬曬太陽,夏天沐浴於清泉。辛勤勞作,不遺餘力,聽任命運的支配,就這樣度過我的一生。

資料來源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第二季

標簽: 陶淵明  桓玄  劉裕  自己  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