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典則讀書:一帶孩子做作業就上火,有解嗎?

作者:由 典則讀書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7-27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很多年輕“老母親”的日常。而其實,很多媽媽自己也納悶:為什麼我一帶孩子做作業就上火?怎麼才能不吵不吼呢?

《孟子》這本書中就曾談到過類似的問題。

公孫丑問:據說君子不親自教授自己的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孟子說:因為情理上行不通。父親教授孩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說教,如果孩子做不到,便容易動怒。一動怒,就會傷了感情,產生對立情緒。孩子會說:“你用正確的道理教我,而你自己這樣粗暴的做法就不對。”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更壞事了。

古時人們進行教育互助合作,交換孩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就不會求全責備。經常相互責備,就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疏遠的話,那就沒什麼比這更有害的了。

《孟子·離婁上》原文: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的意思是說,父母教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孩子就容易不服,如果再發怒打罵的話,則會進一步加重隔閡,導致父子間天然的親密關係變得疏離。如果親子關係因為教育這個事變得疏離,就背離了家長教育後代的初衷。

很多人認為,孟子只是一本講仁義禮法和治國安邦這些大道理的書,於是常常被人束之高閣,其實,孟子書中還有許多教育方面的論述,道理深刻,方法對症,直擊教育痛點。

按照孟子的意思來看,家長輔導自己的孩子做作業,這本身就是一件違揹人性的事,不吵才怪呢。輔導作業這種事,要交給老師,或者與他人進行教育互助,而不是家長親自來幹。

作為家長,應該發揮有別於學校、老師的家庭優勢,側重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而不是在教授課業這樣具體的事情上費時費力。

具體來說,原則上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要講方法,比如“易子而教”,輔導作業的事還是儘量交給學校和老師,有條件的可以找個家教,也可以組織親友、鄰居幾個家庭進行教育互助,組成教庭教育合作小組,或者創造條件、營造氛圍,讓孩子的同學之間互助,以及請哥哥姐姐幫忙輔導作業。

說到孟子,《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典故。孟子母親教育孟子的故事,也能給家長們很多有益的借鑑。

典則讀書:一帶孩子做作業就上火,有解嗎?

據《列女傳》記載:孟子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回來,孟母問他,今天學習怎麼樣。孟子漫不經心、吊兒郎當的回答說,就那樣唄。孟母很生氣,拿起剪刀就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小孟子見狀嚇壞了,問為什麼要把布剪斷?因為孟子早年喪父,母親織布是家庭的生活來源,而母親居然把布當場剪斷,這可是很嚴重的事情。

見孟子那麼害怕和困惑,孟母就開始跟孟子講道理了。

孟母說:“你不好好學習,荒廢學業,就跟我把這匹布剪斷一樣,君子只有學問卓越,才能生活的好,才能避開不好的生活。現在你荒廢學習,以後肯定要吃苦的,免不了遭受生活中的禍患。這跟我織布養家是一樣的道理,織布織一半把它廢掉,怎麼能供丈夫和孩子穿衣,怎麼保證家裡不缺糧食呢?女人廢止了養家的生計,男人荒廢了德行的修養,不做盜賊,就只能做奴僕了。”

聽完母親的話,孟子開始發憤,從此早晚勤學不止,奉子思為師,終於成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跟現在很多父母相比,高下立判。孟母看孟子吊兒郎當,並沒有罵孟子,不是打斷孩子的腿,而是剪斷自己的布,然後跟小孟子講道理,講到他羞愧得心悅誠服為止。

《母儀傳·鄒孟軻母》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

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嗎,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西漢文學家劉向 《列女傳》

有的父母對禁止打罵和高壓,不以為然,甚至還說自己小時候也會被父母打罵,被老師嚴厲批評,現在不是好好的嘛。

大部分人這樣覺得,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些沒有“好好的”長大的孩子,也許已經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每到開學季,新聞裡都會報道,有個別孩子因為沒完成作業之類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做出反常舉動,有跳樓的,有因此離家出走的,不勝列舉。

引發這些悲劇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孟子說的責善之禍:父子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大人們總是覺得孩子的世界不可思議,卻忘了自己曾經也只是個孩子。孩子的情緒和認識世界,有時候也就那麼一點點大。這些都是孩子們基於自己幼稚的世界觀和智力,所能想到的最無奈之舉。

典則讀書:一帶孩子做作業就上火,有解嗎?

《莊子•人間世》中講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個愛馬的人,用精美的竹框裝馬糞,用珍貴的貝殼盛馬尿,對馬的喜愛之情可謂是到了極致。而遇到有蚊虻叮咬馬,愛馬者去拍打,馬卻會因此受驚,缺銜,毀首,碎胸。拍打蚊蟲本是愛馬之舉,而結果卻適得其反。

用竹筐、貝殼裝屎尿,馬其實並不需要,更不會感動,只是馬伕自己感動了自己。馬的本性是一拍就驚,馬伕沒有考慮馬的本性,針對馬的本性做出恰當的愛馬之舉,就出現了適得其反的結果。

很多家長就像這個馬伕,平時把孩子捧在手心,可勁地疼愛,卻因為沒考慮到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教育孩子時也不考慮孩子本身的需求和天性,不順應天性、人情去教育孩子,結果就會因愛生恨,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和家庭。

《莊子·人間世》原文: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有時候,家長們對孩子的學業要求嚴厲,甚至打罵孩子,是出於“為他好”的願望,而現實中孩子卻往往體會不到家長的良苦用心,甚至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是父母的關愛錯了嗎?不是。父母的愛心沒有錯,錯的是方法,錯的是沒有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沒有順應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發育規律,所以才會適得其反。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家長朋友們,如果你也是一帶孩子做作業就上火,是否能從古人的教育智慧中得到啟發呢?

教育子女這個事,最重要的是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不是學到多少“知識”。家長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言行,不要因為教育行為而傷害親子關係,要順應孩子的真實需求和人情秉性,用最大的愛心和耐心,撫育兒女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標簽: 孟子  孩子  孟母  教育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