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李耳為何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豬?

作者:由 天空之上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6-15

芻狗是個專有名詞。。。尼瑪其他倆回答都說的啥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作為祭祀時使用。

蘇轍雲:“結芻為狗,設之於祭祀,盡飾以奉之,夫豈愛之,適時然也。既事而棄之,行者踐之,夫豈惡之,適時然也。”

蘇轍的話的意思就是:我將芻狗擺在祭祀臺上,用華麗的紋飾奉獻於它,是我愛它嗎,並不是,只是“適時然也”(合適的時間所應該做的,祭祀時就應該這麼做);完成祭祀之後我丟棄它,走過的人踐踏它,是因為厭惡它嗎,不是,只是“適時然也”(合適的時間所應該做的,祭祀完成了自然也就沒用處了)

吳澄雲:“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芻狗是對百姓的比喻,正如天地對萬物一般,無喜無悲,聖人對待百姓也是無喜無悲。

當然要注意,在道家思想中聖人那不是儒家裡的聖賢這麼弱雞的東西,“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家的聖人是

絕對倫理上的神人

而非現世倫理或者說相對倫理中的人,所以道家的治理思想可以說是神治,是具有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的仙人、神人治國。

另一個簡單的誤區就是:認為指視民如草芥。

在道家哲學框架下,這個是不成立的。道家的基本框架是,預設一個“道”的本體論秩序,這個秩序衍生萬物,每個衍生者皆自然。結合時代背景,道家的哲學究其根本還是倫理學和政治學,老子在某種意義上否定能動的主體性,認為時代的失落和動亂(當時確實)是由於當權者苛捐雜稅、輕生、有為(不按照道的規律制定國策,干擾國民)等等,導致人民“智辨”、“巧利”、“多欲”等等。所以老子認為對待百姓需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其根本就是使得時代迴歸道的自然執行狀態。當然從當代人的眼光看,這麼一種形而上學框架具有對主體性的忽視,人淪為某種秩序下的被動的物,是被操控的存在。

標簽: 芻狗  道家  祭祀  聖人  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