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武則天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千載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作者:由 奧卡姆剃了個刀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0-08-14

武則天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千載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武則天逐步擴大自己勢力,乃至最終登基稱帝,在這個過程中,她長袖善舞,或籠絡,或剷除,極力消除反對自己的聲音,她的所作所為就像一面鏡子,而我們所熟知的那個時期的文化名人們,則在這面鏡子面前紛紛照出了真面目。

武則天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千載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陳子昂以一篇《登幽州臺歌》而留名史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每每吟誦,總讓人有一種驚心動魄之感。其實這首傑出的詩作,是陳子昂對武則天滿腔的怨恨與不滿的真實寫照。696年,陳子昂以參謀的身份隨軍討伐契丹,他很想借這次機會在仕途上更進一步,但他的建議屢屢被忽視,武則天也並沒有認真對待他,這讓陳子昂特別失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幽州臺寫下了這篇震爍古今的詩篇的。

陳子昂24歲中進士,還受到了武則天的召見,任命他為麟臺正字,就是秘書省的一個官員,這個起步還算不錯,但其後就停滯不前。690年,武則天登基,改“唐”為“周”,陳子昂是一個有官癮的人,他迫切希望贏得武則天的重用,就精心撰寫了一篇《大周受命頌》,說武則天建立周朝是順天應人之舉,通篇辭藻華麗,阿諛之媚態十足,但武則天看後也並沒什麼表示,根本沒把陳子昂放在心上。

陳子昂最大的官當到了右拾遺,也就是諫官,但也沒怎麼受到重視,幾經沉浮,42歲時,竟然冤死在了獄中。

武則天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千載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的大書法家,他的《雁塔聖教序》為傳世墨寶。褚遂良在唐太宗時官至中書令,是舉足輕重的大臣。唐太宗去世時,將輔佐李治的重任交付於褚遂良和長孫無忌。

武則天在後宮中與王皇后和蕭淑妃兩個主要對手展開鬥爭,唐高宗李治也有意要廢王立武,褚遂良堅決反對,在朝堂之上,褚遂良憶及太宗託付,聲淚俱下,他將官笏放在臺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致於流血,這讓唐高宗很是無奈,而在高宗後面垂簾而坐的武則天,則厲聲喝斥:“何不撲殺此獠!”獠,是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褚遂良從此惡運纏身,連遭貶黜,最後被流放到更加偏僻的愛州地區(今越南清化),63歲時悲慘死在了那裡。

但武則天並沒有忘記這個耿直忠介的褚遂良,705年,武則天病入膏肓,即將撒手人寰之際,她特意下了一道遺詔,其中特意提到褚遂良:“要給曾經含冤受累的褚遂良、韓瑗等人平反!”

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嗎?

武則天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千載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宋之問是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那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便出自此君,此君詩寫得好,才華橫溢,但在武則天時期,他顯然志不在此,他日思夜想的,竟然是做武則天的男寵……

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步入仕途,15年後,升至五品學士,而這一年,正好是武則天登基之年。武則天好詩文,宋之問就不斷創作歌頌武則天的詩篇,再加上他“偉貌雄辯”,是一個相貌堂堂,能言善辯之人,漸漸地博得了武則天的好感。有一次宋之問寫詩,有一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為武則天描繪了美好願景和壯麗藍圖,武則天一高興就把自己著的衣袍賞給了宋之問。

宋之問大受鼓舞,近筆寫下了表白詩:“鴛鴦機上疏瑩度,烏鵲橋邊一雁飛。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現在人看來寫得很文雅,但放在當時這就是很直白了,大意是說,每天侍奉在你身邊,何時才能攬你入懷共度春宵啊。武則天當然看得出來這是啥意思,琢磨了半天,回了一句,“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就是說我知道你很有才華情調,也很喜歡你,但我實在受不了你的口臭啊。看來宋之問是有口臭的毛病。

被武則天拒絕了,宋之問也沒了興沖沖的勁頭,沉淪了下去。武則天還位於李唐後,宋之問被貶放逐,後雖然回到京都任職,但最終還是被唐玄宗賜死,結束了自己無論是作為官員還是文人的沾滿汙點的一生。

武則天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些千載留名的文人墨客的另一面

還有一個著名的詩人,是作為武則天的公開的對立面出現的,那就是駱賓王,《詠鵝》的作者。

武則天登基稱帝之前,立李旦為帝,後李旦上表請辭,由武則天臨朝專政。684年,徐敬業起兵於揚州,以勤王救國之名征討武則天。年已65歲的駱賓王參與了這次起兵,他的主要任務是為徐敬業寫了一篇《討武氏檄》,也就是討伐武則天的宣戰書。這篇《討武氏檄》不到500字,一是歷數武則天的滔天罪行;二是讚揚徐敬業的英明神武。全篇採用駢文,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慷慨激昂,揮灑自如。當這篇檄文送到武則天手上時,武則天細細看過,看到“狐媚偏能惑主”時,只是微笑,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一句,竟然擊節讚賞,連問 “這是誰寫的?”有人答是駱賓王,武則天說,這樣的人才,為何不為我所用?這是宰相的失職啊。

這次起兵當然沒能成功,被武則天很快鎮壓了下去,但蹊蹺的是,駱賓王從此沒有了蹤跡,下落不明,有傳言說他削髮為僧,落入靈隱寺。

文章千古事,但寫文章的人,除了詩文傳世,誰還能沒有另外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