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學習道德經~第五章

作者:由 投資之道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07-17

瑣碎對繁苛是什麼意思

多言數窮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對待萬物像對待祭祀時草扎的小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然生長;有道的人無所謂仁愛,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百姓自己發展。天和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雖然中空但永無窮盡,越鼓動風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敗亡,不如保持虛靜。

解析

這一章裡: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講到聖人的“不仁”,進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執於一端、“不尚賢”、“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一貫的。其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談到“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是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揮。他認為,作為聖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之治,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會採取干預的態度和措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他認為天地是無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須依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生長變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駕臨於自然之上來加以命令和安排。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龠,是指用手操作的鼓風工具,即風箱。老子將天地比作一個可以來回鼓動的風箱,只要拉動就可以鼓出風來,而且生生不息,不會竭盡。天地之間,風霜雨雪,電閃雷鳴,皆為天地二氣激發滌盪所致,萬物生生不息,無不依賴此氣。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而人體就像一個小風箱,風箱的作用在於使爐火更旺。如果用風箱的原理來修身,則生命會更富有激情,生命力會更強。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透過上述比喻想要說明的問題是:“政令繁苛,只會加速其敗亡,不如保持虛靜狀態。“即用很多言辭法令來強制人民執行,很快就會遭到失敗,不如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虛靜無為,這樣萬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這裡所說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虛靜。

本章用具體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對待自然,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比喻鮮明生動。本章也是承上章對“道衝”作進一步論述。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

經典解讀

老子認為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它不具備人類所擁有的那些善良、仁愛等感情,它不會對其間存在、生長的萬物有任何偏愛。

大多數宗教都將“神”看為世間的主宰,包括由老子思想發展而成的道教一老子本人也演化出了太上老君的形象,但這並非是老子本意。諸子百家存在很多相信天地有靈的思想,墨子就創造出了“天志”、“天意”的觀念,認為天有意志,天知善惡,並具有“兼愛”的精神。關於儒家對“天”的理解歷來爭論頗多。有人認為孔孟等人是肯定天有意志的,比如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孟子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也有人認為孔子等人是不相信所謂的天命的,如《論語》中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等。但換個角度思考,其實他們的思想觀念都是息息相通的,幾乎都是以老子的思想為源泉或是材料的。

有與無本就是相依相形的,天志、天意的有無也是這樣。只不過老子在這裡將天地和“道”進行了一個分割,“天地之間”說明此處的“天地”即真實存在的天地,而“道”則退到了幕後,是支撐天地的規律,或是產生天地的本源。天雖然沒有善惡、美醜之心,但它依然是有規律的,這就是支配著萬物的“道”。而在孔墨等人言論中的“天”則與“道”合而為一,可以說天就是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即與“順道可生可貴,逆道可敗可亡”是同樣的意思。對於“天地不位。”這句話,荀子的“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更加接近。在天道有無這個點上,各個思想家雖然表述各異,對“天”與“道”的關係及其各自內涵也有不同的觀點,但在人要“依道而行,順天而行”上卻是完全一致的。

作為一個勇敢的批判者,老子比同時代和以後諸多哲學家更具睿智和膽識。他第一個講出了“天地不仁”這樣的真理,並將其推廣向治世上。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帶有任何人類道義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只按自己的客觀規律一一即“道”執行。天雖然不講仁慈,但也無所偏向,不懷惻隱之心但也不具暴虐之性。它滋生萬物,並非出於喜好;它降災致疫,也不是出於厭惡。因此,“聖人”治理百姓也不可講仁慈,應該順應自然之道,順應百姓之性,無為而治。如果人為的干預過多,各種矛盾就會激化,反而使社會更加混亂。

標簽: 天地  老子  萬物  風箱  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