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作者:由 道一居士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0-08-04

經文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官是感覺器官,一官即五官之一,或者是眼,或者是耳。

眼耳鼻舌身各有一用,眼不見聲,耳不聞色,得一則漏萬,這就是“知效一官”,

知此而失彼,斥鴳所以笑大鵬,不見大鵬的大邏輯。

後四句皆以這句為宗,一鄉、一國都是一種有侷限的官能而已,並非超出他人。

一般註釋“一官”為一個官職,莊師則是開示世人,斥鴳只是用一官窺視道的全貌,得之者少,失之者多,實際與盲者沒有差別。

《齊物論》大論說“是其所非,非其所是”就是知效一官造成的

。聾者聽不到鐘鼓的樂聲,盲人看不到衣服的文采(“瞽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聾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這就是知效一官。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世人以一官的知覺非定證悟者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無上妙境,這是多麼可悲。世人的大悲不是知效一官的惡果嗎?

人為什麼有五官?因為道體全貌不是一官所能窺探,五官比一官更為全面

。但即使五官也不能窺探道體全貌,只是比一官好一些而已,能夠滿足對食物的追逐。

一官的邏輯邊界最小,五官的邏輯邊界大一些,但離道體全貌只是“秋毫之末萬分不及一”,這是法界全體與一粒微塵的差距。

生命體是道妙的隨緣顯現,一官不足以維持生命,五官勉強可以,但離開一心則五官頓時全部失效

。生命體有五官,世人以為道體全貌只有五官,這是對五官的誤解。外太空必定會遇到超五官的高階生命體,地球的五官生物在設計上不是最高等級,甚至只是“普通級”。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師到大街上走了一遭,嚇一大跳,因為滿大街的人眼睛都是橫長的,他給了一個特殊名稱“

橫目之民

”,莊師給人還有一個名稱“

有目有趾者

”(會走動的眼睛,尋求食物者)。

“橫目之民”和“有目有趾者”的稱呼透露莊師在宇泰定中所實證的完美生命體的形象與此不同。

行比一鄉。

邦國分為四鄉,相當於地區,但是農業社會,所以是鄉村的民風

。古代一鄉是一萬二千五百家,所以老子說“修之於身、修之於家、修之於鄉、修之於邦、修之於天下”,分為五個等級。

行比一鄉,“比”本意為並立,此處就是稱用,適合,釋德清注為“用也”。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德合一君。

德,就是才德,德行和才能,釋德清注為“才也”

。某甲德行和才能正好投合一君的胃口,有一位為君王舐痔瘡者也可以稱為“德合一君”。

而徵一國者。

徵,取信

。某甲甚至能過暫時取信於一國民眾,作為一國的象徵、代表,這在世人眼中是何等榮耀。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此等人的自我感覺與大覺聖人定中的小蟲沒有差別。

此等人或者以一官獨擅一鄉,迎合一君,甚至暫時取信一國民眾

。銀河系在茫茫宇宙中只是一個小點,太陽系在銀河系只是一個小點,地球在銀河系中只是一個小點,某甲在地球中只是一個小點,在漫漫大劫的時間之流中更是剎那的存在。

如此渺小的存在竟然自視超絕無比,以橫行一鄉、迎合一君為樂,不知九萬里高空是另一番妙境,莊師定中所見就是如此。這是斥鴳的自足,不知天外有天,世外有世。後文的鷦鷯也是小鳥,二者都自足,但性質不同。

鷦鷯是大邏輯的自足,斥鴳是小邏輯的自足

。鷦鷯深知天外有天而自足,斥燕只知一鄉一君而自足,二者不可同日而語。一如無知無識的瓦礫石塊,一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證悟者。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而宋榮之猶然笑之

。 笑有千百,有大智者之笑和小智者之笑,其中各有差等。

莊師從老子的“大笑之”引申開,悲是《莊經》的主題,笑也是主題

。一部《莊經》就是悲笑二大主題的互合,無悲無笑不成人生,

不要成為悲笑的奴僕,而要成為悲笑的真宰

。宋榮之是宋國的智者,定力不可思議。在

《莊經·天下篇》

中,宋鈃(宋榮子)是一個學派的宗師。宋榮子的教法如下: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 全世界人讚美你,你一點感覺也沒有,不會覺得自己了不起;全世界人貶斥你,你也毫不心動,沒有一點沮喪挫敗感。心中有正知正念,沒有名利心。

修心工夫已經純熟,能夠區分真我和假我,真我為內,假我為外;以我為內,以物為外

(陳玄英注:榮子知內即非我,外即非物,內外雙遣,物我兩忘,故內外之分定而不忒也);

內是靈,外是肉,靈肉二分,此為實際。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世人的譭譽只能擾動假我,真我如如不動。

宋榮子以修心為本,不以外物累己,不以心殉物,“見侮不辱,救民之鬥”

,這個學派

以濟世安民為己任,以心靈安寧為修行

。他們還製作了一頂“華山之冠”作為學派修行者的標誌,上下均等,寓意一際平等。

今天的修行人對宋榮子學派的修行應該心有敬意,能夠領會華人修行的多方面的成果。以

正知正念

攝持,不為外境擾動,不為名利榮辱所誘惑。莊師這裡以宋榮子作為重要的修行者,特別加以對比。老子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是外,身是內;利是外,身是內;名利多則病,實腹強骨是不病。這是“定乎內外之分。”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老子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是世人所追求,辱是世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修行者深觀,寵辱都是下賤的事業,讓自己的妙心受辱,陶淵明把磕頭謝恩當做為肉身之利而奴役自己的心。墜落世網就沒有可樂者,這是

“辯乎榮辱之境”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宋榮子恬淡無欲,對於世人耽於情慾名利很悲哀。

數數,汲汲也

。這個境界很高,能夠修到這個境界,證量已經很高。但莊師說還不過高,只是

須陀洹的階位,小乘四果中的第一果

。須菩提是離欲阿羅漢果,宋榮子還差得很遠。但世人不要因此貶低宋榮子這位修行者,有這樣的定力是十分可貴的。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夫列子乘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列子是一位大宗師,以幻化力著稱。《

莊經》中有《列禦寇》一篇論點,《逍遙遊》的模型是以列子為原型的。

列子遲於本師老子,早於莊師。列子同樣留下了道家修行教法《列子》,被後世道家稱為

《沖虛經》

列子最大的貢獻就是證悟萬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人的身體本身就是如幻如化的,這是道家宗師對宇宙萬法的經典論述。

道家在先秦漢初是以“黃老”(黃帝和老子)為稱,魏晉以“老莊”,後期又以“莊列”為稱。

王弼為老子作注,郭象為《莊經》作注,張湛為《列子》作注。《道德經》是純粹的,沒有絲毫雜染混入

。《莊經》中有極少夾雜,可以識別甄除,從而使《莊經》的無上妙理更加輝煌。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列子》有不朽的經論,在傳承中有部分夾雜,但都可以辯正。

後世學人輕易把《列子》稱為偽書是貶低華人文化精神的,不足為訓

。辯正道家無上修行奧義是今天修學中華傳統的重大挑戰,

《道德經》是完美無瑕的,《莊經》和《列子》都值得用心契悟。

幾千年的華人文化精神是華人的永恆財富,不可丟棄,否則華人將成為蠻荒之民。

《道德經》、《莊經》和《列子》三部道家經典傳承了不朽的華人文化精神

。三位大宗師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玄同得一的奧義可以超越八萬大劫,被一代一代華人子孫繼承。經典正義是一項極有價值的文化傳承事業,

正知正念是貫穿整個解經理路,沒有正知正念攝持的解經是沒有價值的,三部經典本身就是正知正念的完美體現

。沒有正知正念將導致錯誤的解經,這是對解經事業的傷害,是對華人文化精神的傷害。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列子的修行階位高於宋榮子,能夠乘風而行。漁夫能夠駕馭水,

列子能夠象鳥一樣輕巧的駕馭風,這是獨一無二的

。“泠然善也”,飄飄然逍遙而遊。世人很不解,因為從來沒有看見能夠乘風而行的高人。

這是隱喻,是考驗世人的信心

。莊師知道世人不信,因為世人的五官六根障礙心智。老子厭惡這個身體,說

“身若大患”

妨礙世人乘風而行的正是肉身這個如幻如化的“固化物”。

儒家等其他學派愛惜這個身體,當然不能乘風而行。身體是重濁者,不能飛揚。本師說:“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20章)。河上公注:“

我獨漂漂(飄飄),若飛若揚,無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我的妙心如清澈、寧靜的大海,沒有絲毫染汙,所以能夠飄飄飛揚到六合之外,沒有止境。我的妙心已經飛昇到靈界。)列子的妙心已經部分證得如上妙境。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舜問老師丞:“

我能夠擁有道嗎

?”丞說:“

你的身體也不是你的,你怎麼能夠擁有道呢

?”(道可得而有乎?答:

汝身非汝有,汝豈得而有道乎

?——莊經·知北遊、列子·天瑞)這是當頭一棒。舜還有貪心,想“有道”,實際是

想佔有道

,老師一聽就明白了。身體都不是你的,當然道更不可能被你佔有。

老子

宣說“無身”教法

實際已經徹悟這個肉身表面屬於自己,實際並不屬於自己

,自己毫無控制力,“倘然而來,倘然而去”,像天空中飄過的一片樹葉,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過。由此境界,乘風而行也不困難。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釋德清注:“

列子雖然能忘禍福,未能忘生死,以形骸未脫,故不能與造物遊於無窮,故待風而舉,亦不過旬五日而即返,非長往也。

”宋榮子的定力是能夠忘譭譽,列子的定力是忘禍福,但列子未能忘生死,這需要繼續修行。宋榮子與列子境界的區別在哪裡呢?

宋榮子忘譭譽是忘“兩邊”,列子忘禍福是忘“生滅”。

《壇經·頓漸品》記載說,最年幼的弟子神會喜歡挑戰師父,問六祖:“

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六祖就用禪杖打了神會三下,問“

吾打汝還痛不痛

?”神會回答:“

亦痛亦不痛

。”六祖說:“

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

”兩邊與生滅是不同的,兩邊是見解,可以抉擇。痛不痛是生滅,不可以抉擇。神會一下明白了。

列子忘禍福就是真正的災難來臨也不會恐懼,山崩地裂也坦然相對。這就是“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陳鼓應翻譯為:“

彼對於求完善的事,並沒有汲汲的去追求

”,

把“致福”理解為求完善,並不恰當

。釋德清為什麼又說“

形骸未脫,未能忘生死

”呢?這是說此時

列子修行還未至究竟地,只是部分證悟“身體非汝有”的奧義,還未徹底證悟。

“身體如幻”的理已經明瞭,心尚不相應,因此過了十五日就返回來了。十五日內能夠忘記身體,但過了十五日又想起了這個肉身。正像遊客十五日忘家,過後又想家了。

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所導致,說明列子此時的證悟是“有漏”的,不是“無漏”的。

列子只能乘風而行,這還是有待,不是無待,沒有風就道力全無了。

衣食無憂的修行不是難事,“

無貪慾

”容易做到。一旦衣食也沒有了,披褐懷玉,顏色憔悴,像骨瘦如柴的喪家狗,那就是大考了,大部分修行者會退轉,只有老子本師能夠欣然面對。

老子說“飂兮若無止”,大修行人妙心若飛若揚,正是修行大好時節。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關於速度,莊師說:“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獨腳的夔不如萬足的蚿,萬足的蚿不如無足的蛇,無足(有形)的蛇不如無形的風,無形的風不如目光(光)瞬間到達,目光瞬間到達不如妙心一念周流法界)。

列子修行是第四個階位,而且有待風力

。列子“

旬有五日而後反

”,這個速度在小知看來很快,但在大知看來實在慢的可憐,不能“一時周”(剎那周遍法界)。大鵬乘六月季風,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去了就不再回來。

列子雖然御風滑翔,但速度慢,而且心有牽掛,最後退轉。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是無漏的證悟,道力圓滿了。這是《逍遙遊》的金剛語,是無上道境。“天地之正”是什麼?“正”在《道德經》中有最高的地位,“清靜為天下正”(45章)。

修行人修到清靜(佛家說“清淨”),就是修行圓滿。天地是修行者,修到清靜就是“天地之正”

。逍遙遊的證悟者修到法界的清靜地,以法界的清靜實相為依祜,不離不棄,入“非動非靜”的混成道體,妙用不可思議,這就是“乘天地之正”。

六氣,成玄英注有三說:

1,晨之朝霞,午之正陽,夕之飛泉,夜半之沆瀣,加天地二氣(李頤)。2,陰陽風雨晦明(杜預)。3,天地四時也(支道林)。

今人多采用杜預的六氣,但列子御風而行是有待,則六氣不應包含“風雨”這類有形之氣。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屈原《遠遊》:“

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則以朝霞、正陽、飛泉、沆瀣加陰陽二氣六氣為勝。

陰陽是二元氣,是根本氣,朝霞、正陽四氣為派生氣

辯,即辯,交替出現

。孔子形容老聃“

猶龍也。聚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風本是飄動的,列子御風就是藉助這一點,所以有待。雲氣是不動的,所以是無待。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是逍遙遊的究竟果位。

此三等證悟者可以逍遙而遊,入不生不滅的大妙境界,在恆沙法界隨緣顯現,可長劫住世,劫盡乃示寂滅。釋德清注:“

至人、神人、聖人,只是一個聖人,不必作三樣看。聖人忘形絕待,超然生死,而出於萬化之上,廣大自在,以道自樂,不為物累,故獨得逍遙,非世之小知之人可知也

。”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道家聖人比儒家聖人等級更高,

道家聖人是離形獨立,無所憑藉的。

世人的妙心甦醒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世人在地球上生活的太久了,生拉硬扯把妙心與形體拉在一起,這是多麼荒唐。這樣的人根本沒有體會真我的存在,而是被假我控制,鳩佔鵲巢,真是令人扼腕。

妙心本來是超越生死的,世人強行把妙心按在水中溺斃,最後悽慘度生。世人為物所累,無法逃脫。

實際上“物”不是我,“我”不是物,我本來逍遙,不待假借

。妙心無所拘拘,可變為牛,可變為馬,可變為鯤,可變為鵬,可遊六合之外,可超越生死,在成住壞空大劫內任心而遊,只是世人拘拘此心,不會遊而已。

逍遙遊就是讓世人恢復本覺妙心,神遊無上大美妙境

。至人做到了,神人做到了,聖人做到了。至人去我執,神人去法執,聖人不貪名。神人神通廣大,神功卓著,但無念於神功。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聖人成就一切世間功德,但自隱無名,而不是像世間有為的聖人,功德名聲傳揚不絕。但修行人要讚美的是無為無名的聖人,有為有名的聖人在其次。

《道德經》只說聖人,莊師則把修行階位細分為真人、至人、神人、聖人。

後世道教把真人作為大宗師的正式名號,又稱天師(佛教中把佛稱為天人師)。

老子說“其精甚真”(21章),破物得象,破象得無象,無象乃為真象。

修行就是破假入真,破假心得真心,還自己一個本來面目

。老子道家以求真為最高目標,真人的名號由此而來。

至人是道家修行的次高位,如同妙覺果位。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無己,這是秉承老子的“無身”教法,證悟無我空性。《道德經》是總綱,無我智慧來源於“有生於無”,

列子記載老聃告訴學幻術的弟子“

此身亦是幻化

”,這是要

世人放下我執

。我執最為可怕,扭曲了真相,使玄照妙心頓時固化。人心本來是妙,這是道妙的隨緣顯現。道若不妙,心亦不妙。人心是妙,道體必然是妙。

覺悟自己的本覺妙心是修心的第一奧義

。覺悟自己的本覺妙心就是至人的境界,無己是妙心的玄照。

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人世間執著太深,必然遭受困苦,令人膽戰心驚,

根源就是“有己”。

無我智慧是般若智慧,是從此岸到彼岸的智慧。

老莊宗師開啟的無我智慧

在魏晉時代終於被文化精英心領神會,這是過了800年之久。佛陀開啟的無我智慧傳播迅速,到了中土,

華夏智慧和印度智慧終於匯合,僧肇是匯合的代表

,所作的

《般若無知論》

(405年)和

《不真空論》

(410年)把老莊道家的無我智慧和不言之教在般若學的義理中進一步的弘揚,成為世人精神世界的“棲神冥累”嶄新教法。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世人熱愛生命,但心靈的負擔何其巨大,棲神冥累教法是安心法門,使心靈有個休息處

。《逍遙遊》大論就是知道世人的心靈飄蕩沒有著落,無處“棲神”,身心疲憊

,這不僅是漢末社會大崩潰的時代之累,更是生命體本身之累,所以後世對《逍遙遊》如此著迷。

是做一隻“栩栩然”飛舞的蝴蝶還是“哀莫大於心死”的迷誤者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此心本來是妙,世人不悟,所以大哀。莊師哀世人之大哀,栩栩然的蝴蝶飛來了。神人神通廣大無邊,能夠與造物者同遊,能夠“

磅礴萬物而唯一

”,凝神抱一時能夠使莊稼不受病害,天下五穀豐登。

但神人不居功,實為神人無功。聖人無為治理天下,萬民安定,但從不顯形,遵循無名的教法,所以“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

。世人爭功爭名,世間沒有和樂的一天。只有聖人應世,萬民才能安居樂業。

莊經逍遙遊之六:乘真心以遊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標簽: 列子  世人  修行  聖人  宋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