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拙山盡起、前路乃生——漫談【畫中人】

作者:由 雷歐哈特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2-09

0/禪宗、三境界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指月錄·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

六祖惠能大師,24歲聞《金剛經》開悟,辭母出家,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得五祖弘忍大師認可,成為第六代祖,亦成為禪宗真正的創始人。

行至六祖下第十四世代,乃宋朝青原惟信禪師,他向弟子授課時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經後人延展歸納,得到了著名的參禪“三境界”。

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執著境界。

世人佛性未覺之時,執著於事物表象,見山便逐山,見水便踏水,常惹得一身勞碌,磕得遍體鱗傷。

禪有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乃虛無境界。

佛性乍覺,參見事物內在,乃行事為人之意義。可萬事萬物是否皆有意義?苦苦尋遍而多不可得,便陷入桎梏與空虛,乎覺萬事萬物皆無意義,也便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禪中徹悟,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乃淡然境界。

鮮有世人能真正參透,所謂意義,乃人為賦予的價值判斷,發乎內而形於外。唯有放下執念,才可從身心的無盡勞碌中解脫,獲得本源的歡愉。

《畫中人》的故事,便是以古風山水意境描摹的,數個於世間執著、入畫又出畫的故事。

1/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萬一出了什麼差錯,第二天也會變回原樣的”。守衛沒有意義的目標,日復一日,遲早是會變成這樣的。戰鬥是會折磨人心的,我們該時刻警醒一點。

炎熔,為尋人而來。

由於年的委託,炎熔一行人來到了灰齊山間一處破茅屋,在推門的瞬間,入了夕所作的畫。這畫中世界名為婆山鎮,沒有天災所擾,各界生靈循著自己的規矩,自成方圓;日月恆常,奇異詭譎。夕潑墨繪就的墨魎於世間出沒,驅趕畫中人們從正午走向黃昏。

隨著在畫中世界調查的深入,炎熔一行人逐漸發現了其中玄機:這世界即便被墨魎破壞,也會在闖入之人一覺之後迴歸原初,週而復始。豈不是說,即便她們未能救下婆山鎮的居民,只消睡上一覺,他們也還是會完好無損的重生?如此一來,救人,可還有意義?

炎熔,便是容易被這“意義”所困之人。在畫中世界的時間愈久,就越發熟悉這裡的異樣,在與墨魎的戰鬥中,也會愈發容易丟失正義感與道德感,從而躊躇不前。

“你認了畫,畫也認了你,你就成為了畫中人,再也脫身不去。”

恐怕對於身處現實的我們,同樣要警醒。

所謂命運,即是世界上不公平的規則。

這種不公所締造的失衡,會痛擊我們的信念,逐漸侵蝕我們的本心,讓我們陷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迷惘與麻木。一旦認同了這不公平的規則體系,我們也會成為“規則”的一部分,淪為“畫中人”。

須知,“應然”乃“實然”之期盼,“實然”乃“應然”之映照。

人之天性乃趨利弊害,人群天生意欲追求“特權”,固化形成利益集團,締造不公平的制度。正是每一代勇於進步的先驅,推動“實然”朝“應然”邁進,不斷改良社會規則,讓人類文明有了更好的歸宿。

具象到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勇敢地與內心的懈怠作鬥爭,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放下遺憾、方得解脫

煙霧是城市的血。我曾見過月面的輪廓模糊不見,只留下宛如雕刻似的斑跡工整地留在天上,月色順著被刺破的邊界流入天空,暈染一片。我曾見我熱愛的家園陷於火海。我被迫翻山越嶺,從這頭走到那頭。我見過飢餓的災民互相蠶食。當鮮血淋漓的廝殺發生時,就在擦肩而過的距離,人可以像無事發生過那樣,看著前方,行走。我見過那條漫漫長路,我曾疑惑為何所有人都會選擇同一條道路,死亡是註定的,我們只是在麻木中殊途同歸。我見過荒漠與青山綠水,見過因一個踉蹌就再也沒有爬起來過的朋友,見過父母那只是短短一瞬的想要拋下自己的眼神。

平平無奇的婆山鎮遭遇了一場天災。天災並未毀滅小鎮,但因活性源石汙染了水源,鎮上的居民不得不投身於一場漫無目的的遷徙。再無溫暖的床榻,再無曲折的籬笆,只剩下飢腸轆轆的夜晚,只剩下一條很長很長的路。

年幼的黎跟著父母走著,親眼看著曾相親相愛的哥哥姐姐為了半塊發黴的燒餅而大打出手,親眼看著曾合居一處的鎮民漠視鮮血淋漓的廝殺,也親眼看到至親為了省下一些口糧而意欲將他棄置荒原的眼神……

彼時,黎終於看清了生命的渺小和世間的殘酷。草芥一般的黎民百姓,來這世間走一遭,被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毫無意義。

瀕臨死亡的黎被偶然路過的夕所搭救,此後便依靠著夕過活。只不過人生縹緲數十載,黎不似夕那般長壽,路終有走到盡頭的那一天。彌留之際的黎,回望自己的人生,談到了那最懷念的孩提時光,盡是遺憾。

“你能幫我,畫出那婆山鎮嗎?……夕啊。你見過多少奇人異事,看過多少滄海桑田……你幫我瞧瞧看,你說我……你說我這輩子……幸福嗎?”

不忍黎鬱鬱而終,夕如黎所願,潑墨繪就一幅畫,畫的正是她只聽聞卻不曾親眼見過的“婆山鎮”,希望這畫中世界凝滯黎的時間,讓她徘徊在畫中的世界,了卻今世的遺憾。

初入畫中世界的黎,或許被眼前虛假的熟稔世界所欺騙,得到一時歡愉;也曾懷著“命運為何如此待我”的憤懣,執著尋求苦難的出口。但在畫中世界度過漫長歲月,體會亦真亦假的世間百態,逐漸幡然醒悟:這畫中世界即便是她心嚮往之的美景,卻也只是“夢幻泡影”,只會令她的生命,永遠靜止在遺憾之上。

黎終究還是拋卻了憤懣與遺憾,離開了畫中世界,重啟了自己的生命。想必在其生命的終焉,終於能夠放下一切的她,也會重新體會到久違的輕鬆與寧靜。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放下對一切事物的沉重執念,精神方可獲得自在與解脫。

3/歷遍悲歡、拙山盡起

“見遍人間冷暖而心不墜,天嶽崩於前而色不變。”

嵯峨的師傅,在還是小沙彌的時候,在大炎遼闊的國土上雲遊。正逢節度使南巡,管道不通,遂泛舟苦潭江上,偶遇了那一葉孤舟。

那葉孤舟不緊不慢,不急不緩。住持爺爺只隔船見了她一眼,好似登天嶽前望天頂,雲繚霧繞。一時間竟是驚慌失措,險些落水,一呼一吸間,卻又被那人救起。

為報答救命之恩,小沙彌隨夕前往灰齊山,一路上為她生火做飯,披星戴月。每每在他睡去之時,便會夢見一段段不屬於自己的往事,醒來後又沉沉忘記。兩人雖並肩而行,卻如同陌路,在大炎遼闊的山水畫卷中,小沙彌深深陷入孤獨。

直到某一天,二人來到一處人間煉獄。

……哀鴻遍野。所見,所聞,所語,皆是慘劇。昔日年輕的東國僧人,一步一停,唸唸有詞。光陰如水,也在此刻凝滯。

“他磨破了腳,餓暈了頭,從這餓殍滿地的荒地間走過,花了三天三夜。他誠心祈禱了兩千又二十四次,倒是未曾對自己的生死做過考慮,他只感到悲傷與不解。”

小沙彌不解。

為何這世間,這波瀾壯闊的大好河山,竟有如此慘劇。

為何有人誕於世間,卻只因出身卑微,便沒有活路。

生命,究竟還有何意義?

悲天憫人的小沙彌隨後的雲遊與修行經歷我們不得而知。只是他一定是歷經掙扎,深陷於為蒼生奔波的執念,最終還是尋得了可解他疑惑的答案,也解救了自己。

“小僧從師父那聽來的那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否也是差不多的念想?”

於是在夕贈予他的那份《拙山盡圖》上,提筆添一字,權當作答。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一個“起”字,絕妙地改變了畫卷的弦外之音,也為這苦難的大地揮灑了一片生機盎然的底色。

回到東國之後,嵯峨的師傅在山野間建了一座寺廟,收養了一群無處可去的孩子,成就了夕口中那個“見遍人間冷暖而心不墜,天嶽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得道高僧。

4/起而行之,方見真章

“你們窮其一生求個所謂的“真”,也不過是那個似我非我的魔怔。”

嵯峨,乃是心繫神往於師傅的那份《拙山盡起圖》,自覺此中有真意,才下了山,踏上了雲遊四方的旅途。執著於“求真”,嵯峨決意尋夕而去,踏入了夕的畫中世界。

不曾想,她執著追尋的“真意”,竟是“興起揮筆、敗興停筆”,僅此而已。

嵯峨慧根獨具。她雖心思澄澈,卻也堅毅非常,從不為結果而苦惱,“只做當下想,發乎本心,理所當然,自由自在”,於是她經歷了數百幅畫中世界,也權當雲遊其中,倒也流連忘返,即便深知皆為虛妄,卻也“假作真時真亦假”,不獨因一個“假”字,漠視了它們的意義。

只是流連畫中世界已久,頻繁地分辨所謂真假,澄澈如她,也漸漸陷入詭辯。當她將“真”與“假”放在天平兩端,毫無偏頗地看待兩者時,她對自己的本心產生了疑問。

行遍拙山枯水,既為“求真”,那麼究竟,何為真?

“拙山盡”或“拙山盡起”,哪個才是畫中真意?如若情意會消散,那可還有情真意切?超然畫外、端詳畫中人之際遇的自己,又到底是真是假?

借夕之口,我們得到了她的回答:“你們窮其一生求個所謂的“真”,也不過是那個似我非我的魔怔。”

“莊周曉夢迷蝴蝶”,生皆夢幻,亦真亦假,乃是辯證統一的過程。亦可說,世間萬物並不存在唯一的“真”或“假”,世間萬難亦不存在唯一的解答。

尋得答案的嵯峨,終於不再流連夕的畫中世界,離開炎國,去更遠的大地。此後旅途,更多波譎雲詭,不知她那丹心一片,能否勘破其中紛擾。

唯有起而行之,方得見真章。

5/尾聲

撥開層層山水畫卷,窺得此次《畫中人》故事的精神核心,乃是一句禪語,是禪宗對碌碌世人的規勸。

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亦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炎熔為守護而起執念,即便是水中撈月也不鬆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黎為自己悲慘之境遇而起執念,跋涉一生,窺盡畫中冷暖,放下遺憾,方得解脫;小沙彌為苦難的大地而起執念,歷便人間悲歡,終悟得“盡後復起”的答案;嵯峨為“求真”而起執念,唯有起而行遍拙山枯水,方可得亦真亦假的洞見。

禪宗的思想,近乎是披著佛法外衣的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清靜無為。

人生無盡浮沉,倘若想要享受片刻的寧靜,也只好暫時放下心間執念,淡然端詳眼前山水。

那山還是群山,那水仍是碧水。

噓……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完】

標簽: 見山  見水  執念  拙山  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