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古人是如何發表傳播自己的詩歌的?

作者:由 筆端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1-03-11

古人是如何發表傳播自己的詩歌的?尼諾Nero2011-03-11 17:25:33

1、即席賦詠。大曆年間盧綸、李瑞等所謂的“十才子”,經常奔走於豪門權貴和王公貴族的宴席,當場賦詠、朗誦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聲大振。

2、呈示寄贈。這是當時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詩雖不以“贈”“寄”為題,但也是贈送別人的。有些詩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誦。杜甫的詩友蘇渙就曾到杜甫的船上,當面把自己的詩吟誦給杜甫聽。

3、投諸名流。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取聲譽,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以便流傳頌揚。

4、牆壁題詩。驛館、驛亭、寺觀等公眾場合的牆壁和柱頭,都是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題詩》中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5、“詩板”題詩。這是中唐以後的一種方式。晚唐鹹通年間,詩人薛能經過蜀地飛過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也很普遍。

唐代詩人“發表”詩作的方式還有很多。道士詩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詩裝在葫蘆內,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頌揚。(源自百度知道

http://

zhidao。baidu。com/questi

on/5068704。html

古人是如何發表傳播自己的詩歌的?陸丁2011-03-12 02:16:15

【答完了才看見補充說明。按補充說明,問的實際上不是發表,而是傳播。所以下面的說法並不對題。不過都寫了這麼多。。。】

lawrence讓我答,我得說,我不知道。不過我可以誇這個問題:這是一巨好的問題。因為只要你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你就會立刻發現,古代沒有我們現在說的“發表”,然後你就會發現,一旦脫離了現在這種發表體系,你簡直不知道“發表”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當你想用一個古今通用的標準去給“發表”下個定義,然後把這個現代概念“應用”到古代去,你就立刻很無助。

具體來說是這樣,我們現在說“發表”,基本上是指在公共刊物上發表。也就是說,私人刊行是不算的。換句話說,即使你無比有錢或者浪費,自費發行,比如1億本並投送到戶,並且強迫或者誘使別人閱讀,這也不叫“發表”。因為“發表”有這麼一層意思:被別人認可因此允許發表。而且這個“別人”不是某個跟你地位對等的他人、另一個人,而是指那種代表著某個公共機構或者承擔著這種公共機構運轉的別“人”。這個公共機構可以在財產關係上是為私人擁有的,比如書商。但必須是具有公共身份的。【這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和實際執行的資本主義的一個根本差別。】

那麼,為什麼要有這樣一種公共機構來作為中介呢?因為當你得到公共機構的認可並由公共機構來發行你的著作的時候,說話人其實就不是你,而是這個公共機構。也可以這麼弱化的說,當你在公共刊物上被“發表”的時候,你就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並用這個新身份發言:“公共人”的身份。這個身份是與你的私人身份,也就是所謂的“你自己”,完全區別開的。這個身份轉換,從某種意義上說,既不是由作者,也不是由發行機構決定的,而是由讀者決定的。比如說,我看到一本商務印書館“發表”的書,跟我郵箱裡收到一份作者的電子稿(雖然內容可能完全一樣),我對這個稿子的認定是完全不同的,雖然我也可能知道,其實商務印書館也沒有做什麼稽核工作(因為,比如,作者太牛)。換句話說,當我看到一篇文字的時候,我得到它的途徑,必須在我看來是一個公共途徑,它才能被我認為是一篇“被髮表了的”東西。

就我的印象,是覺得中國古代沒有這樣一種公共途徑。就是說,沒有這種被認為是公共的途徑。任何一種傳播途徑,或者是私人的,或者是官方的。但是沒有公共的。官方途徑和公共途徑的區別倒不是在於統治地位或者統治權力的問題,而是在於,至少在古代中國的政治觀念中,官方的合法性是一種“實質性”的合法性,比如天命天道什麼的。而“公共”至少在理念上跟內容無關,它是形式的。。。。(嗯,我不知道怎麼擺脫這種黑話來說了。)

古人是如何發表傳播自己的詩歌的?周曉農2011-03-12 11:08:24

“陸丁對“發表”一詞的辨析,使問題深了一步。

一個人提出一個說法,引起其他人的興趣,加以討論辨析,使其更準確、周全,應該是“知乎”需要發揚光大的功能之一。

陸丁的辨析是一解,但似還可以有更廣義些的解釋。如在“內部刊物”上刊登,一個社團組織刊物上的刊登,面對的是小眾,也算髮表,你可以認為他是小公共途徑。

不一定是刊物也可以是發表,如廣播、電視、網路。

還有就是,在公眾講話,也可以叫發表演講,演講中如唸了自己的詩,也叫發表了自己的詩。從智慧財產權的角度說,如果誰把這個詩拿去登在什麼刊物上,說是自己寫的,也構成侵權。

補充:答完後,又查了一下《現代漢語詞典》,現將詞典上關於“發表”的解釋照錄如下:1、向集體或社會表達(意見);宣佈:~談話,~宣告,代表團成員已經確定,名單尚未正式~。2、在刊物上登載(文章、繪畫、歌曲等):~論文。

從這一解釋看,尼諾從百度下載下來的關於詩歌的說法,一部分算,如“即席賦詠”,屬公眾場合行為,如“牆壁題詩”,亦屬在公眾場所行為,雖然當時可能沒有他人在,但一旦被他人閱知,加以傳播,即構成發表;一部分可能不算,如私人信件寄贈。如後來被收信人或繼承人傳播,客觀上也構成發表。

陸丁的說法,屬於詞典解釋的第二種情況,是當前更為廣泛使用的形式,但如果只用這種形式來定義,可能就偏窄了。

再補充:如果問一個人是否發表過作品,他說發表過詩,聽者一定會認為他在刊物上發過,再問是什麼刊物,他如說是在同學聚餐時在餐桌上發表的,聽者可能報以大笑,表示不予認可,這是相聲題材了。大多數人會認為,只有屬於陸丁說的那種情形在刊物上發表的才算。

這裡面說的實際是一個門檻問題。你的詩或作品,需透過正規出版單位認可並以出版物方式(有類似資質的電視、廣播等也算)才算,而出版單位有個資質認定,出版物有行政許可,從本質上說,這是受眾委託出版管理部門代為把關的授權。

再說古人詩歌在古時的發表,今人能看到的,是經舊時文人、宮庭選擇等以及民間口口相傳選擇,篩選出來的。其門檻,已在這一篩選過程中解決。我們說唐詩是高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唐時以詩科舉,不知有多少人寫詩,絕大多數都被篩選掉而永久性地消失了。

查了一下《辭海》,沒有錄“發表”一詞,《辭海》錄詞,通常要交代最初的出處,可能是因為古代無此一詞,故未錄入。而古代又無類似當今這樣的出版物,能成為今人共享物的古代詩歌,是經過歷代文人、宮庭等以及民間的選擇(也可說是把關)才有的,實際上起了發表出版的作用。個人寫出或吟出,是初始發表,被傳誦,是認可發表。

初看尼諾下載百度上的說法,覺得有些不對,細想一下,又覺得說得通,道理可能就在這裡。

我還想說的是,我們說話的目的,應以聽者正確理解為上。用今天的語言說過去的事,或者用過去的語言說今天的事,聽者頭腦中的對應物,可能會不一樣,而引起歧義。

古人是如何發表傳播自己的詩歌的?老皮2014-05-19 01:13:17

幼時讀過一本詩詞啟蒙讀物,印象最深的故事:三位唐朝詩人小酌,喚來酒樓歌女樂工,賭誰做的詩被唱得最多。。。。。恍然大悟,難怪唐詩膾炙人口,唐詩原是流行歌曲的詞啊。

……………………

“旗亭賭詩”的故事百度如下(文筆真比小時候看的那本書差多了):

……………………

一天,天氣比較寒冷,長安城裡紛紛揚揚地下起了大雪,整個城市披上了一層銀色的外衣,別有一番清雅的情趣。 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動了遊興,相約來到旗亭酒樓。旗亭是唐代城市裡的遊樂場所,在這裡可以飲酒、舉行宴會,還有歌女、舞女獻上技藝。

“打擾了,我們是歌女。請問三位是否想聽幾首當今最著名的詩詞,我們四人為三位演唱。”唐玄宗開元年間,詩風日盛,不分朝野,無論官民,都喜歡吟詩唱曲。唐詩最初是按曲譜填詞,供人吟誦和歌唱的。

王昌齡悄聲對高適和王之渙說:“咱們三人在當今詩壇上都很有些名氣,一直分不出誰得更好一些。今天到是個機會,咱們賭一賭且看看她們唱誰的詩,這些姑娘們唱的誰的詩多,誰就是老大,最少的付酒錢,不知兩位意下如何?”高適、王之渙表示贊同。於是就讓四位歌女任意唱幾首詩。

不一會兒,音樂聲起,第一位歌女走到面前,自己按著節拍唱了起來: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聽了微微一笑,高興地用筷子用手指在牆上劃了一下,意思是說,這第一首詩就是我的。

接著第二個姑娘站起來,用舒緩深情的調子,唱了起來。她唱的是高適的《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燻,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時,高適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高興地拿起筷子,在牆上狠狠地劃了一下,意思是:這一首是我的了。

第二個姑娘唱完後,第三個姑娘接著唱,她唱的是王昌齡的一首《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得意地拿起筷子又在牆上畫了一道,並對王之渙嘲笑了一下,意思是說,怎麼樣?老兄,一首還沒有唱,恐怕今天你得甘拜下風了。看來今天我是詩壇老大了。

王之渙不慌不忙地指著長得最美的第四個姑娘說:“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我甘願認輸作東。”話音未落,第四個姑娘合著音樂唱起來:

白 日 依 山 盡,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裡 目,更 上 一 層 樓。

這是王之渙的名篇《登鸛雀樓》。王之渙得意地看一眼,意思是說,怎麼樣?我的詩歌也是不錯的吧?於是拿起筷子在牆上畫了一道。然後悄悄地對兩位好友說:“我打賭,如果這位姑娘再唱的話,肯定還是我的詩。要是這樣的話,你倆可得拜我為師,負擔今天的酒錢了!”

由於第四個姑娘人長得漂亮,歌喉婉轉悅耳,聽眾意猶未盡,又鼓掌歡迎再唱一個,於是第四個姑娘又唱起來: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歌聲激昂嘹亮,動人心魄,果然是王之渙的《涼州詞》。王之渙大聲說:“怎麼樣,二位,我沒說錯吧!”三人相對大笑起來。

剛唱完,旗亭中便響起一片喝采聲,三位詩人也禁不住撫掌大笑,卻把唱歌的姑娘笑楞了。四位歌女不明白其中的緣故,互相望了望,於是一塊上前詢問,王昌齡便把其中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她們。歌女們吃了一驚,原來,眼前的三個書生就是當時文壇上最有名的詩人。

旗亭酒店的老闆過來敬酒,看到了這一幕,趕緊過來一一向姑娘們介紹三位詩人的大名,姑娘們過來高興地一一見過,說:“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掌櫃的則說:“三位大詩人光臨敝店,使敝店增輝不少,今天我作東,就請各位暢飲吧!” 這就是詩壇傳說”旗亭賭詩“故事。

古人是如何發表傳播自己的詩歌的?都天寺2015-06-14 14:46:53

滿江紅

望斷天涯,霜無跡,悠悠孤寒。

蹄鐵踏,重山覆水,玉龍千里。

五載驚風蕭瑟處,三年恃雪蒼茫路。

亮銀槍,誰敢與爭鋒?猶可樹!

中軍帳,多歌舞。獨謂天,離合苦。

落白沙,落盡蒼穹雲渡。

的盧飛塵追黃土,干戈躍馬衝冠怒。

待重逢,應話舊關河,若如初。

不知不覺已寫了三年多了,絕大部分都是古代詩詞,以上是最近填的一首詞,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了,表示學習壓力大啊,身為理科男的我是不是該收手了。。。

標簽: 發表  公共  王之渙  王昌齡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