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語言屬性——The Study of Language 《語言研究》(二)

作者:由 小喔子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0-04-22

我們知道所有物種都有交流能力,但只有人類有語言能力。那動物和人類在資訊傳遞方面存在什麼不同?我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看到朋友流鼻涕時,會自然地推測他感冒了;當看到一個人油頭垢面、衣衫凌亂,我們可能會想這個人不愛乾淨……這些不需要透過語言就可以接受到資訊的訊號,就是“資訊性訊號”(informative signals)。較之而言,當我們明確使語言來表達“我想應聘銷售職位”時,這便是“交流訊號”(communicative signals)。同樣地,像棲息在樹枝上吃蟲子的烏鴉一般不會透過羽毛進行交流,而是透過叫聲傳送交流訊號傳遞資訊。所以,人類交流無需特意或故意使用語言,有時表情和肢體動作就可以傳遞完整資訊,但動物使用“資訊性訊號”交流的可能性遠低於人類。

正因為這樣的差異,使得人類語言具備以下六個屬性,即移位性(displacement)、任意性(arbitrariness)、能產性(productivity)、文化傳遞性(cultural transmission)、離散性(discreteness)和二層性(duality)。移位性是指人類在當下用語言談論過去和未來的事件,不僅時間可以移位,地點和人物等也可以移位,甚至可以討論世間不存在的事物,如“天使”“鬼”“妖怪”等。有人會說蜜蜂看見花蜜後回到蜂房,用跳舞的方式比擬花蜜所在地,這種表述過去事物和地理位置的方式似乎與人類語言移位屬性相似,但其這種移位特點是有限的,其只能指引蜂群到即將要到的食物源,不能表達“看,旁邊的花園就是我們上週去的地方”等句子。

語言的任意性體現在其形式與意義的關係上。除極少數擬聲詞(crash,cuckoo等)外,絕大多數語言表達都是任意的。動物訊號與人類語言訊號不同,它注重“傳遞的資訊”和“傳遞訊號”之間的關係,其交流訊號是固定而有限的,只能在特定場合和特定時間使用。而語言屬性之一“二層性”則指語言是由聲音與意義同時構成。我們透過不同的聲音單一或組合產出不同意義的表示式。

語言也具有離散性,如果我們聽一門自己不懂的外語時,往往會覺得說話者表達得很流利,但實際上沒有一種語言是連續不斷的,為了表達離散的意義就必須有離散的單位。語言的另一屬性是“能產性”,也稱“創造性”。其指新言語可以持續不斷、無限地產出,語言使用者可以操控語言資源再生新的表示式和句子。語言的文化傳遞性是人類語言習得過程中最重要的地方。動物間的交流訊號是本能的、非習得的,而人類的語言能力不是基因遺傳的,好比一對韓國夫婦的孩子在美國長大,其第一語言是英語。

此外,其他的一些屬性並非人類特有的,如互換性(reciprocity)、聽說連通性(vocal-auditory)、專一化(specialization)等,大部分的屬性不針對書面語,僅適用於口語。

從以上總結內容可看出,語言屬性的探討視角聚焦人類與其他物種表達和交流的對比研究。那麼這兩者究竟有何不同?動物是否能夠擁有人類的語言?我們先建立一個邏輯假設,即動物能聽懂人類的語言。其成立的依據通常從動物行為來考察,認為是“刺激-反映”的結果,但這不表示動物能理解人的語言。如果你很難腦補出動物理解人類語言,那就不太可能說動物能產生人類語言。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嬰兒降生的同時,一隻小狗也來到這個家庭,兩者在相同的環境中成長,結果一定是孩子成功習得語言,而小狗失敗了。

其實為了證實動物能否習得人類的語言,很多研究者都設計過實驗。本文總結如下:首先研究者Luella&Winthrop和Catherine&Keith分別以Gua和Viki兩個大猩猩為研究物件,猩猩Gua和研究者的兒子一起成長,猩猩Viki歷時五年被單獨撫養長大,兩個實驗的結果基本一致,即大猩猩可以理解一部分單詞,但始終無法開口表達,這證明了非人類物種不具備一定的發聲結構系統,即使能夠鳴叫,但無法說話。

由於上面兩個實驗說明人猿類不適合口語學習,所以Beatrix&Allen Gardner在家庭環境中教授猩猩Washoe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三年半後Washoe能使用一百多個手語單詞,會組合一些語言形式產出句子,有時還會自己創造新的表達形式。

同一時間,研究者Ann&David Premack訓練猩猩Sarah對應塑膠形狀和實體物品,但Sarah的生活環境在籠子中,而非自由的家庭環境。實驗結果是Sarah能將形狀和物體對應,也能產出句子並理解複雜的句子結構。同樣地,Duane Rumbaugh教猩猩Lana學習耶基思語(Yesrkish),將語言符號和電腦鍵盤對應,最終能夠完成識記任務。這兩個實驗說明猩猩看起來是有識解表意文字的能力,但是1973年Herbert Terrace的實驗推翻了上述結果。他利用兩年時間教授猩猩Nim美國手語,猩猩的學習反應結果和上述實驗相似,但研究者指出這種現象是不斷重複的結果,不屬於語言行為。

因此,動物和人類語言研究爭論一直不停歇,我們也只能說某些人猿類動物有能力使用符號系統進行交流互動,但是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其遠無法達到同齡人類的語言水平。

綜上就是《語言研究》一書第三、四章的內容啦!

參考文獻:

George,Y。 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標簽: 語言  人類  猩猩  動物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