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欠損感”是什麼意思?

作者:由 紉秋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0-22

“欠損感”是什麼意思?紉秋2022-10-22 07:24:36

”欠損感“中的村上死亡哲學

欠損 一詞在日語中是虧損、殘缺的意思。村上春樹在《獻給已故的公主》(1985)中有提及。

“死是極為特殊的事件。我時常有這樣的感覺,覺得我們人生相當大的一部分恐怕是為某人的死帶來的能量,或不妨稱為

欠損感

那樣的東西所框定的。”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從小被寵愛壞的美少女,前半生傷害周圍的人,婚後由於“意外”導致孩子死亡的故事。

這是故事的表層,故事的深層講述的是生與死的關係。

死亡是村上春樹小說中必會提起的詞語,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了象徵的意味。

兩後年,在《挪威的森林》(1987)中,村上春樹對生死的關係依然進行著闡釋: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 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獻給已故的公主》這篇小說中,一開頭就寫道:

傷害他人的感情是她天生的拿手好戲。這也是一向嬌生慣養因而被徹底毀掉的美少女的慣常做法。

小說先是進行了一番理性的分析,然後才開始敘事,集中寫了“我”與她的一次相擁而眠,數年後與其丈夫進行的會面。

但並沒有詳細描寫一件“充滿血腥味的精神虐待”。這更有看頭才是。也許村上春樹避重就輕吧。

回到主題上來,美少女為什麼會如此傷害外界?

表面上的解釋是因為嬌生慣養,本質上其實是她的心理需求。

因為美少女從出生之後,就要風得風,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獲得感,感受不到生活的充實。做什麼又都很擅長,沒有與正常人交往後的參與感。

因此她的內心是荒涼和空虛的。但她發現,精力智商都完美的她可以透過傷害別人,來引起他們的關注,即便換來的可能是斷交,她也在所不惜。

如果不這樣做,她就覺得自己不完整,或者生活沒有意義。

如果不這樣做,她就只能死,但求生的慾望很強,她不想就這樣一死了之。

因此,“生”這一概念在這篇小說中,甚至在村上春樹的很多小說中,可以解釋為一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疾、殘缺,“生‘必須透過”死“來完成精神上的完整。

那麼”死亡“這一概念就象徵著生活中的離開、悲傷、殘缺、陰暗……一系列的負面,正常的人正是透過在生中歷經悲歡離合,進而體味到在時空中生而為人的完整與充實。

因為人會透過殘缺進行反思,調整方向,進而抵達心中的理想之境。

在這一程序中,生與死是糾纏在一起的,就如日與夜,在地球的自轉中無法截然分開。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生與死是迴圈不息,互有印證的。

只不過,人的個體性無法完全被哲理概括。這也是人之為人的特殊意義。

小說中的美少女是一個典型化的極端個例。

在婚後,美少女媽媽的孩子被棉被纏臉窒息而死。這樣的現實是否屬實,可能要打一個問號。畢竟小說中沒有明確擺出證明或暗示。

因此,對小說的結尾可以做雙重的解讀:

一是美少女故意製造孩子窒息的假象,或故意見死不救,她依舊沿著預定的命運的軌道,向傷害世界的不歸處急速駛去,還讓別人覺得她是受害者,不離不棄。

二是美少女在孩子死亡後,歷經了人生第一次的失去,生活開始漸漸落地,有了存在感,即透過失去換來的獲得感。這預示著美少女自我救贖的開始。

因此,“欠損感”,這一詞的意義即:

人生下來就是殘缺的

這也意味著,我們要透過生活的種種失去、種種痛苦而達到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完整,鑄造出最完美的自我。

雖然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圓滿,我們多半隻能無限接近。

但這本身已是一種美和審美的人生。

深撩可加關,公號看劍,不劍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