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作者:由 Wallpaper卷宗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07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THE STUFF THAT REFINES YOU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我們拜訪了 Antony Gormley 以及香港 White Cube 畫廊亞洲區總監 Laura Zhou,從做雕塑聊到做空間,摸索出“做藝術家”的條條線索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

香港 White Cube 畫廊

比起藝術家,Antony Gormely 看起來更像一名禪師。身材高大的他穿著白色T恤和米色褲子,髮型簡單,步履言談透露著放鬆感,蜻蜓點水地觸及深奧的概念,但對問題的迴應很直接,也很坦率。“我們要不要坐在這兒”,他指了指展廳飄窗,獲得同意後坐了下來。傍晚的陽光並未直射入窗,但卻照亮了展廳。他就這樣,時不時看向窗外,又回頭看著展廳內自己的作品。

作為當今英國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Gormley 始終堅持著雕塑的創作。當 Anish Kapoor 從簡約的幾何性雕塑雄心勃勃地涉足大規模裝置,Damien Hirst 從展示甲醛溶液中的動物標本到拿起畫筆,藝術家隨著職業發展而成為多面手的規律,似乎並不適用於 Gormley。這位今年68歲的藝術家,始終將自己定位為雕塑的創作者。“我認為雕塑是世界的一件實體,”他用手勢在空中擺出一個形態,“它並非要為世界創造影象,或透過含義改變世界。我認為這比任何繪畫、攝影或其他二維平面的作品更具有挑戰——某種程度上,它們的存在需要從牆壁到機構的支援或保護,但我做的絕大部分雕塑,你可以把它們放到海灘、山頂或是畫廊。我的興奮點是,你可以將任何作品投入到世界中,觀察世界如何適應和採納這樣的變化。它們不需要解釋,也不需要庇護,它們是自由的物品。”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香港 White Cube 畫廊二層展廳內的兩件作品,從左至右:《Chute 滑道》(2017)、《Spall 碎片》(2017)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 與媒體討論展覽“根生根尋”

“自由”,就這樣成為我們對話的第一個關鍵詞。事實上,這也是貫穿他藝術創作最重要的詞彙之一。這是個難以界定的名詞,但它有兩個特徵,用於形容 Gormley 和他的創作皆適如其分。自由,往往聯絡著人們說、做、想的意願,首先是對阻礙或限制的否定。這樣的約束或許來自外界,但更可能源於個體本身。擺脫前者固然困難,擺脫後者則始終是古今聖人和哲人所思索的命題,這正是 Gormley 藝術創作的起點。

實際上,做雕塑是 Gormley 人生軌跡的轉折。他是半路出家的藝術家,在此之前,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史專業的他,於1970年代開啟了亞洲之旅,以土耳其為伊始,最終行至印度和斯里蘭卡,學習禪修。“學習冥想也許是改變我生命最關鍵的經歷,

做“藝術家”:Antony Gormley

,全神貫注地尋找被暴露的生命,”他談起影響自己成為藝術家最直接的因素,“我也認為,在所有的學習中,人類學對我影響最大,從這裡我看到了人類文化令人震驚的多樣性,也讓我意識到沒有單一的真理體系。”對 Gormley 而言,西方文明外,東方探索真理的方式,提供了另一條通往自由的路。當笛卡爾奠定西方現代哲學的心物二元論,強調著“肉體”與“心靈”的分割,受到冥想啟發的 Gormley 透過創作,

從手法到概念

——“不僅是大腦,身體也是思考與感受的構造,它從體內傳遞給我們的訊息也許不是影象的,但身體有感知它所處環境的能力,給予我們最直接的資訊。”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White Cube 畫廊位於香港幹諾道中50號的空間,Antony Gormley 的手稿面向大門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由此,身體不僅是肌理,也可以傳遞心理。Gormley 的作品表現著這樣的多元和一致。從上個世紀起,他就開始用自己的身體翻模製作雕塑,而現在,除了位於倫敦的工作室,他還在英格蘭東北部城市赫克瑟姆(Hexham)建立團隊,團隊成員以各種各樣的體模為基準,完成雕塑的鑄造。毫不誇張的說,這些作品是 Gormley 對自己的復刻。展廳中,Gormley 為了闡釋自己的概念,有時也會忽地模仿雕塑中的動作。即使這些雕塑經過處理,採用了抽象的視覺語言,他與作品極高的相似度,仍立刻“解碼”了作品的形象,揭示它們的原型。

然而,即使物理的外形是人們接觸作品的第一環節,作品的重要性卻存在於感性的瞬間。坐回飄窗的 Gomley,頭側向一方,“我想,

讓我從依賴閱讀書籍的好奇者,變成直接動手的參與人

,它能調動感官,為其他思考者創造這種機會。”雕塑的形象,表達著 Gormley 本人的某個特定瞬間,而這樣的表達,恰恰意在挑起觀眾自發的主觀反應,“當你看著這個雕塑,你能談及的,不是它所取代或象徵的事物,而是它如何影響這個環境,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

因此,雕塑是一種可讀的訊號,也是一種便利的傳遞。這樣的特徵成為 Gormley 作品的標識,也成為外界對他作品評判褒貶的根據。英國《衛報》在2012年的報道中聲稱,“他所創作的人體影象具有現代的模樣,既酷又清晰易懂,是他聲譽的來源。這些平淡的雕塑看起來有“進步性”,還很“傳統”。它們讓旁觀者感到當代,但不會焦慮”。但曾任2009年 Turner Prize 評委的撰稿人 Jonathan Jones 在兩年前,對 Gormley 在 White Cube 畫廊位於 Bermondsey 空間的展覽表示失望,將其雕塑稱為“無性別的樂高計算機人”,“他參差不齊的新展目標深奧且意味深長,但結果卻老套、焦慮、讓人感到壓抑”。面對這樣的評價,Gormley 也波瀾不驚。“我感覺我並沒有那麼賣力地做些什麼,因為我知道,我在當下的世界中感到舒適。前幾年的我,極其嚴肅真摯,只關注我希望作品成為什麼,所以那時更僵硬。直到現在,動作的姿態本身仍然提不起我的興趣,但我的作品都是自由的。”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將身與心視為統一的有機體

Gormley 與雕塑《Swoon 心醉神迷》(2017),藝術作品由 White Cube 畫廊提供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香港 White Cube 畫廊空間內 Antony Gormley 個展“根生根尋”一隅,攝影:Kitmin Lee,圖片來自香港 White Cube 畫廊

就這樣,又回到自由。這是他堅持使用雕塑的原因,也為他利用這種媒介創作提供靈感。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表示沒有阻礙或限制,“自由”往往令人忽視的必要條件是“知情”——人們在不知情的背景下,做出的選擇是否自由,始終是哲學上的辯論。在貿易上,買賣雙方對物品的知情程度,即使不決定也影響著交易的自由程度。若有一方接受的資訊不平等,那他的判斷便受到牽制,自由程度也因此受限。“知情”的情,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來龍去脈——瞭解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動向,或許更重要的,是對當下的沉浸。這條線索與 Gormley 最新展出的作品息息相關。“我的想法是我們應該識別事物的根源,讓我們回到身心的統一中,回到身體作為感知的機體中,

作品的重量仍在於主觀的私人片刻

”,Gormley 如此闡釋展覽《根生根尋》的命名與意義。

《Signal 訊號》(2017)是 Gormley 在導覽展廳時模仿的作品。雕塑在構造上運用了“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即將重心集中在身體一側腳上的姿態,使得手肩一線與臀腿一線形成方向相反的線條,透過不對稱的差異與協調,令站立的身體,即帶著休憩的自然,又突顯動感的力量。這個姿態也在藝術史中被雕塑家反覆引用。從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雕塑《Kritios Boy 克里託斯男孩》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甚至到當代的人像攝影與廣告,對立式平衡的運用反映著視覺藝術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支流。“我用‘contrapposto’的原因很簡單,它已經成為一個如此主流的形式,你總能在時尚攝影中看見它,也許你並沒有意識到,但不論在 Calvin Klein 還是 Versace,這種酷酷的站姿,看起來自然,但其實是刻意安排。我想讓我們回看這種形式的來源,這一切都源自藝術史。”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Free Fall II》(1997)©️ Antony Gormley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Man Rock I》(1982)©️ Antony Gormley

將歷史展示給觀眾,並引導他們踏上視覺形式的尋根之旅,不是 Gormley 的唯一目的。他的作品同樣喚起對未來的先覺。8年前,他最負盛名的公共雕塑之一《Exposure 暴露》落地荷蘭省會城市萊利斯塔德(Lelystad),這件高26米的巨大雕塑以抽象的框架搭起人體的形態,抱膝蹲在臨水的土地上。“我的概念是展現雕塑和景觀的動態關係,它是變動世界中不動的點,”Gormley 在作品陳述中寫道,“眾所周知,一個最重要的環境變化便是全球變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這件作品沒有柱基的承託,隨著時間流逝,海平面的上升意味著堤壩的上升,這件作品會被逐漸掩埋。”

對比《暴露》和香港展廳的新作,Gormley 的雕塑雖然大小形式有別,但它們從手法到形態,都秉承著相似的脈絡。在這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中,他並未完全脫離過去,從而投身全新的領域,而是

左滑檢視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NATURAL SELECTION》(1981)©️ Antony Gormley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EXERCISE BETWEEN BLOOD AND EARTH》(1979 - 1981)©️ Antony Gormley

事實上,雖然藝術是他的表達方式,但 Gormley 的焦點似乎並沒有落在藝術本身。對談中,他回答最長的問題也並非關於創作,而是人類學對自己的影響,他談到人類聚居地和語言的失落,“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我們也失去了和本土藥典、材料、物種等知識領域進行聯絡的整個歷史,我們必須要改變對價值的看法和重視的方式。”他的回答偏離了我的問題,但聊著聊著,他卻漸漸給出了我最想聽到的答案,“

我想讓人們重新紮根於第一手的感受

。因此,它成為一種靈感,不僅驅使我維護這種多元,更促使我在某種程度上為它創造新的形態。” Gormley 對自己的定位,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這句話耐人尋味,解密著作為藝術家的他,如何用不變的手法,創造著近乎無限的作品。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穩定地紮根於一條主線,發覺它仍未梳理的分支

我認為人類學讓我理解了人類社會的易變性,以及它絕妙的多元性

自畫廊在2012年於香港開設空間,作為 White Cube 畫廊亞洲區總監的 Laura Zhou 便開始負責它的諸多專案。她是推動畫廊在英國倫敦以外首個海外空間發展的重要成員,不僅和 Gormley 保持長期合作的關係,也是他私下裡的朋友。

合作者與友人的身份,讓 Zhou 對 Gormley 的藝術家特點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她輕聲從容地告訴我,“Gormley 的獨到之處,或許在於他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和他在中國花的時間。他在少林寺待過,在佛教禪宗學過,這所有的一切使 Antony 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厚。所以他把這種深厚的理解,融合到他自己和待人接物的各個方面。當然,這也體現在他的作品裡。“話語平衡著對收藏行為的考量,和對創作者個性的理解。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香港 White Cube 畫廊空間內,Antony Gormley 與 Laura Zhou 面對《Swoon 心醉神迷》(2017)

她的角色,正是這二者之間的橋樑。畫廊的空間讓她將作品呈現給觀眾,也將藏家帶給作者,而展覽的策劃,則因此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創作手法和概念都較為穩定的 Gormley,

“做”藝術家:Laura Zhou

,“從早期的身體雕塑,到後來更為抽象的形象,Gormley 的創作過程呈現一步步的思考,這樣的過程代表著藝術家對人到自然環境的反思,其實一路走來並不簡單。如果我們能透過展覽告訴大家,其實 Gormley 在幾年前已經開始這種實驗的話,那會是比較完整的故事。”對於布展過程以及同藝術家工作室的接洽,我們與 Laura 採用了快問快答的形式:

從展覽籌備到藝術家工作室接洽

(以下簡稱為

與其強調藝術家作品的多元,Zhou 希望將展覽重心更多地放在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上

):畫廊的布展過程需要 Gormley 如何配合?

Wallpaper*卷宗

(以下簡稱為

W*

):Antony 的團隊有許多助手,分別負責行程安排,資料整理,對外連線等等。尤其值得提起的,是製作作品模型的幾個男助手。這些作品,都是用 foam 一個個做起來的。助手做好模型後,會讓 Antony 去選結構,怎麼去搭,有的時候也會用電腦工作。這次展覽的作品也都從英國運輸過來。我們同樣做了很多展廳的模型,知道每一件作品放在哪裡,但儘管我們和 Antony 在英國的團隊有著持續的溝通,現場總是需要重新調整。他的團隊也有一名助手前來香港,幫助我們布展。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Domain Field》(2003)©️ 香港 White Cube 畫廊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BODY XV》(2011)©️ Sean Kelly Gallery

Laura Zhou

:Gormley 對展覽的籌備又有哪些特點需要畫廊協助?你們在合作過程中有怎樣的互動?

L

:我們和 Antony 已經做了三個展覽,每次都非常喜歡 Antony 對我們各個空間的運用。他對我們的空間特別瞭解,比如我們一層的展廳,有一扇面對大堂的門是永遠關著的,但是 Antony 把這個門開啟,告訴我們在這裡放作品比放展覽的標記更有意思。

W*

藝術家若想做好展覽,便需要熟悉和喜歡展覽的空間,這個空間也要和他的作品產生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會真正地讓空間為他的作品服務。由於 Antony 對我們的空間十分了解,我們跟他便有種自然而然的聯絡。他對香港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喜歡香港,喜歡中國,來了很多次。同時,他雖然已經68歲了,卻還在積極地創作作品。他的精力可能比有些後輩更旺盛,思想更活躍,但是他的社會閱歷和他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又為他的創作賦予深度。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Flare II》(2010)©️ 倫敦聖彼得大教堂

L

:對於作品的解讀,畫廊又如何與 Gormley 進行溝通?

他會利用整個空間,也給我們很多新想法

:當然,一旦我們對 Antony 的作品形成一定理解,他就會為我們提供一段可引用的話。這是他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礎上,

W*

,把點帶給他們,就可以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體驗是不一樣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穿著休閒的 Laura Zhou 在快問快答的過程中也時不時地與往來的藏家打著招呼。其中有 Zhou 的本土客戶,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時間上,“根生根尋”的開幕適逢 Art Basel HK,全球的藝術愛好者紛紛前往香港,Gormley 也受邀成為展會單元 Conversations 的嘉賓。因而,Zhou 不僅統籌著時間縱軸上藝術家從2017至2018舉辦的各個展覽,推動它們的過渡,更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協調著香港地理橫軸上同期發生的諸多活動——畫廊新展開幕、慶功派對、Gormley 在 Basel 展會的座談等等。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L

Antony Gormley,《Allotment》(1995 - 2008)©️ Antony Gormley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Antony Gormley,《Nuit Blanche》(2012)©️ PALAIS D‘IENA

這些多元積極的策劃為展覽造勢,看似與 Gormley 禪師般的性格大相徑庭,但仔細想來,卻恰恰相得益彰。當藝術家透過冥想和禪修的“出世”,開啟自己對世界、人類和環境的理解,從而“入世”;Zhou 的活動策劃,以“入世”的方式,促進了觀眾對藝術家深邃世界的摸索。也或許因為這樣,身處藝術生態中商業鏈條的 Zhou,才能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與藝術家更親密的默契:“作為一個畫廊,我們希望觀眾去深度瞭解他們收藏的藝術家作品,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想辦法讓觀眾去理解 Antony ——

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讓每位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左滑檢視

。”

老肆

他有怎樣的發展過程,他的解讀是怎麼來的——這些可能比賣掉他的東西更

徐安琪

重要

saltypink

攝影

郭嘉鋮

撰文

排版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統籌

部分圖片感謝香港 White Cube

自北歐回到景德鎮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做手藝的年輕人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

北歐構築的自然法則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仿生人夢見電子羊?

Prada 尼龍牧場

先出世,再入世,Antony Gormley 的東方藝術禪修

標簽: Gormley  Antony  作品  雕塑  藝術家